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網絡環境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網絡信息以其傳統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豐富性、直觀性和交互性使數學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網絡技術可以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新與發現新知的機會,因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本節課教學在《幾何畫板》的支持下進行,以探究動圓的圓心軌跡為例,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借助幾何畫板的強大功能,可以把抽象的軌跡問題直觀還原給學生,借助直觀觀察,動手探究,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激發潛能、體驗成功,領會到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美妙,增強學生對數學結論的認同感。
一、借助網絡搜集贊料。完成學習資源的整合
軌跡問題是解析幾何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它既是學生學習圓錐曲線的后續內容,也貫穿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始終。但軌跡問題并非集中于教材中的某一固定章節,所以,首先要解決的是資源重組,而開放的網絡環境無疑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課堂教學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網絡收集學習資源,包括收集高考試題、網上題庫中有關的軌跡問題和幾何畫板的課件及教程。教師則要對學生下載收集的學習資料進行篩選整合,形成這節課要進行探究的主要學習資源。這一過程既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又培養了學生對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二、在網絡環境支持下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探求動圓圓心軌跡這一問題來創設情境。提出過定點與定圓相切的動圓的圓心這一軌跡問題,首先展示教師設計的幾何畫板課件。
啟發學生利用題設中的信息,將問題中的條件轉化為一個動元素和兩個定元素,考查動、定元素的關系,將按鈕設計成“顯示”和“隱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用動畫按鈕展現軌跡的動態變化,在變化中發現改變量和不變量,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征。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當改變兩定元素的位置關系時,動圓圓心軌跡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學生在網絡中,很容易找到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動手操作同一課件,通過拖動線段,改變定圓的半徑,使定點與定圓位置關系發生變化,探究新的軌跡問題。
精心設計的情境,點燃了學生探究的激情。而此時,教師將問題進一步拓展,將探究引向深入。提出改變定元素,當點突變成圓時,同時和兩定圓相切的動圓圓心軌跡這一新的探究問題。
三個動圓圓心軌跡問題結合形成問題系列,創設能夠讓學生動手“做”數學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初嘗探究的樂趣。
學生在意猶未盡之時,教師將整合后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在網絡空間中進行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
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對問題進行探究,在這一探究過程中,首先是小組內的交流,個人的資源公開,以小組為單位的“局域網”之間可以通過討論達到資源的共享,形成經驗。然后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討論,得到更深層次的信息,完成對問題的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師機監控學生的探究過程,及時給予個別指導。學生完成的作品隨時上傳至教師機,由教師組織效果評價,展示交流,進行成果經驗的發布。
三、課外拓展。延伸學習
學生在課后研究收集高考試題中的軌跡問題,研究成果在班與班的多媒體網絡中共享交流。課外拓展這一環節將數學課堂學習引向深入,進一步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四、對網絡環境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認識和思考
1.網絡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
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環境下的數學課堂在很多方面呈現出優勢。例如,知識呈現方式上,網絡環境改變了傳統教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手段,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學習方式上,由于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提供者。因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學習方式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在課堂容量上,由于信息傳遞的方便與快捷,使課堂容量大大增加,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雖然網絡技術的優勢呈現明顯,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手段。例如,計算能力的培養,邏輯思維的訓練還要更多依賴于傳統課堂教學,二者各有優勢。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2.網絡環境下的信息
網絡環境下的數學課堂,不應淹沒于繁雜的信息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如何在紛紜的網上資源中,高效完成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收集信息的篩選與整合。控制無關信息,避免由于信息繁雜所造成的信息污染。
3.網絡環境下的資源
我校已經實現了班班多媒體,校園網的班班通。這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提供了物質保證。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斷豐富校園網資源來支持學生的網絡學習。要思考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等。
網絡環境下的資源運用,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資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