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充琴
目前,學生的健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呢?長期以來,很多人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比較重視,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實際上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健康所下的定義是:“不僅沒軀體的殘疾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由此可見,學生的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才是直接影響一個學生是否能健康成長的關鍵。
現在有不少中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根據我校課題組對全校學生的心理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很多學生都認為終日過著“單調無聊”“煩躁不安”的生活。它們表現為任性、偏激、孤僻、自私、嫉妒、自卑……近年來,中學生由于心理障礙而導致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會?,F在就如何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做如下思考:
一、家庭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首要因素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人,因為學生與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天天吃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奔议L的教育方式、文化素養、道德修養以及家庭環境等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現在由于獨生子女多,家長對其特別寵愛,所以什么事情都順著孩子的意愿去做,這樣的家庭環境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還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特別嚴,經常訓斥子女,孩子稍有不對的地方就大打出手,使孩子對父母望而生畏,不敢說出心里話,從而缺乏感情交流;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時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幼小心靈;更有些家長道德敗壞,作風不正,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刻不容緩。
目前,在農村上中學的這代孩子家長,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幾乎沒有人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他們不了解如何科學地教育好孩子,所以學校要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掌握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青少年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這期間他們表現為喜怒無常、行為多變等,對此要求家長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能為此打罵、責怪他們。對學生的正確教育是在批評中帶有鼓勵,以引導、疏通為主。教育一定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規律。不要一味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造成他們的心理壓力過大,往往會適得其反。
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心理素養。學生的一天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在這里要面對好幾門功課的學習,回家后還要寫完各科老師留下的作業,還要參加校外各種補習班,再除去睡覺,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活動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加之部分教師教育學生方法不當,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體罰、變相體罰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自卑、自閉、厭學。
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現在的社會就業壓力大,競爭日益激烈,再加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使部分教師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這樣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我們要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使自己始終處于開朗樂觀、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以精力充沛、熱情飽滿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中,這樣我們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心理健康的中學生。
其次,學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配備心理咨詢室,要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為學生服務,對有心理障礙或有心理缺陷的學生要坦誠相待,并保守秘密,使這樣的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走出心理誤區。同時,每位教師都要注意融洽師生關系,學校要適時搞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讓全體師生都參加,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再次,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進行健康心理素質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通過心理訓練、心理指導,增強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以及各種心理問題。
三、社會也是培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現在社會的一些影視劇、新聞媒體報道和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具體現象,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們呼吁社會新聞輿論窗口要正面報道,正確引導整個社會凝聚一種正能量,使學生能夠在充滿正氣的社會中健康成長,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此,我們希望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攜起手來為孩子們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修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將來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