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大學語文中的小說教學首先應幫助學生建構一個基礎的現代敘事學框架。然后,根據教材選篇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組織對小說文本的研究性教學,通過角色扮演法、問題教學法、情境模擬法及比較教學法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課堂互動與知識拓展,實現小說教學的整體性、綜合性與廣博性。
關鍵詞:大學語文 小說 建構 研究性教學
《大學語文》作為非中文專業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在高校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整體性、綜合性和廣博性,將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所累積的基礎性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橫跨古今、融貫中西的文學大框架。
具體到小說教學,傳統的方法一般遵循先介紹作者生平,后交代寫作背景,再進行作品內容分析,最后提煉主題主旨的模式,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接受疲勞,同時對文體知識的介紹簡單且零散,便很難形成一個系統性的知識框架,也難以完成真正的審美過程。因此,在進行具體課文分析之前,大學語文教師首先應對現代敘事學知識進行簡要介紹,以引導學生思考“何為小說?”“小說有什么文體特征?”等小說學的本質問題,幫助學生建構一個基礎的現代敘事學框架。
然后,根據教材選篇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對小說文本的研究性教學——有選擇地引進相關文體知識作為指導,將小說教學和問題研究相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緊貼課文內容加強課堂互動,如設計與課堂知識相關的小游戲,進行小說中的人物扮演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寓教于樂。對于小說中涉及的其他各學科知識,尤其是文化、歷史知識,教師也應做適當的延伸講解,既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真正實現教學的綜合性與廣博性。
一.建構現代敘事學的基本框架
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最關注的往往是小說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主題,較少涉及小說的敘事方式和敘事技巧。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將小說的內容與形式割裂開來,最終學生習得的只是一個故事,關于這個故事是如何講的,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講則一無所知,更勿論深入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與文學價值。進入大學語文的教學,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從敘事學角度對小說的表達形式進行品讀鑒賞。
首先,什么是小說?通過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1:小說就是講故事。
學生2:小說是虛構的。
學生3:小說有明顯的故事線索和典型的人物塑造。
……
多數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對于小說的理解都指向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教師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例舉出表達形式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迥然不同的現代主義或后現代主義作品,由此導出小說的“故事與敘事”的區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現代敘事學的基本框架。
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簡單了解小說故事和敘事的區別后,教師可從敘事角度、敘事時間和敘事結構三方面對現代小說敘事理論作簡要介紹,其中敘事角度為教學重點。為避免純理論知識講解的枯燥與深奧,教師應通過簡單易懂的實際例文分析,使學生更輕松、更深入了解敘事學知識。如,從不同角度敘述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借此分析各種敘事角度的特點與區別。
例1:清晨,饑餓的狐貍看見一只烏鴉飛過,嘴里叼著一大塊奶酪。
“啊,我真喜歡那塊奶酪。”狐貍心里想:“那塊奶酪一定好吃極了。”
烏鴉又累又餓,落到附近的一棵樹上。狐貍馬上跑到樹下喊:“烏鴉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兩只明亮的眼睛閃閃發光,羽毛烏亮,如同黑漆一般。”
烏鴉受到如此吹捧,興奮得全然忘乎所以,張開嘴巴開始唱歌了。
……
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稱全知敘事。第三人稱全知敘事的特點在于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隱秘,包括其復雜微妙的心理變化。體現在例1中,作者知道狐貍是“饑餓的”,烏鴉是“又累又餓的”,同時還知道狐貍和烏鴉的心理活動。中國古代小說一般都是第三人稱全知敘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國作家才有意識地使用了敘事角度的技巧,在小說的藝術形式上產生了重大變革。
例2:清晨,狐貍看見一只烏鴉飛過,嘴里叼著一大塊奶酪。
啊,我真喜歡那塊奶酪,狐貍想道。當烏鴉落到樹上后,狐貍急忙跑到樹下喊:“烏鴉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兩只明亮的眼睛閃閃發光,羽毛烏亮,如同黑漆一般。”
烏鴉抖抖身上的毛,頭抬得高高的。
……
例2采用的是第三人稱限制敘事,從狐貍的角度出發,讀者可以知道狐貍的狀態和心理,其他事件和角色則必須通過狐貍的觀察才能得知。由此我們可知,第三人稱限制敘事就是從故事中某一個人物的角度來講述的。因為只限于寫一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敘事了解到的信息要少,但卻更接近于實際生活。
通過簡單的實例分析,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敘事角度對小說表達的影響。同樣的教學方法也可用在對敘事時間和敘事結構的闡述上。小說是虛構的真實,故事和敘事共同折射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審美內涵。大學語文的小說教學,首先應構建現代敘事學的基礎框架,才能讓學生在隨后的具體文本賞析中,形成從敘事學角度鑒賞小說的意識,比如作者為什么從這個角度講故事?換成其他角度講述的話效果如何?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敘述順序?小說結構安排的背后有怎樣的用意?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才是大學語文中小說教學的重點。
二.組織小說文本的研究性教學
大學語文的教學,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知識的研究者和創造者;而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去體悟作品,更多地發現作品的“不確定性”和“多重性”,這就是所謂研究性教學。根據大學語文小說教學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課堂實踐,我們發現角色扮演法、問題教學法、情境模擬法及比較教學法等較適合小說的研究性教學。下面我們以小說《游園驚夢》為例,具體來說明大學語文中小說的教學設計。
小說《游園驚夢》設計課時為四課時,教學目的在于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游園驚夢》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特色,領悟其主題意蘊,增強文學鑒賞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學生對意識流的理解,以及《游園驚夢》的意識流與西方意識流小說的不同。
1.角色扮演法——貼近人物
角色扮演教學法一般較多地應用在戲劇課程中,對于注重人物對白的小說作品,亦可試用此方法。在課堂教學開始階段使用角色扮演法,可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游園驚夢》中刻畫人物的手法之一便是自然而精準的人物對白描寫,這也是白先勇小說的一個特點。可讓學生分小組對不同場景進行演繹,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不同人物的對白分別有什么特點?映射出怎樣的人物性格?
通過角色扮演,扮演者和觀看者都會對人物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有些扮演者甚至會將自己的領悟在演繹過程中通過語氣、動作體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師生再一起來分析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這其中,教師始終處于引導者的位置,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應由學生自己分析,一個人的理解或許不夠全面,但把多個人的回答匯總到一起,往往能形成一個比較正確而全面的形象。這時教師再作總結性的概括,比如同樣是國民黨上層的夫人,由于年齡、身份、經歷的不同,她們所使用的語言也不一樣,錢夫人溫柔、婉轉中透著些小心謹慎,竇夫人八面玲瓏,同時又因自己正得勢而自然流露出一些炫耀,蔣碧月則輕佻放蕩,等等。
2.問題教學法——分析細節
問題教學法中的問題,可分為大問題和小問題,大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大問題的研究。大的論題可提前布置,讓學生在課前充分準備,再帶至課堂上討論;或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交給學生課后自行研習,再提交成果。大問題的研習,關鍵在學生課余時間的自主學習,教師起指導、督促的作用。比如在了解了《游園驚夢》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后,教師可從敘事學角度提出問題:這篇小說是以誰的視角在敘述?作者為什么要從這個角度講述故事?換成其他人來講述行不行?這些論題教師不必急著給出所謂標準答案,可留給學生深入思考。甚至可讓學生嘗試以其他人的視角來敘述這個故事,看看效果如何。
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提出一些關于文本細節的難度適中的小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閱讀興趣。如,文中有哪些場景環境描寫?這些描寫起到什么作用?錢夫人看到這些場景后有什么反應?作者這么寫的意圖在哪?通過課堂討論,以學生分析為主,老師引導為輔,共同得出合理的答案。
3.情境模擬法——親身體驗
《游園驚夢》中通篇貫穿了女主角錢夫人的意識流,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理解意識流這樣一種創作手法。學生在剛接觸到這個名詞的時候,可能會有些不知所云,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課堂小游戲,讓學生親自體驗意識的流動。
為增強課堂參與度,可請5-6名學生一組,進行自由聯想接龍的游戲。由教師給出一張圖片,第一位學生根據圖片立馬說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位同學根據上一位的回答,再說出自己所聯想到的事物,以此類推,中間不要有停頓。如,圖片為一列火車。
學生1:西藏。
學生2:草原。
學生3:還珠格格。
學生4:暑假。
學生5:炎熱。
學生1:海邊。
……
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到意識流的特征:意識流是一種自由聯想,它隨著人的意識流動到哪里就是哪里,比如看到火車,學生1想到西藏,其他學生可能想到其他任何地方,或是任何相關的事物;但意識流又并不是無聯系的意識碎片,從一個聯想到另一個聯想之間,必然都暗含了一點聯系,便是這些聯系形成了意識的“流”。比如當游戲結束后,教師問學生3為何會從草原想到《還珠格格》,回答是因為《還珠格格》里有關于草原的場景,而學生4想到暑假,則是因為《還珠格格》的播出時間總在暑假。
在了解意識流的基本概念后,教師可接著詳細介紹意識流作為一種小說流派的特點,而后請學生思考:《游園驚夢》中的意識流與西方意識流小說有何不同?作者為什么要采用意識流的手法?有什么好處?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組織課堂討論,亦可布置為練習題,留給學生課后研究。
4.比較教學法——拓展知識
“比較是表述文學發展、評論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們在評論作家、敘述歷史時,總是有意無意進行比較,我們應當提倡有意識的、系統的、科學的比較。”[1]小說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涉及的內容可能包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各種作家、作品、文學思潮和流派,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范圍內的各種知識,也要對其他學科的內容和體系有所涉獵,在研究和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或橫向或縱向的比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現教學的綜合性與廣博性。
白先勇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淫頗深,《游園驚夢》中“以戲點題”的手法,便是繼承了《紅樓夢》的傳統。將《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的片段與《游園驚夢》中多次引用到的《牡丹亭》“皂羅袍”唱詞對比,便可知作者以“游園驚夢”為題的用意,是旨在襯托出世事無常,人生滄桑變幻的主題。而白先勇選擇昆曲而非其他戲曲,則源自他自身對昆曲這一劇種的熱愛。教師可播放由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游園驚夢》選段,讓學生現場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最后,教師應對教學內容做一個總結概括,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藝術特點和寫作技巧。
以上,是針對《游園驚夢》所作的小說教學設計。其中所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具體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反饋,進行適當的設計調整。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學會研究性學習方法、提高個人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師不斷的研究、創新,制定合理的指導策略,創建積極活潑的教學環境,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周翰.攻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4.
基金項目:廣州工商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L20161209)、廣州工商學院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大學語文》(項目編號:2016KC-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高媛媛,廣州工商學院基礎教學部文學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和大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