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平
(湘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南 湘鄉 411400)
顱內動脈瘤患者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處理方式及分析
馮桂平
(湘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南 湘鄉 411400)
目的 探討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的處理方式。方法選取接受顱內動脈瘤血管的患者27例,均采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將接受不同破裂出血治療的患者定義為行開顱清除血腫組、側腦室外引流組、腰大池外引流組。對比開顱清除血腫組、側腦室外引流組、腰大池外引流組預后情況。結果開顱清除血腫組、側腦室外引流組、腰大池外引流組預后情況(恢復良好、輕度癱瘓、重度殘疾、死亡)結果比較無差異。結論本次研究認為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使用開顱清除血腫、側腦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均為較好的治療方式,大多患者預后良好。
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術中出血
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目前栓塞技術仍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法。收集接受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的患者,探討術中出血的治療手段,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8月湘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接受顱內動脈瘤血管的患者27例,男性8例,女性19例,年齡(57.6±8.4)歲;均采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形態為:囊性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不規則型動脈瘤。患者入院時臨床表現為意識障礙、惡心、嘔吐。Hunt分級:Ⅰ級5例、Ⅱ級8例、Ⅲ級6例、Ⅳ級4例、Ⅴ級4例。入選標準:(1)年齡>18周歲。(2)患者家屬自愿參加試驗,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術前1~3 d經尼莫同擴張血管,術前完善大腦血管DSA,明確解剖結構。前循環動脈瘤24例,后循環動脈瘤3例.采取全身麻醉,全身肝素化。置入導管鞘,選擇以下方法之一:單純彈簧圈栓塞、球囊輔助栓塞技術栓塞、支架輔助栓塞動脈。發生再破裂出血后行開顱清除血腫或側腦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
1.3 分組方法 將接受不同破裂出血治療的患者定義為行開顱清除血腫組、側腦室外引流組、腰大池外引流組。開顱清除血腫組男性2例,女性7例,年齡(56.7±9.2)歲;側腦室外引流組男性3例,女性7例,年齡(59.8±7.2)歲;腰大池外引流組男性3例,女性5例,年齡(57.2±8.8)歲.
1.4 觀察指標 對比開顱清除血腫組、側腦室外引流組、腰大池外引流組預后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錄入SPSS18.0分析系統,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預后情況 開顱清除血腫組、側腦室外引流組、腰大池外引流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預后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患者預后情況
3.1 顱內動脈瘤發病原因 顱內動脈瘤發病與以下因素有關:(1)先天性因素:腦動脈管壁的厚度為身體其他部位同管徑動脈的2/3,承受的血流量大,平滑肌較少,尤其是分叉部最易受到沖擊,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解剖,發現部分患者管壁的中層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殘留。(2)后天性因素:動脈壁發生粥樣硬化使彈力纖維斷裂及消失,使血管壁變性;感染性動脈瘤約占全部動脈瘤的4%。(3)創傷:顱腦閉合性或開放性損傷、手術創傷等。(4)其他腦動靜脈畸形、顱內血管發育異常。
3.2 顱內動脈瘤發病機制及好發部位 動脈瘤發生后,在人體情緒波動、血壓升高、妊娠晚期、動脈硬化、體力活動時均可誘發出血。顱內動脈瘤好發于腦底動脈環分叉處及其主要分支。約85%的動脈瘤位于Willis動脈環前半環頸內動脈系統。
3.3 顱內動脈瘤手術方法 血管內介入治療以損傷小、恢復快,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循證醫學研究也肯定了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療效[2]。但該手術的并發癥也很多,如栓子脫落、彈簧圈脫出、動脈瘤破裂等。有學者[3]指出破裂的動脈瘤栓塞術中再出血發生率為4.1%,與微導管導絲及彈簧圈刺破動脈瘤壁、過度栓塞、高壓注射器造影有關。
3.4 術中出血患者的治療 動脈瘤破裂后,早期發現至關重要。術中要關注患者的瞳孔、收縮壓、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如造影劑刺激動眼神經可造成瞳孔擴大。醫生在處理中要沉著冷靜,及時采取降血壓和中和肝素處理,并迅速填塞彈簧圈。若是微導絲刺破動脈瘤而出血,則將微導絲保持原位置不動,并將微導管送入瘤腔內,退出微導絲,迅速采用彈簧圈填塞。若微導管穿孔后其頭端仍在瘤腔內,然后解脫該彈簧圈,并填塞其他的彈簧圈,有效阻止出血。對于殘頸,一般可在患者的病情好轉后進行第二次栓塞或開顱夾閉治療。
3.5 動脈瘤破裂的預防措施 (1)對于形狀不規則的動脈瘤,介入治療操作一定要謹慎。(2)一旦微導管送入瘤腔后,采取手推造影[4]。(3)合理判斷塞入彈簧圈后的阻力情況。(4)仔細檢查和評估需要的彈簧圈,避免過度填塞。
因此,本次研究認為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使用開顱清除血腫、側腦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均為較好的治療方式,大多患者預后良好。
[1] 段傳志,李鐵林,黃慶,等.可脫性彈簧圈血管內栓塞顱內動脈瘤(附126例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26(1): 14-17.
[2] 呂明,吳中學,李佑祥,等.復雜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2(3):211-215.
[3] 于偉東,趙叢海,張鴻琪,等.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巨大動脈瘤23例報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33(1):58-59.
[4] 于偉東,張民,趙叢海,等.覆膜支架在顱內動脈瘤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4,34(2):120-12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