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曼麗
〔摘 要〕眾所周知,歌唱的動力與支持力是呼吸,許多教師都把呼吸訓練作為聲樂教學的基礎。本文將從歌唱呼吸的類型、呼吸訓練在聲樂基礎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手段予以論述。
〔關鍵詞〕聲樂基礎教學 呼吸訓練
呼吸是人體自發的、有節律的運動。在歌唱藝術中,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支持力和基礎。關于此觀點,大多數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已達成基本共識,許多初學者也把呼吸訓練作為聲樂學習的基礎。美聲學派有句古老的說法:“誰懂得呼吸誰就懂得歌唱”。但歌唱呼吸與生活呼吸是有區別的。由于歌唱比日常生活講話氣息持續的時間要長得多,聲音也響得多和高得多,所以要求相應地增加呼吸壓力的強度。因此,歌唱呼吸是生活呼吸在相當程度上的明顯擴大,也是基于自然協調和通暢舒適的本能呼吸狀態下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性的呼吸。對于初學者來說,并不容易掌握。下面,筆者將根據自己多年的演唱經驗及對學生的具體教學實踐,從歌唱呼吸的類型、呼吸訓練在聲樂基礎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聲樂基礎教學中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來談談聲樂基礎教學中的呼吸訓練。
一、歌唱呼吸的類型
1、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法主要是指歌者依靠胸腔來控制氣息發聲歌唱的呼吸方法。歌者吸氣時雙肩上抬,只用胸部的擴張和回縮動作進行呼吸。這種呼吸法由于只用胸腔上部,即抬肩來進行呼吸,因此吸氣很淺,氣息的容量很小,沒有利用橫膈膜與腹部肌肉控制氣息的能力,導致氣息無法保持,很快就泄掉,并引起喉頭、頸肌、下腭和舌根的緊張,進而影響音域的擴展和聲區的統一,造成聲音缺乏應有的色彩變化,產生生硬的聲音效果。
2、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法主要是指歌者依靠下降橫膈膜,運用腹部肌肉控制氣息,發聲歌唱時胸部不抬起,只用凸肚子或癟肚子的方式呼吸或呼氣時小腹不但不收縮,還向外凸出。這種呼吸法由于將氣息壓迫得過深,腹部膨脹,使胸腔肋骨受到壓縮,失去胸腔肋間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氣息容量不夠大,難以積極地對聲帶形成應有的壓力,導致聲音滯重、不靈活,唱高音難。
3、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法是目前聲樂界普遍認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是指歌者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氣息來發聲歌唱的呼吸方法。弗朗契斯科·蘭培爾蒂是意大利美聲學派在教學上的代表人物,在他長期的教學中,就非常強調呼吸基礎,并主張采用橫膈膜——腹式呼吸法。[1]胸腹式呼吸的優點是全面調動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動作用,使胸腔、橫膈膜和腹肌相互協作完成控制氣息的任務。由于吸氣時下降橫膈膜和張開肋骨同時協作,使胸腔得到全面擴張,氣息的容量增大,并得到靈活控制,吸氣呼氣也均勻通暢而深沉,并能對呼氣氣息的強弱進行調控,進而能夠自如的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變化。這種呼吸法既避免了胸部的僵硬緊張,又有明確的呼吸支點,使歌者的音量擴大、音域擴展、聲區統一,豐富了聲音的表現力。
二、呼吸訓練在聲樂基礎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歌唱的藝術就是呼吸的訓練。許多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如帕瓦羅蒂、薩瑟蘭等,聲樂教育家如蘭培爾蒂、周小燕等都把呼吸訓練方法作為歌唱的核心技巧。歌手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會正確的呼吸,亨德森聲稱:“所有教師都同意,每一個聲樂學生全然需要獲得正確的呼吸方法。”[2]顯然,呼吸訓練是聲樂基礎教學的核心內容。如何使初學者在發聲歌唱中掌握好科學的呼吸狀態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所有教師在基礎教學中都特別重視的訓練環節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歌唱呼吸原理是通過呼吸器官胸腔、肺、肋骨以及控制呼吸的兩組肌肉群共同協作,運用氣息來支持發聲歌唱。歌唱呼吸包括吸氣和呼氣。歌者“吸氣”時,橫膈膜下降,引起腹肌和肋肌的擴張,使擴大后的胸腔把氣體吸入肺部;歌者“呼氣”時,肋肌和腹肌收縮引起橫膈膜上升,吸入的氣體受到壓迫,使肺葉充滿氣體,迫使肋肌向外擴張。肺葉的體積隨著氣體吸入量而增大。同時,橫膈膜的壓力也會愈來愈大,它受到肺葉擴張往下的壓力,也受到腹部內臟組織向上的反彈力,引起肺部氣息平緩的呼出,從而達到氣息悠長的歌唱效果。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如何協調呼吸器官和呼吸肌群既要基于自然協調和通暢舒適的本能呼吸狀態之下,又要做到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性的控制呼吸以達到掌控歌聲,并不是那么輕易能夠做到的。初學者常常把握不好“呼吸支點”,常出現吸氣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吸氣不是多了就是吸得不到位、換氣不是淺了就是僵了等諸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呼吸訓練,以達到能協調、自如運用歌唱呼吸的境界。
因此,呼吸訓練在聲樂基礎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教學的核心內容。
三、聲樂基礎教學中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手段
要使初學者快速的掌握好科學的呼吸狀態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來發聲歌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和研究。
1、歌唱呼吸訓練時要放松身心。首先,從心理層面講,教師在上課時,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上課氛圍。因為,人類的歌唱活動可以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需要神經系統調控各個和歌唱發聲相關的器官與肌肉協調運作才能完成。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情緒緊張時肌肉也會隨著緊張和僵硬。人們也常用“緊張得說不出話來”來形容自身緊張的程度。可見,如果學生上課時心理特別緊張、壓力大,那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呼吸訓練時,學生的呼吸器官與控制呼吸的肌肉群呈現出一種緊張的狀態,那么也就無法體會并獲得歌唱的深呼吸狀態。
其次,從技術層面講,聲樂教師要引導學生放松身體,尤其是面部和頸部的肌肉,兩肩自然下放,胸部自然擴張,用口、鼻全身心地均勻緩慢吸入空氣,同時松開喉嚨。這時胸廓擴張,兩肋向兩邊伸展,橫隔膜下凹,小腹稍微往里收縮,就會自然而然的感覺腰間有一股力量,通過上下力量的對抗形成一個穩定的氣息支持點。這樣能使歌唱氣息深,增強歌者對氣息的控制力,使聲音的彈性逐漸達到最佳狀態。
2、關于“吸氣”訓練。歌唱“吸氣”訓練時,要因材施教。對于歌唱條件較好、喉腔狀態比較正常的學生,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借助“打哈欠”時人體的呼吸狀態訓練學生獲得深吸氣的方法。世界著名歌唱家弗蘭科·科萊里曾說:“用低位喉頭狀態來歌唱,就是像打哈欠時那樣”。[3]由于人類“打哈欠”時喉嚨自然松開,人體自然反應有深呼吸的狀態和過程,因此,學生最容易體會并獲得深吸氣的方法。在訓練時,引導學生“打哈欠”,氣息經過口鼻通過后背向后腰通暢舒適地吸入,吸氣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體會喉嚨松開的空曠感覺以及吸氣的通道與吸氣時身體由上而下、從里向外擴張的感覺。把握與控制好此時身體由上而下、從里向外擴張力量的強弱變化,這是歌唱呼吸訓練的核心內容。
3、關于“呼氣”訓練。歌唱的“呼氣”訓練主要是訓練學生在歌唱呼氣時同時保持住吸氣時的狀態,胸部及腹部擴張提供給橫膈膜長時間穩定的支持,以牽制橫膈膜和兩肋防止它們回縮到常態,拖延橫膈膜的上升,進而有節奏地控制氣息的呼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采取一些具體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嘆氣”訓練,這是讓學生徹底放松身體與喉嚨狀態的方法之一;“慢呼氣”訓練,這是增強呼吸肌肉群牽制橫膈膜和兩肋防止他們回縮至常態,拖延橫膈膜的上升,維持胸部及腹部擴張提供給橫膈膜長時間穩定的支持能力。簡單的說,目的就是訓練氣息的支持延長能力。氣息必須以均勻的、平穩的流速呼出。“快呼氣”訓練,讓學生用“噗”音快速放氣并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狀態就如打滿氣的單車輪胎被拔掉氣門芯一樣氣息一下子泄掉。
4、關于呼吸協調訓練。在訓練學生時,聲樂教師可以用揮動球桿擊球的運動過程來比喻及訓練。想要成功的揮桿擊球要完成三個步驟:準備、開始行動和跟進。吸氣像是揮桿時手臂后擺或準備的動作,為開始行動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呼氣像揮動球桿,在歌唱中是起音,這需要控制、協調和技巧,需要練習與準備。開始行動同樣重要的是緊隨其后的跟進,在發聲歌唱中也是如此。歌者為把聲音和諧地、準確地吐出來也必須要讓氣息跟進。在教學時,我嘗試讓學生通過模擬揮桿擊球的運動過程來帶動、協調、訓練歌唱呼吸,能夠快速的使學生體會并掌握歌唱呼吸技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歌唱呼吸基于生活呼吸,又有別于生活呼吸。關于聲樂基礎教學中的呼吸訓練,胸式呼吸法與腹式呼吸法都不足取。實踐證明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是最科學的,這種方法易于調動整體呼吸器官的協調性,使胸腔、橫膈膜、腹部同時控制與調節氣息的出入。呼吸訓練在聲樂基礎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關于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手段也多種多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魯索曾說:“一個歌唱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的呼吸器官的操縱和運用是否建立了強固的基礎。”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聲樂教師在對學生常年的具體實踐教學中進行不斷的研究探索和總結,才能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
參考文獻:
[1]喻宜萱 著《喻宜萱聲樂藝術》華樂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1版 ,第73頁。
[2][美]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茲 著 李維渤 選譯《訓練歌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76頁。
[3][美]杰羅姆·漢涅斯 著 黃伯春 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1版,第44頁。
[4][美]蘭皮爾蒂等著 李維渤 譯《嗓音遺訓》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5]沈湘 著 李晉瑋 李晉瑗整理《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