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申連長+陳林+廖云霞
摘 要:該文論述了以技術研發服務帶動校企合作的行動內涵、模式架構、師資配套、實施內容和主要特色,指出深化校企合作是培養食品專業應用性人才、提高教師教學和實踐水平的有效途徑,對地方高校食品專業應用型轉型可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校企合作;地方高校;應用型;食品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164-02
應用型大學教育是一種新的高等教育類型,是為彌補現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而創立,它對于人才的定義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專業人才培養、多角度科學研究和深化社會服務等3個層次是應用型(轉型)大學的發展內涵。應用型高校開展技術研發服務是現代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本質上說,應用型大學屬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院校,側重于學生實際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和形式與其范圍內的行業特征密切相關。在我校(重慶三峽學院)所在庫區范圍內,由于早年工商業“空心化”的影響,小微型食品企業比重較大,自身科技水平低,技術積累不足,并且缺少相關專業性技術支撐。因此,提升應用型大學技術服務能力既是學生能力培養和拓展就業的需要,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需要,是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1]。
1 現狀分析
現階段,地方高校由于所處地域較為偏僻,資源配置較弱,在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上面臨許多難題;同時,在教學上也側重于理論的灌輸,缺乏對學生實際職業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基地不夠豐富。這些因素造成了地方高校的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普遍不高,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1 應用技術類研究項目比例偏低,技術成果轉化率低 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雙師型教師師資的缺乏,本質在于地方高校教師科研水平較低,同時教學任務繁重,難以深入企業開展橫向合作,因此對區域內行業發展和科技需求了解不足。其研究成果不能完全突破“學術思維”偏重的缺陷,由此產生難以消化的“夾生”技術,使大量科技成果成為“展品”。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20%)與發達國家(80%)的差距較大,成果價值和水平難以得到體現。這些問題,在地方高校中尤其明顯。
1.2 科技創新團隊缺乏質量,學術帶頭人水平有限 地方高校師資不僅力量弱,而且教師相互間專業背景差異大。科研上個人的因素較多,團隊協作開展科技研發的機會和途徑較少。大多數教師研究方向不能固定,專業領域不清晰,科研工作流于形式,深度和廣度欠缺。教師之間的團隊意識不強,梯隊建設嚴重滯后,科研工作的持續性不夠。另一方面,由于師資不足,科研領軍人物以職稱認定,忽略專業背景和實際科研能力,造成了團隊建設形式大于內容,團隊缺乏合力。
1.3 合作共建科技和實習基地的數量有限且缺乏實質性合作內容 多數地方高校開展工學結合或校企合作項目,與學校自身教學和科研環節的互動不充分,一些學校企業的合作“重形式、輕內容”,處于“淺層次合作”狀態,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共建中心的比例較低,有待與企業共同開展諸如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等深層次的合作。
2 以技術研發服務帶動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重慶三峽學院作為三峽庫區唯一一所公辦本科高校,是典型的地方高校,與我市如重慶文理學院、長江師范學院以及重慶市鄰近的湖南科技學院、湖北民族學院、安康學院等地方公辦本科高校有諸多相似點。這類高校由于辦學歷史短、師資力量薄弱、平臺建設滯后等原因,科研力量弱、成果脫離實際且缺乏導向性。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典型的應用型專業,這些問題集中容易反映在專業建設上,最終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的不足。因此,通過技術研發服務,提升校企合作層次,能提高專職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的應用型教學改革,最終突破目前轉型中地方高校食品專業學生技能提升不足的瓶頸,縮短學生工作的適應期,提高地方高校食品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并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體方案分以下5點介紹如下:
2.1 培養科研團隊,提升教師專業技能[2] 科研是高校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學校上水平、上質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各高校應當把科研工作放到學校工作的重要突出位置。同時,教師應轉變觀念,把科研能力作為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科研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平臺,以此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豐富專業技術知識,提高教學能力。鼓勵以專業背景適合、科研實力強的青年教授為核心,組建食品專業科研創新團隊,團隊以食品專業老師為主,輔以其他專業教師,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各邊緣學科的整合,提高科研人員的協作性。對學校人事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引進食品背景的人員,形成穩定的科研創新團隊并確立具有連續性的研究方面和目標。同時,聯合本地其他高校,出臺創新科研團隊校際間的合作機制,鼓勵校內教師進入其他高水平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和學習。
2.2 整合并建立校內科技研發基地 要進行校企合作、開展科學研究,需依靠良好的實驗實訓平臺。但地方高校自身硬件資源不足,因此更要充分利用目前的食品相關實驗室。通過重組實驗資源,可形成合適的科研綜合平臺。
2.3 突出應用型研究,創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突出應用型研究,從不同層面開展技術服務,鼓勵教師與食品企業以簽訂重慶市科技特派員的方式,實行“一對一”幫扶服務,為地方食品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與企業共同申報科研課題。
2.4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3] 為充分調動教師科研積極性,需出臺合適的科研考核辦法。考核的標準不僅除了要考察論文、專利和專著的數量和質量、課題的級別、經費和等級等硬性學術性指標,還應考慮成果轉化率、經濟價值等應用性指標,對教師開展橫向合作要給予經費上的傾斜,并在職稱上進行優先晉升,以激活廣大教師科研潛力,產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3 以技術研發服務帶動校企合作模式的特色
(1)以科研課題為導向,組建食品專業不同方向的科研團隊,整合不同教師的學科背景,提高團隊協作能力,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橫向合作。
(2)通過共建融實訓教學與技術研究為一體的食品技術研發中心,圍繞雙方利益共生點,充分發揮合作雙方的積極性,達到利益互享和價值共建,構建以技術研發服務帶動深層次校企合作新模式。
(3)以“項目”為紐帶,以“實訓研發中心”為平臺,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為食品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促進實際生產能力的培養。
(4)創新科技服務形式和內容,實施教師和食品企業“一對一”結對服務模式,通過聯絡教師橋梁作用,打通科研立項、成果轉化和市場開發三大環節運轉過程中的瓶頸,加快技術資源的有效擴散和優化配置,豐富教師的生產一線工作經驗。
4 以技術研發服務帶動校企合作模式的近期效果
4.1 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工程和創新能力逐漸加強 在實踐“雙平臺”建設和師資逐漸加強的背景下,畢業生創新能力逐漸加強。本科教育方面,重慶三峽學院2012—2016屆食品專業畢業生整體素質穩步提升,近9成學生曾獲得學校和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各種榮譽稱號,4、6級過線率分別達到70%和30%。學生參與發表學術論文19篇(其中SCI論文6篇)、發明專利2項,每年近40人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4 年共申請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13項(國家級1項,市級8項)。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超90%以上,考研升學率近20%。
4.2 師資建設加強,教研一體化團隊逐漸形成,科研成果豐碩 通過建設以校企合作為目的的教師團隊,形成了一個應用能力不斷提高的科技服務團隊,進而提高了實踐教學水平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并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團隊示范作用。組織了“重慶三峽學院三峽庫區農產品綠色保鮮創新團隊”,團隊成員相互協作,獲評重慶市青年骨干教師1名,重慶三峽學院教學骨干1名、優秀教師2名。科研方面,團隊成員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和面上項目各1項、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基礎與前沿研究計劃2項、博士后面上項目1項,中文核心(以上)論文30余篇(SCI論文11篇)。在研究過程中,大量本專科學生參與其中,展現了較強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汪開拓,申連長,孫國英.地方高校中基于教學和科研協作一體化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師團隊的構建[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12(6):144-145.
[2]汪開拓,申連長.地方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雙能力雙平臺”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12(3):172-174.
[3]張登宏.提升高職院校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的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36-3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