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文 袁 剛
江口縣依托生態這一最大優勢、最大資源,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奮力走出一條發展速度快、質量高,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全省生態重點縣”,江口縣圍繞建設“梵凈江口·佛光之城”和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目標,大力推進“一業帶三化、三化促一業”發展戰略;堅守兩條底線,把生態資源作為最大資源、最大優勢,實現青山常在、空氣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凈。
全縣主要河流及縣城、鄉鎮集中飲用水源達標率均為100%;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8%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9.46%。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和全省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縣,成功申創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江口國家濕地公園和省級生態縣,梵凈山景區入選全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名單,全國碳匯城市創建通過評估驗收,201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域旅游改革2015年入選全省20個優秀改革案例。
未來五年,江口縣將力爭實現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新江口,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內陸開放要地、文化旅游勝地。
江口縣搶抓國家大數據戰略、全省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武陵山扶貧攻堅區域政策機遇,推進大扶貧和大數據兩大戰略融合發展。
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奮力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進“扶貧云”、脫貧大數據建設,做到貧困對象動態管理、精準施策、精準脫貧。深入實施“五個一批”和省委“33668”行動計劃,精準抓好基礎設施扶貧,深入實施“六個小康”行動計劃,3年內全縣每個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0萬元以上。精準抓好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脫貧、社會兜底扶貧,深化旅游扶貧、金融扶貧,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深入推進大數據戰略,奮力建設大數據應用示范縣。大力實施“數據集聚、智慧江口、數據產業、生態文化、環境優化、基礎提升”六大工程,以大數據推動大發展,加強與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手段,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電子商務等衍生業態,奮力建成全省大數據應用示范縣和國家電商扶貧示范縣。
江口縣牢牢樹立保護生態是前提、用好生態是路徑、實現發展是目的這一理念,切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努力實現綠色發展、綠色崛起、綠色惠民。
深入實施大生態跨越工程。堅守山青底線,深入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新一輪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大力實施通道綠化、城市綠化、村寨綠化、園區綠化、流域綠化、景區綠化,確保到2021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堅守天藍底線,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堅守水清底線,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實施重點流域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推進城鎮污水管網、中心村寨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快主要河道綜合整治和城市垃圾處理;堅守地潔底線,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質量保護,改善土地資源質量。
同時,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切實抓好花海、果海、茶海、竹海“四海”建設,重點發展一批有機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游產業,打造一批集產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示范區,深度開發一批休閑、度假、養生生態旅游產品,形成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生態產業,實現生態產業化發展。
深入實施大健康跨越工程。充分利用山、水、林、氣等生態資源,加快發展以“醫”為支撐的中醫藥產業、以“養”為支撐的休閑生態產業、以“健”為支撐的健身康體產業、以“管”為支撐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大力構建生態療養、度假休閑、健康飲食、健康服務、保健養生、山地戶外運動大健康產業集群;依托“山泉、礦泉、冷泉、溫泉”做足水文章,切實把水產業做大做強;加快推進貴州梵凈山大健康醫藥產業示范區建設,開發一批運動健身、康體養生、休閑養老基地,推動大健康產業市場化、融合化、高新化、集聚化發展。

袁剛(前排左二)在閔孝鎮魚良溪村了解高效農業園區建設情況(江軒供圖)
深入實施大文化跨越工程。加強實施文化建設工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加強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愛國、誠信、友愛、創新、奉獻”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風尚;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挖掘傳承弘揚佛教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著力引進一批文化企業、實施一批文化項目、開發一批文化產品、保護一批文化古跡,提升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積極培育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市場體系。實施文體廣電惠民工程,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
依托生態這一最大優勢、最大資源,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奮力走出一條發展速度快、質量高,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文化旅游產業為龍頭。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按照“旅游統籌、全域推進”思路,立足大眾旅游新趨勢,大力深化旅游綜合改革,扎實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奮力實現全景式打造、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社會參與、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積極創新旅游產品業態,完善服務要素配套,扎實推進“旅游+”融合發展,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大力抓好特色工藝品、特色食品、紫袍玉等旅游商品開發;大力推進魚糧大峽谷景區開發,加快梵凈山佛教文化園、德旺戶外運動基地、太平河錦江河景觀步道和自行車道建設,助推全縣旅游業井噴式增長。
力爭到2021年,全縣年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創建國家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5個、3A級景區10個,真正把梵凈山建成生態佛教旅游勝地,切實把旅游業打造成為富民增收、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
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大生態理念,著力引進一批新型材料、旅游商品、健康醫藥、綠色加工、生產服務、電子商務等綠色生態產業,大力提升紫袍玉、大理石、優質水等資源特色產業,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探索推廣“園區+企業+平臺公司”模式,推動產業園區向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社會化、經營管理靈活化發展;大力實施民營經濟倍增計劃,不斷壯大小微企業和民營實體經濟,實現二產產值年均增長17%以上。
全力推進農業高效化。圍繞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做大做強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按照農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做大縣級農業園區規模,提升省級農業園區實力,到2021年建成5個省級農業園區,積極創建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一批生態茶、果蔬藥、冷水魚等精品產業,打響“梵凈山”特色品牌,努力建成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民,努力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一產產值年均增長7%,確保糧經比達到2∶8,建成精品水果示范縣、名優茶生產縣、生態畜牧重點縣和中國鱘魚基地縣。
全力推進城鎮園林化。依托梵凈山的資源稟賦、生態優勢和文化內涵,堅持把生態元素體現到城市規劃中,做到“顯山、露水、見林、透氣”;加快推進舊城棚戶區改造,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城市家園;積極推進智慧縣城、低碳縣城、綠色縣城建設,努力把江口縣城打造成銅仁“會客廳”、貴州“后花園”、中國“最美縣”、世界“名小城”;高標準建設體現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物的綠色小鎮,高標準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到2021年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56%。
(作者系江口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