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奔賁
【摘要】痕跡學同其他學科一樣,有其專門的科學原理、研究對象、檢驗方法和具體任務,經過國內外專家多年的研究和應用,現已發展成法庭科學領域的一門獨立學科。在文中主要就痕跡學中的幾個概念問題進行分析,對痕跡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痕跡學;概念問題;物證
痕跡檢驗技術是刑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量案件現場上,在各類物證的出現、提取和利用率中,都占首位。盡管在其他物證方面已引進許多高新技術,但始終無法取代痕跡的位置。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我們都有必要對痕跡進行超越應用技術層次的討論和研究。
對于什么是痕跡這一應用技術層次上的討論,不必太過于追究其內涵和外延,也不必計較狹義的“痕跡”可否完全涵蓋我們可能遇到的所有痕跡;筆者僅想從刑事技術或法庭科學的角度出發,在此談談痕跡學中的幾個概念問題,以期得到更多同行的重視,從而引起廣泛深入的探討。
一、關于痕跡
(一)痕跡的定義。痕跡是物證的一種,它是指犯罪過程中某一客體在力的作用下,引起另一客體物質形態和空間位置變化而形成的一切反映形象。
刑事偵查學中所指的痕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痕跡泛指與犯罪行動有因果聯系的一切物質環境的變化;狹義的痕跡,即物證鑒定技術工作中所說的或者是痕跡學中所指的痕跡,是指以形成訴訟證據為前提的,與犯罪行為有關聯的人或物引起承受客體發生形態變化而造成的反映形象。
形成痕跡必須有三個要素,即兩個客體和作用力。主動作用的客體稱為造痕體(又名造型客體或加載客體),一般是作案人軀體組織、穿戴物或借助的工具,如手、足、槍、車輛、工具等等;也可能是被侵害人進行抵抗時使用的工具或者軀體組織。被動作用的客體稱為承痕體(又名承受客體或承載客體),多數是現場客體物、被侵害人的軀體等,如被踩的地面,被撬的柜、門、箱。造痕體和承痕體之間必須要有力的作用,力是將二者連在一起發生作用的紐帶。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二)痕跡是一種物證及信息載體。痕跡之所以能為偵查提供線索,是它攜帶與犯罪有關的人、事、物的信息,痕跡能提供的一切線索都來自于這些信息。譬如,我們通過對現場足跡的分析可以得到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年齡、行走特點等,分析工具痕跡可以判斷作案人的職業、破壞手段、破壞的行為細節等。所有這些都是痕跡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通過對痕跡深入的認識,可以得出相應的論斷,可見痕跡攜帶上述信息。我們考查和認識痕跡,有些情況下只注重痕跡的形象,如比對檢驗時,現場痕跡有什么形象,樣本痕跡是否有同樣的形象,以此來確定二者是否由同一造痕客體形成;有些情況下只注重形象是遠遠不夠的,如分析痕跡時,需要通過形象狀態、成因、伴隨條件等,經過一個思維過程,才能得到一種判斷。
(三)痕跡是以形象為存在形式的物證。痕跡與其他物證的主要區別在于形象的重要性,法化學物證依據物質的成分、結構、組成等,法醫學物證依據被害人生理的、病理的現象等,形象在這些物證中不很重要,有時是可有可無的。但痕跡必須依據形象,沒有了形象就談不上痕跡(狹義痕跡)。痕跡的一切信息(形象和表象的)都要存在于形象之中。亦即痕跡是以形象為主要信息源的物證。
二、關于痕跡學
痕跡學是研究同犯罪有關客體遺留痕跡的形成機理、變化規律,痕跡發現、提取、同一認定及檔案管理等理論和方法的一門應用科學。其研究的對象主要有手印、足跡、工具痕跡、槍彈痕跡、牙齒痕跡、車輛痕跡、整體分離痕跡、爆炸痕跡、縱火痕跡等等;痕跡學是由痕跡檢驗技術上升為科學的學科,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它的主要依據是實驗事實,它的理論基礎是痕跡形成的過程,相關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隨著新科學技術的引入,經過廣大痕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探索,痕跡學之下又誕生了手印學、足跡學、工具痕跡學、槍彈痕跡學等分支學科。
三、關于痕跡的分類及其分支劃分
(一)按痕跡所攜帶信息的屬性劃分。1.形象痕跡。攜帶造痕體形象信息的痕跡。造痕體上必有至少一個局部,在形象方面與痕跡相對應。2.表象痕跡。帶造痕體表象信息的痕跡。造痕體上不一定存在一個局部,在形象方面與痕跡相對應,可由痕跡的形象,通過一個思維過程對造痕體的某些特征得出判斷。
(二)按造痕體的屬性劃分。1.人體痕跡。包括手印、足跡、牙齒痕跡、唇紋及人體其他部位皮膚的印跡。2.物件痕跡。包括工具痕跡、槍彈痕跡、車輛痕跡、開破鎖痕跡;另外,痕跡作為痕跡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應該能夠涵蓋各種痕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3.忽略造痕體痕跡。包括分離痕跡、玻璃破碎痕跡和外圍痕跡。無造痕體,并非無視造痕體的存在,而是我們研究此類痕跡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其造痕體,例如整體分離痕跡,我們不一定要搞清楚導致分離的主體是什么,一般只要搞清楚各部分之間的整體關系就夠了。
(三)按痕體的幾何狀態劃分。按痕跡的幾何狀態可以把痕跡分為平面痕跡和立體痕跡。
四、痕跡檢驗的任務和作用
痕跡檢驗的總任務是發現、提取、分析、鑒定作案人實施犯罪活動時遺留在現場有關物體上的各種痕跡,為偵查提供線索,為破案和訴訟提供證據。
【參考文獻】
[1]劉耀.物證鑒定科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
[2]劉恩素.痕跡學基礎理論[M].沈陽:中國刑警學院印刷,1984.
[3]劉長清.痕跡檢驗學教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4]李冬云.痕跡檢驗技術[M].北京: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