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陳立君+安玉興



摘 要:該研究基于原有兩次放蜂方法的諸多弊端,提出長效一次放蜂法,即將發育不同時間的寄主卵按一定比例混合,每667m2地放兩點,兩個放蜂器,一次性放蜂。通過對長效一次放蜂和兩次放蜂的比較來看,長效一次放蜂的平均卵寄生率84.27%,比兩次放蜂的卵寄生率略低0.03%,比未載菌蜂略低0.41%,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長效一次放蜂能夠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減少了放蜂過程中所帶來的運輸及人力成本,可以取代現有的放蜂方法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載菌赤眼蜂;釋放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S4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038-03
Abstract:In the releasing field trials with Z ostrinia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t was conducted by two releasing ways.One is twice releasing to let female Trichogramma spp.ostriniae parasitize egg mass of European corn borer according to the pest appearing peak in the corn field.The other,long—term releasing,is with mixture of development phage of host eggs.Our results have been shown recorded 84.27% parasitism of naturally occurring European corn borer eggs in corn field when set up long term releasing.It was 10wer(0.03%)than the twice releasing that was performed at two slights with two Trichgranmma spp.releasers each time per 667m2.Additional inundative releas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gg parasitism ratio of Trichogramma spp.uncarrying microorganisms was lower 0.41% compared to the Trichogramma spp.carrying mic roorganisims.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The long—term releasing has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early season inoculation releasing promise.We also recorded parasitism levels following an inoculative release for control of worm pests.
Key words:Trichgramma spp.carrying biological pesticide;Release technology;Research
赤眼蜂屬 Trichogramma 隸屬膜翅目 Hymenoptera,小蜂總科 Chalcidoidea的微小寄生蜂,是世界范圍內鱗翅目害蟲生物防治中研究最多、應用范圍最廣、應用歷史最久的一類卵寄生性天敵昆蟲[1]。在我國釋放赤眼蜂防治亞洲玉米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2-3]。經過反復研究提出載菌赤眼蜂這一新的概念[4],即令赤眼蜂攜帶能引發害蟲感病的病原微生物,利用赤眼蜂在搜尋寄主卵過程中與寄主卵接觸這一特性,將病原微生物導入到害蟲種群內,引發害蟲感病并在害蟲種群內迸一步流行,達到“蜂滅卵、菌滅蟲"的雙重控制作用,從而提高赤眼蜂對靶標害蟲的控制水平。
利用載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項有效的生防措施[5],其應用面積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玉米新品種及高產栽培措施的應用,玉米田間生態條件有所改變,田間玉米螟的發生規律也產生了變化,表現在產卵期增長。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下,既要保證田間防治效果不受影響,又不能增加生產成本,就必須對一些老式的放蜂方法進行改進。本著這個目的,通過反復實踐,本文提出了長效一次放蜂技術,以期在現有放蜂技術上找到一種改良的新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松毛蟲赤眼蜂,Bt菌粉,白僵菌菌粉,赤眼蜂盒式放蜂器。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地的選擇與設置 試驗在連片種植的生長期好,長勢一致的玉米田進行。試驗田總面積25hm2,設3個處理和1個對照,采用隨機區組安排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
1.2.2 放蜂時間 在玉米螟第一次發生高峰期開始放蜂,要選擇晴天上午或下午放蜂,避免中午天氣熱和大風天放蜂,以免降低赤眼蜂的羽化率和寄生率。
1.2.3 放蜂方法
1.2.3.1 載菌赤眼蜂長效一次放蜂 每667m2地放一點,選上風頭第20壟為第一個放蜂壟,距地頭20步為第一個放蜂點,順壟走每隔40步為一個放蜂點,以后每隔40壟為另一個放蜂壟。每667m2地放2點,2個放蜂器,一次性放蜂。
1.2.3.2 載菌赤眼蜂兩次放蜂 選上風頭第20壟為第一個放蜂壟,距地頭20步為第一個放蜂點,順壟走每隔20步為一個放蜂點,以后每隔40壟為另一個放蜂壟。每次重復設10個放蜂點,每點放1個放蜂器,處理間距為20m,在玉米螟卵高峰期第一次放蜂,問隔7d后再放第二次蜂,每次釋放頭數為12萬頭/hm2。第二次放蜂后第7d采集玉米螟卵塊帶回室內飼養,統計卵塊寄生率。9月末各處理重復隨機抽取100株玉米,調查玉米螟危害情況和幼蟲遺留數量。
1.3 指標計算方法 計算公式如下:卵寄生率(%)=(被寄生卵塊數/總卵塊數)×100;
校正寄生率(%)=(放蜂田卵塊寄生率-對照田卵塊寄生率)/(1-對照田卵塊寄生率)×100;
被害率(%)=被害株數/總調查株數×100;
減退率(%)=(對照田被害率-防治田被害率)/對照田被害率×100;
平均防治效果(%)=(被害株減退率+蟲口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
1.4 危害玉米的產量損失測定方法 玉米螟危害玉米造成產量損失與蟲量多少、為害時期、玉米品種、氣候條件、為害部位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是不管因素多么復雜,為害時期和蟲量多少不同,歸終都表現受害部位不同,影響產量不一樣。因此,玉米受玉米螟為害不同,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關鍵。筆者根據吉林省農科學院研究提出一個玉米受害部位重量損失計算方法,即:將玉米受害狀分為雌穗上部折稈、雌穗下部折稈、穗柄受害和稈受害4個不同部位。分別求出不同受害部位重量損失率如下;雌穗上部折稈11.4%、雌穗下部折稈32.1%、穗柄受害13.0%、稈受害5.84%。以受害部位重量損失率為常數,再與不同受害部位株率各自相乘,將4個乘積相加,即得產量損失率。計算公式為:產量損失率=穗上部折稈重量損失率×穗上部折稈株率+穗下部折稈重量損失率×穗下部折稈株率+穗柄受害重量損失率×穗柄受害株率+稈受害重量損失率×稈受害株率;挽回產量損失率=對照區產量損失率-防治區產量損失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卵寄生率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各種放蜂方式與對照區之間卵寄生率差異顯著,說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釋放載菌赤眼蜂與釋放普通赤眼蜂相比,卵寄生率差異不顯著,證明載菌赤眼蜂所載的菌制劑并不影響赤眼蜂的寄生潛能:通過對長效一次放蜂和兩次放蜂的比較來看,長效一次放蜂的平均卵寄生率84.27%。兩次放蜂的卵寄生率略低0.03%,比未載菌蜂略低0.41%,但三者之間差不顯著(P≤0.05),長效一次放蜂能夠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減少了放蜂過程中所帶來的運輸及人力成本,是可以取代現有的放蜂方法進行推廣應用的。
2.2 防治效果調查 從表2可以看出,釋放載菌赤眼蜂的平均防治效果菌高于釋放普通赤眼蜂,平均高出15.82%,說明載菌赤眼蜂所攜帶的菌制劑對玉米螟幼蟲起到了較好的控制作用。
]
2.3 產量損失率調查 從表3可以得出,釋放載菌赤眼蜂所挽回的糧食產量損失率均高于釋放普通赤眼蜂,平均高1.675%,可多挽回玉米損失201kg/hm2。
3 小結與討論
赤眼蜂在東北地區一直采用兩次放蜂的方式,主要是根據玉米螟的發生高峰而定,第一次發生高峰期放第一次蜂,吉林省西部地區在6月25日左右,中部地區大約在7月5—10日左右,第二次放蜂時間與第一次間隔5~7d。放蜂時每畝地放一點,釋放頭數為1.5萬頭,選上風頭第l0壟為第一個放蜂壟,距地頭10步(5m左右)為第一個放蜂點,順壟走每隔40步(20m左右)為一個放蜂點,以后每隔40壟(壟間距60cm左右)為另一個放蜂壟,以此類推。
長效一次放蜂法是將發育不同時間的寄主卵按一定比例混合,其原理與兩次放蜂相同。每667m2地放2點,2個放蜂器,一次性放蜂。選上風頭第10壟為第一個放蜂壟,距地頭10步(5m左右)為第一個放蜂點,順壟走每隔20步(10m左右)為一個放蜂點,以后每隔40壟(壟間距60cm左右)為第二條放蜂壟,以此類推。
赤眼蜂放蜂技術一直采用兩次放蜂的方式,即在玉米螟第一次發生高峰期放第一次蜂,而后相隔5~7d放第二次蜂,此種方法需要人工在田間適時監測,根據田間小氣候的變化及時確定二次放蜂時間。1981年,王洪春等提出了一次放蜂方法,他認為決定一次性放蜂效果的有兩點因素:第一,制備適宜的放蜂器;第二,調配好發育期不同的子蜂蜂卡。放蜂前先做好蟲情測報,掌握松毛蟲產卵始期,然后進行有計劃的田問放蜂,令松毛蟲產卵開始時恰是最后一批繁蜂結束,根據子蜂蜂卡各個時態到羽化出蜂的天數推算出每批蜂卡子蜂羽化出蜂的天數,再按照松毛蟲赤眼蜂各卵期要求羽化的蜂量調配蜂卡,進行放蜂[6]。
本實驗在前人基礎上,對上述方法進行改進,提出長效一次放蜂,將發育不同時間的寄主卵按一定比例混合,每667m2地放2點,兩個放蜂器,一次性放蜂,其原理與兩次放蜂相同,延長了赤眼蜂在田間的活動時間。實驗證明,長效一次放蜂與原有兩次放蜂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平均卵寄生率達84.27%,能夠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減少了放蜂過程中所帶來的運輸及人力成本,可多挽回玉米損失201kg/hm2,能夠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可以取代現有的放蜂方法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林乃銓.中國赤眼蜂分類(膜翅目:小蜂總科)[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劉建新,劉志誠,馮新霞,等.利用人工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及其田間防蟲試驗概況[J].中國生物防治,1998,14(3):139-140.
[3]李國強,臧君彩,史桂榮,等.人工卵赤眼蜂與柞蠶卵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驗[J].中國生物防治,1997,13(4):184.
[4]孫光芝,張俊杰,阮長春,等.赤眼蜂載菌方式篩選及田間防治玉米螟效果[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02):35~37.
[5]許英民,關友榮,許越,等.載菌赤眼蜂系列產品[P].中國發明專利 C98122927.1,2000.
[6]Manickavasagam S,Baskaran P,Ramesh B.Does the host availability regulate the fecundity and Longevity of Trichogramma.In:Wajnverg E.,ed.Trichogramrna and Other Egg Parasitoids[J].Paris,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199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