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茂林
內容摘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早已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老師教學的需求。教育改革已呈現出不可逆轉之勢。但如何改?怎樣改?一直是困擾著一線教師。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科學實施素質教育,提出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教學活動 改革 素質教育
教育改革大會講,小會談,耳木口麻,有時真的顯得無所適從,茫然,還是茫然。但在科學發展觀理論東風的指引下,調整當前傳統的教育結構模式,推陳出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勢在必行。素質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挖掘和發揮學生身心發展的潛力,弘揚其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口號的提出,為教育工作者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提供了理論基礎。我認為:學生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課堂上取得突破。
一.倡導課堂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因此,我對數學課堂教學做了以下改進:
1.文化、品德并重,實施素質教育。
根據學科特點有機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廣泛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實際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各種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全面培養他們的理解、思維、觀察、表達能力。數學學科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教學中,我注意揭示數學內容的辯證關系。例:在學到“圓形面積的探究”時,注意應用教學道具,使學生形象的體會到形的變化,從中使學生認識到“事物在運動變化”的唯物主義啟蒙教育。通過親身具體操作,幫助學生提高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另外,教學時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提出問題、作業按時完成等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內在素質的一種側面表現,也是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2.加強學法指導,實施素質教育。
所謂“三個為主”,就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首先,教師為主導。教師的作用已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如何應用已學知識等。教學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全面了解每個學生在心理、生理、智力、行為等各方面的特點,并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教育面向每位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具體到個人時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個人學習能力,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生為主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大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來,教師要提供他們動手、動眼、動口、動腦的機會和條件。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多為“潛能生”創造學習的機會和條件,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愛護,使他們增強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克服苦難的自信心。第三,訓練為主線。落實訓練為主線的前提是加強和鞏固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各單元的內容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訓練,切實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二.視聽媒體常用,提高教學效果,實施素質教育。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電教媒體越來越多得到應用,為學生更多更好獲取信息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在準確分析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可根據教學目的、課時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環節,盡可能的使用電教手段。如幻燈片、投影儀、錄音機的使用等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及探究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實施素質教育。
三.營造課堂愉悅氛圍,實施素質教育。
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那么,如何給學生創設一種愉悅、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每位學生都沐浴在老師溫柔、鼓勵的目光下,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愉悅的情感體驗是產生學習需要和動機的前提,學生在愉悅的情感狀態下參與學習過程,其效果和硬性灌輸的效果會截然不同。因此,愉悅、民主的學習氛圍,以及師生的相互信任感、認同喜愛感,教師教學藝術的美感,都會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促成因素。當然,這并非要降低對學生的要求,而是要指導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樂此不疲的攀登學習高峰,最終體驗到攀上頂峰的那種“一覽眾山小”和“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成功的喜悅;讓“潛能生”也能體驗到“跳起來摘到果子”的成功的喜悅。這種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原動力。
作為教師,我們應如何利用優美的語言,整潔的板書,巧妙的提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積極去參與到學習中,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有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鼓勵的話,都會成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因素,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學習,感到學習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從而實施素質教育。
四.采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施素質教育。
對學生成績的考查和評定是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評定標準。所謂:“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數決定命運,效率就是一切”。許多人存在一種盲目的認識:認為只有讀了正課才能考上大學,才能有前途,才能光宗耀祖。殊不知其它的方式也能考上很好的大學,也能光宗耀祖!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部分學校對學生灌輸這種思想,導致了很多有天賦、有特長的人才被抹滅。中國近幾十年沒有再出現像李白、蘇東坡、魯迅這樣的大文豪、大作家,不是很好的例證嗎?所以,我們應該明白:掌握知識是重要的,培養能力也是重要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就會產生“畸形”的尖子生。因此,作為教師要明確考査的目的,嚴格掌握考查內容,注重考查學生能力,采用多種考査方法,使學習和考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只用分數來壓學生,來作為評定學生好壞的標準,從而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和繁重的考試壓力中解脫出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五.有序延伸課外活動,實施素質教育。
課外興趣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它與學科課程在各自不同的領域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學生愛好和學校的教學資源,精心組織開展課外興趣活動。通過課外興趣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發展了個性,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和諧發展。
一句話,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源頭,要進行教育改革,就課堂改革開始!
(作者單位:重慶市云陽縣江口鎮千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