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勇
隨著經濟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大勢。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勢必造成部分職工不能達到新的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或是企業承擔不了部分職工的工資成本,使其被迫失業。
一、失業職工技能培訓的重大意義
再就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可以進行人生的二次選擇。中央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為員工再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同時也為再就業提出了更高的就業標準。失業職工應抓住一切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促進技能的提高,實現一專多能,以適應不斷提高的社會人才需求。
失業職工的再就業關系到民生,關系到社會穩定。開展失業職工技能培訓,提高其市場需求的職業能力,是促進再就業的有效途徑。為此,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省、市、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規定和執行措施,劃撥專項資金,對各類培訓機構給予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失業職工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的技能,從而走上再就業之路。
二、失業職工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失業職工的技能培訓還存在以下問題。
1.培訓效果不佳
失業職工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生存條件不同,條件好的能安心按時參加學習,條件差的首先以生存為先,他們急于找到能維持生計的工作,甚至是用無技術因素的純體力勞動來解決生計,無法保證正常的學習時間,也不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人到心不到,培訓效果不佳,甚至流于形式。
2.文化程度差異大
失業職工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不同,教學進度難以同步。有的失業職工不能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市場需求的工種,盲目跟隨學習,學習一段時間沒有任何效果。
3.管理難度大
失業職工下崗后,對他們的管理難度較大,他們不能及時掌握國家的有關政策,不能正確評估自己與市場的需求。同時政治思想教育跟不上,思想觀念不能與時俱進,或得過且過或挑三揀四,奮發有為的創新思想不足,自己創業又受資金、知識等各方面的限制,大多很難走上良性循環之路。
4.培訓機構的問題
各類培訓機構面對國家專項資金扶持的失業職工培訓工作執行力度不一樣。有的不能以責任擔當為己任,而以經濟利益為主,忽略培訓質量,對失業職工培訓的復雜性估計不足,耐心服務的意識不強,疏于思想指導、心理輔導,不能幫助他們分析市場需求和就業導向,只接收不指導,甚至對失業職工產生歧視,造成就業不通暢,各種問題層出不斷。
三、搞好失業職工技能培訓的措施
針對失業職工技能培訓現狀,按照現行國家政策完善培訓工作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落實失業職工技能培訓政策
落實失業職工技能培訓政策,政府加大監控力度,對各類培訓機構的辦學資質(培訓工種、教學計劃、師資力量、實習設備)嚴格審核,確認培訓的專業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實現通暢就業,是否完成教學執行過程,是否達到考核培訓效果。
2.健全失業職工技能培訓機制
各類培訓機構不斷總結培訓經驗,完善各類培訓機制,從心理輔導、就業導向、技能掌握等各方面給予培訓,切實提高失業職工的素質,以關心愛護、履行職責為基點,真正使失業職工學到有用的技能。
3.采取多種技能培訓形式
根據失業職工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培訓形式:隨到隨學班、日常班、夜晚班、雙休日班、循環班等多重并舉,或是課堂集體教學,或是一師一徒,或是老生帶新生,理實一體化教學以實習操作為主,學會為止。
4.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政府、機構、失業職工三位一體共同努力,提前做好人才市場需求調查,培訓急需的工種,實現自主就業。提前聯系好用人單位,采用委培的方式為失業職工培訓后的就業做好準備,形成就業通道。
5.建立報名流程
學員在報名時,可通過提示牌的提示,選擇學習哪些專業是市場急需工種適合自主就業,哪些專業是訂單專業可穩定就業。確定學習方式和時間。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定學習檔次。
總之,經過政府、培訓機構、失業職工的共同努力,使參加培訓的失業職工樹立起自強自立的觀念和自信心,思想素質、職業技能得到提升。積極響應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創業帶就業。相信失業職工一定會走上再就業之路,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