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存英
摘 要:學校教育是培養和提升中職財會類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主要途徑。通過故事化教學,趣化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服務意識;通過與企業制度結合的班規校規,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通過與專業結合的法制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化財會專業知識,加強學生的法制意識。本文就中職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展開探討。
關鍵詞:課堂內容 班規 企業制度 財會專業知識 會計職業道德素養
財會專業是中職學校中的常見專業,幾乎每所職高學校都有開設該專業,而且高職類院校該專業的招生人數也相對于其他專業多。所以每年中考后,會有很多學生進入職高就讀財會專業。這些學生中,一部分希望通過就讀職業高中達到繼續升學的目的,而另一部分則在高中三年后面臨就業。會計是企業的經濟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隨著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對會計人員的職業要求也隨之提高。然而由于象山縣職業高中格局的特殊原因,筆者學校招收的職高生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從前幾年就業情況來看,象山縣企業對學生會計技能的要求不太高,因為技能的訓練只要通過師傅手把手的培養,就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得以提升,但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卻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提升。所以企業在向學校招收員工的時候,第一就是看學生的職業素養。在職業高中的三年中,提升學生的財會職業道德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財會專業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成為當務之急。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談談中職財會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一、讓故事趣化德育教學課堂教學內容
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很多,這些條條框框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會學得很枯燥,既不利于學好專業知識,也不利于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于是筆者在課堂里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聽故事、悟道理。故事可以老師自己講,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故事,讓學生自己講。
例如,基礎會計課程是中職財會類課程的入門課,在講到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這節內容時,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中有一條“搞好服務”,如果教師簡單講一講,很多學生聽一聽就過去了,不會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把服務兩個字貫穿于三年職高生涯,很難提早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于是筆者給學生講了在報紙上讀到的《火車司機,金華造》這個故事。故事里提到的是我國火車第六次提速的火車司機大多出自同一所職高,這個學校的學生很多都當了火車司機。故事中提到,當火車司機前的磨煉是最重要的:一是要開火車,先當三年司爐工;二是畢業實習,端茶倒水第一課。筆者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要當好會計,必須要有一種服務意識,而這種服務意識必須從現在開始培養。這樣漸漸在學生中培養一種理念:我在學校里當學生會干部、班干部、組長、課代表、寢室長等,就是為自己提供一個學習服務的機會,哪怕我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也可以為同學搞好服務。這樣,從高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服務理念的滲透,有助于讓學生從高一開始就養成一種服務意識,更有助于他們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二、讓班規強化職業道德素養
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筆者又利用擔任班主任的身份,結合財會專業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1.案例一:屢禁不止的學生遲到現象
部分公司為讓員工不遲到,會有一系列的經濟處罰措施。筆者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也模擬公司的規章制度,制定相應的班級規定如下。
暫定每個學生每月工資1 500元(一個月按20天計算)。全月無遲到、早退、請假及其他情況的,發放全勤獎金500元。
(1)每個月遲到次數不能多于3次。包括早自習、中自修、晚自習及其他課程上課時間。由班長負責記錄,從上課鈴響起計時。
(2)遲到1~5分鐘的,每遲到一次,扣5元錢。
(3)遲到5~10分鐘的,每遲到一次,扣10元錢。
(4)遲到10~30分鐘的,每遲到一次,扣50元錢。
(5)遲到30分鐘以上的,扣發全天工資(75元)。
(6)無故不到教室上課或上自習的,全勤獎金扣發。
(7)如星期天因病、事原因未及時到校的,請假需父母親屬致電班主任請假,方為有效請假。
(8)請假,病假1~3天(含3天),扣發當月工資的20%,獎金扣發50%;3~10天(含10天)扣發當月工資的60%,獎金全部扣發。事假1~3天(含3天),扣發當月工資的40%,獎金扣發50%;3~10天(含10天)扣發當月工資的70%,獎金全部扣發。
(9)其他原因導致的遲到、早退等,以班主任的批準意見為主。
具體操作:讓班干部記錄遲到次數及遲到時間,制成簡易的考勤卡(見表1),讓學生自己計算每個月扣掉的工資數額,并在簡單的工資日記賬(見表2)的相關欄目內登記。經過一個月時間,讓學生自己算算自己每個月的應扣數額,再想想父母每個月的工資數額,相互比較之下,效果立竿見影。這種方法對高一剛進校又恰逢冬天的學生,特別有效。
2.案例二:隨手亂放雜物的不良習慣
會計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會計人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認真嚴謹、對數字敏感,熟悉基本會計知識、稅務、基本經濟法知識,細心、耐心、恒心。亂扔垃圾、課桌不整潔等行為,都有可能導致賬務不清,甚至導致發票賬本丟失。2008屆一位畢業生,在生活中不注意細節。筆者在其高中三年的學校學習生活中,也一直在幫助她糾正這個不良習慣。然而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且當時筆者也沒有特別去強化改變該生,以至于她在畢業后六個月的實習時間里,給她實習的公司帶來了不小的“災難”。由于她亂放雜物,別人拿來給她的報銷憑證經常丟失或不知道扔到了哪里;愛吃零食卻不注意保持衛生,給辦公室招來了老鼠,一些賬簿被損壞了;保險柜上有兩把鑰匙,她外出銀行辦事時丟掉了其中的一把。實習期結束后,她回到學校,說起了她的很多“光榮事跡”。筆者聽到后,思考了很久。學生是學校培養出來的,給實習的單位帶來麻煩,教師的責任很大。所以,教師要尋求到有效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要早干預、早預防,防微杜漸,讓學生在以后的實習以及工作中不再出現或少出現這樣的問題。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首先,從培養日常行為習慣入手。教師可以在每次寫作業、打掃衛生或模擬實訓時,提醒并嚴格要求學生做到干凈、整潔,絕不能因繁瑣而放棄,并要求學生每次做事情都要堅持這么做。聯系家長,要求家長監督學生在家里亦如此。此外,教師通過示范、作業展覽、同桌之間互相監督、班干部及教師提醒等多種方式,不斷激勵學生,增強學生整潔意識。
其次,筆者將這種行為和公司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聯系起來,尤其是和工資獎金掛鉤,與考核評優掛鉤。參考學校制定的德育量化考核細則(見表3),讓學生自己討論建立考核制度,每一項細則中的加分和扣分項目與應扣應獎的獎金數額對應。
做得好的,并且有效幫助他人的學生,經過民主評議,和學校的德育量化考核分數高低相關,與自己的獎金數額相關,與學校的各項評優相關;做得差的,實行連帶責任,由學生代表自己討論處理方式,老師在討論實施過程中進行引導。學期末,按學分及獎金多少統計,并從高到低排序,高分者獲本學期評優資格,并可作為下學期競選班干部的有力籌碼。為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對當選班干部的學生,下學期初的獎金數額從500元上調至1 000元。扣分較多、工資獎金減少較快的學生,教師重點關注并給予指導示范。同組、同寢室的學生組成互助小組,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一個組、一個寢室,組成團體互幫互助,互相監督制約。這些措施在教室實施,然后推廣到寢室,一段時間下來,效果顯著,學生的好習慣慢慢養成了,雜物、書本亂放的情況少了,零食吃得少了,丟三落四的毛病改了不少,做事也有理有據、有板有眼了。
三、讓德育教育活化財會專業知識
稅收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中職財會類教程中的主干課程,法制教育又是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地將專業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既使學生對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又對相關的法律法規融會貫通,是中職財會教育的難點。筆者將專業知識與法制教育相結合,做了一點點嘗試,與大家分享如下。
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筆者積極和任教班級的班主任相聯系,在高二年級開設以“偷稅漏稅”模擬法庭為主題的班會課。首先課前發動全班學生準備,課堂上全員參與,又利用筆者家屬是法律干警的便利條件,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點。接著開展全校性的主題班會觀摩課,請其他年級本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通過全體學生全程參與的方式,讓學生在主題班會課中,既深化了專業知識,對法律法規及自己的行為有了明確的認識,還提升了學生的法律知識和素養。
總之,在教學中,專業課教師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注重課內與課外的銜接,注重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把會計職業道德、法制意識等教育內容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意識中,幫助學生認識到培養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以此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會計職業素養,成為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
(作者單位:浙江省象山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