邱慧中
摘要:從充分審讀和利用試題中的有用信息,判斷得分點確定答題基本思路以及辯證思考踩點答題、答案呈現全面準確等方面闡述以在高三后期以提升學生能力為目標的而有效的“踩點答題”策略。
關鍵詞:能力基礎;空間聯系;踩點答題
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作為高中畢業班的老師,面對焦慮的高三學子,如何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我們思想不能亂、信心不能減、質量不能降。依據文綜四項能力要求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結合學生學情,制定切合學情的強有力的以提升學生能力為目標的高三適應性教學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扎實的能力基礎。全面的知識儲備
地理學科的一大特點是綜合性強。自然地理部分系統性邏輯性很強;人文地理對思辨能力要求也很高。反映在考題答題上,往往要求學生以理性思維為根,以文科表達為花。這就要求學生在深刻理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還要在有效表達上狠下功夫。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學生受挫感加深。這時候一味做題不是上乘之法,適當地放緩腳步,熟讀默讀教材,建構知識體系,加強回顧反思,強化內在聯系,既滲透學科素養,又提升學科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儲備和基礎是奏響地理學科華章不可或缺的序曲和鋪墊。
二、重視空間分布。建立聯系線索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另一大特點。在復習中引導學生重視空間分布,建立聯系線索。與河流為線索建立這樣的聯系:世界大河分布一世界主要平原一主要農業區一典型農業地域類型一農業區位因素一發展方向一整治措施等。再以一條河流為線索,從上游到下游,河流作用有: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從地貌上來看,三種作用共同創造河谷,形成不同的河段的地貌:上游和中下游流水地貌。
同樣的流水,經過不同巖性的巖石,塑造出來的地貌又是迥異的:流經南方紅色砂巖,創造出“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流經濕熱的石灰巖地區,創造出“怪石嶙峋”的喀斯特地貌;流經黃土高原,則創造出“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
三、科學規范訓練,踩點答題策略
(一)認真審題,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題中的圖文資料豐富,信息量大,綜合題往往材料篇幅較長,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讀題審題,獲取有效信息,難度挺大。我們指導學生要認真審題,題中的信息都是命題者經過精心篩選后呈現給考生的,他們是解題的金鑰匙和指向標。還要點撥學生根據考題設置的問題提取重點的、有效的信息,并充分調用與之相聯系的基礎知識。這樣縱橫聯系,達到正確答題解疑的目的。
(二)預估要點,構建答案
在綜合題的答題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試題的分值大致估計有幾個答案要點。考生自己先估計有幾個答題點,可以在草稿上快速簡單列出,做到胸有成竹;再分點答題,既避免漏掉某一個或幾個要點,又能覆蓋答案點,要準確有效答題還要節省寶貴的時間。當然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學生平時多訓練養成好習慣,也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個性化引導,方能構建完美答案的框架。
(三)辯證思考,踩點答題
學生在答綜合題時往往寫了一大堆,卻得不到幾分,這是他們最為受挫的地方,是他們的“軟肋”。這就要求我們要多指導學生抓住地理關鍵詞,用規范的地理語言表述。譬如,在答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時,學生常常把“氣溫年較差大”寫成“溫度差異大”或“氣溫差異大”;更不能分辨“晝夜溫差大”與“氣溫年較差大”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新疆的瓜果特別甜、長絨棉質量高是前者的影響。還有“水分”“水源”兩個概念混淆等。這種錯誤或不規范表達,使得答案準確性大打折扣。所以,養成關鍵詞、重要結論先寫,而且寫在最前面的習慣非常重要。另一點很重要的是“點”多但不重復,切忌在某一個點上反復論述、深挖,既浪費許多寶貴時間,又混淆自己答題思路。還有就是做到分點答題,用小題號或者分號隔開,字寫清晰,層次分明,讓人一目了然,無形中就給答案卷加分了。
(四)關注細節,答案呈現全面準確
在呈現答案時注意規范用語,運用地理學科術語進行表述;答案要序號化、段落化、規范化;多少問,分多少點段答題;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字跡工整,不留空缺,卷面整潔,杜絕錯別字。細節決定成敗,這些良好的習慣應該在平時的學習、練習中逐步養成。因此,規范、高效地解答綜合題是高考成功的關鍵。只要按照答題思路進行規范化訓練,平時多研究高考真題,不斷構建個人的答題模式,就一定能順利突破綜合題答題的“瓶頸”,在不斷的磨礪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圓滿完成地理學科的高考檢驗,收獲辛勤而智慧的甜美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