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目前,農村中學由于其獨特的地域環境,留守學生較多,再加上獨生子女,應試教育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厭學,思想情況非常復雜。學校成了學生最討厭、最不快樂的地方。經典詩文一般意境優美,語言精練,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良好素材,也是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情操的好幫手。學生誦讀經典詩文,能夠很好地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接受文化的熏陶。所以我認為對農村中學生開展經典詩文誦讀勢在必行。
一、誦讀經典詩文能夠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在我國經典詩文中,有很多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比如,有的抒發了在異族入侵、戰爭離亂中對故國的深深思念;有的表達了收復失地、盼望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通過對這些古詩詞的誦讀,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的領悟,從而陶冶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讓學生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下撒播民族愛國的種子,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如,在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首詩中,“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詩人為祖國大好河山的淪陷而感到無比憤慨。“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便可知遺民哭了六十多年,能不淚盡嗎?能不盼望王師到來嗎?同時可明白詩人通過為遺民呼號,想引起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收復失地之心。通過本詩的誦讀,學生在字里行間能體會到詩人那濃濃的愛國之情,進而讓學生在鮮明的事例里,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感。
二、誦讀經典詩文能夠升華學生對親情的感悟
在這個獨生子女較多,物欲橫流的年代,人與人之間那份親情似乎變得淡薄了。而我們的先人,在面對與親人分別時,卻表現出那么深厚的依依不舍之情。這一點,我們應當好好利用起來,通過古詩學習讓學生體會親情。如,在誦讀孟郊的《游子吟》時,詩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眱删?,可以看出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讀起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字里行間流溢而出。此時,老師可以用多媒體視頻放映母親思念兒女的畫面,突出母親的慈愛,突出母親的勞累,再配一些動人的低沉而舒緩的音樂。此時,再讓學生說說平日里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定能撥動每一個學生的心弦。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被感動,思想受到教育,并且會在他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人云:“詩以言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苯浀湓娢恼b讀的作用,就是通過感性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三、誦讀經典詩文能夠喚起學生對勞動的珍惜
經典詩文中有相當一部分古詩,是以勞動人民作為創作對象的。在這些古詩中,有的歌唱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勇敢,還有的贊美勞動,還有的是同情封建社會中的勞動人民。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平時缺少必要的勞動鍛煉,因此勞動觀念極其淡薄。通過這些古詩的誦讀,可以喚起學生熱愛勞動和同情勞動人民的意識,養成勤勞節儉的美德,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誦讀古詩時,可以提示學生:《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通過對“日當午”“汗滴”等詞語的感悟,讓學生想象農民種糧食的艱辛,或者通過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反復誦讀,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不珍惜糧食的現象,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不但能提高學生同情勞動人民的意識,也能喚起學生對勞動成果的珍惜。
四、誦讀經典詩文能夠促進學生對文化的傳承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要繼承傳統文化,其簡捷的途徑,便是直接從“經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的“源頭活水”。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百家、唐詩、宋詞,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誦讀經典就是傳承的重要方式,中學生就是承接文化傳承的最好載體。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倡誦讀經典詩文,以便促進中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承。
總之,在農村中學開展經典詩文誦讀,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一定會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安唤浺环畯毓牵挠忻坊〒浔窍??!闭b讀經典詩文可以喚起學生創造的靈性,奏響學生心中的琴弦,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健全學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我相信,那些歷經千年萬口口傳頌的名篇佳作,必將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學生閱歷的增加而慢慢釋放出醇厚的芬芳,我們紅城鎮初級中學的文化底蘊也將更加豐厚,風姿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