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魯華,查紅群,胡春霞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臨床研究--
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病的效果分析
范魯華,查紅群,胡春霞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分析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16例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對比分析2組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中痊愈34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1%,對照組中痊愈21例,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1.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中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內6例發生不良反應,占10.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胃??;半夏瀉心湯;應用價值
胃病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梗阻等各種胃部疾病的統稱[1]。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胃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常規的西藥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容易復發。半夏瀉心湯是一種中醫方劑,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本研究應用半夏瀉心湯用治療胃炎,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16例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胃病診斷與中醫治療圖譜》中有關胃病的診斷標準[2];經臨床診斷、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診斷,患者均被確診為胃??;臨床表現為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后飽脹、返酸,惡心、嘔吐等。排除標準: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性障礙的患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采用盲法和非盲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齡20~60歲,平均(37.45±5.41)歲,病程1周~5年,平均(2.31±0.72)年;觀察組患者男30例,女28例,年齡22~62歲,平均(38.13±5.64)歲,病程2周~6年,平均(3.27±0.9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口服復方氫氧化鋁片(上海青平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00605),每次2~4片,每天3次;口服硫酸阿托品片(山東仁和堂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090608),每次0.3~0.6 mg,每天3次;同時口服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20110712),每次1粒,每天1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藥方組成:半夏15 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 g,黃連3 g,大棗4枚,水煎服,每天1劑。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1)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變、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2)療效評價標準,痊愈: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有很大改善,胃鏡檢查黏膜正常,潰瘍面基本愈合;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胃鏡檢查潰瘍面有所縮小;無效: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變,胃鏡檢查黏膜不正常,潰瘍面沒有變化??傆行?(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3.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有6例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便秘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引發胃病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急性胃炎后胃黏膜損傷持久不愈,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烈酒、麻辣食物、粗糙食物等),長期大量吸煙等不合理生活習慣,以及經常服用對胃黏膜有損害和有刺激性的藥物等[3]。胃病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疼痛、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嚴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胃病日益成為生活中的常見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
臨床上常采用抗酸劑、胃腸解痙藥、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等藥物治療胃炎,雖然有較好的療效,但長時間服用會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病情較易反復,因此臨床療效并不是很顯著。
胃病屬于中醫虛痞癥的范疇,多由寒熱錯雜、氣機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中氣虛弱,寒熱錯雜,故為痞證。脾氣主升,肝氣主降,升降失常,故見嘔吐,腸鳴下利[4]。因此在治療上應以和胃降逆、消痞散結為治療原則。半夏瀉心湯是由半夏、黃連、黃芩、干姜、甘草、大棗、人參等組成的中醫方劑,方中半夏散結消痞、降逆止嘔,故為君藥;干姜溫中散邪,黃芩、黃連苦寒,邪熱消痞,故為臣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補脾氣,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5]。全方合用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將其用于胃病的治療中,能夠寒熱平調,消痞散結,調節胃腸功能,保護胃黏膜,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1%、81.0%,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0%、10.3%。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王光銘.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 廖緯琳,陳國忠,夏李明.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meta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6):1526-1530.
[3] 鄒水平,連建共.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5例[J].當代醫學,2013,19(14):155-156.
[4] 孫艷.半夏瀉心湯治療胃病臨床價值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8):107-108.
[5] 丁美萍.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1):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