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瀟+鄒昊飛+杜貞利
[摘要]中烏兩國積極推動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對于進一步擴大和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關系,促進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全面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與訴求、中烏經貿合作的現狀與基礎的分析,提出中烏國際產能合作發展目標、重點合作領域,以及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烏茲別克斯坦;產能合作;境外經貿合作區
[中圖分類號]F1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4-0047-05
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已從資本凈流入國轉變為凈輸出國,各種類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現階段,我國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促進了我國企業不斷提升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產業輸出的提升,形成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2015年9月3日,李克強總理與來華出席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進行了會見,雙方就開展中烏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達成共識。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對烏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烏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進入兩國歷史最好時期。烏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極其重要的國家,其國家繁榮穩定,有利于我國油氣等能源資源穩定進口,對維護我國地區安全、促進經貿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烏茲別克斯坦地處中亞腹地,北接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南臨阿富汗,東毗中國,西眺里海,美國、俄羅斯、日本、西歐諸國皆視此地為戰略要地,直接關系整個中亞地區局勢。烏茲別克斯坦于1991年9月正式脫離蘇聯,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目前是中亞地區大國,人口占中亞5國總人口一半。烏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天然氣、鈾礦、金礦、鉀、棉花,并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等綠色可再生資源。過去5年,烏實現了連續8%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且經濟發展依然處于上升勢頭。
一、烏茲別克斯坦發展現狀與訴求
(一)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積極保障糧食安全
農業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基礎經濟部門,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就業人口大約為全部勞動力的一半。烏共有農業用地2237萬公頃,其中耕地36085萬公頃,牧場1285萬公頃。耕地中約150萬公頃種植棉花,約150萬公頃種植糧食作物,約35萬公頃種植土豆、蔬菜和水果。獨立后由于不斷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基本實現糧食需求的自給自足。烏在糧食安全領域實現聯合國千年目標,成為世界上14個獲得聯合國嘉獎的國家之一。
近些年,烏不斷減少棉花種植面積(目標是到2020年政府采購棉花量減少到300萬噸,可節約17萬公頃耕地),為糧食和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騰出了土地,并努力提高種植效益。同時,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儲藏和加工能力,新建和改造大批冷庫,提升全國農產品儲存能力,有效調節農產品市場供需,增加出口收入的同時,保證糧食和食品價格穩定,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二)促進工業現代化發展,完善工業體系建設
烏是中亞工業體系較為完整的國家,擁有機器制造、飛機與汽車制造、電力、有色金屬、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等。但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加工業發展滯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烏推出系統的反危機措施,逐步改變單一的、以原料為主的傳統結構,重點發展本地化生產工業、現代工業和高技術產業,積極吸引外資,擴大就業。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批規模和競爭力兼具的、在中亞乃至獨聯體獨一無二的強大企業,代表了烏從以重工業為主,到輕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含量高的生產部門并重的全產業結構布局,并開始顯現出發展優勢。
未來,烏將繼續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如汽車工業、能源領域、通信產業等。同時,在推行工業化改革方面,烏重視輕工業領域的發展,制定了《2015—2019年輕工業發展規劃》,主要集中在籽棉加工、成衣制造、鞋襪生產、牛仔與混合紗織造,以及紡織機械等領域。另外,依據《2015—2019年烏茲別克斯坦生產本地化綱要》,烏將大力發展本地化生產,實現進口替代,加快出口加工。
(三)加強能礦資源開發,提高下游產品附加值
烏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各類礦藏儲量價值33萬億美元,年均開采礦產總價值約為55億美元。特別是天然氣、石油等能源礦產相當豐富,石油年開采量720多萬噸,占世界總開采量的千分之一,天然氣年開采量為580億立方米,占世界總開采量的22%,居世界第八位。烏領土的60%賦有能源礦產礦床,已開發資源僅占探明儲量的20%,采礦業還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雖然烏具有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但偏重于原料生產,在油氣原料深加工和金屬冶煉等領域增長空間較大。未來,烏希望繼續加強礦產、油氣資源開發力度,重點發展石化、化工、冶金及相關機械制造領域,提高下游產品種類與附加值,加強行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實現出口創匯。
(四)加快城鎮化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為進一步打造歐亞大陸中心,成為貨物和信息樞紐,烏政府努力改善交通、物流、電力和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積極實現中亞區域一體化,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通過刺激性經濟政策,帶動經濟發展。同時,烏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建設,在卡里莫夫總統倡議下,1998年為“國際家庭年”,2000年為“健康的一代年”,2001年為“母親和兒童年”,2008年為“青年年”,2012年為 “家庭年”,2014年為“烏茲別克斯坦兒童健康年”,2015年為“關注和關心老人健康年”,2016年為烏茲別克斯坦“婦幼健康年”。近年來,烏政府加快農村現代化醫療診斷醫療中心建設,積極重建、修復和裝備保健中心,加強醫療服務水平,積極改善全民健康生活質量。
(五)加快私有化進程,發展中小企業
2016年烏經濟發展的最優先方向是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加速發展以及保護私有資本、企業及小商業的利益、保證宏觀經濟的平衡。烏政府規定除煤炭、油氣、貴金屬、有色金屬、鈾等能源開采和加工行業,以及電力、交通、通信等戰略部門仍需國家控制外,大部分企業均可以成為私有化對象。為此,烏將國有股份公開出售,包括一些大型國企,完成了52家國企私有化。2015年,在招投標基礎上,烏將245家經營不善或利潤低的國有企業、353個利用不善的建筑物私有化。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效益與效率。同時,烏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緩解就業,穩定社會。小企業和個體戶生產了烏全國1/3的工業品和98%的農產品,解決國內77%的就業。
二、中烏產能合作的現狀與基礎
(一)雙邊合作現狀
2000年以來,中烏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且保持較快增長。中國目前是烏第二大貿易伙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雙邊貿易額4275億美元,同比下降61%。其中,中方出口2678億美元,同比增長25%;中方進口1597億美元,同比下降176%。中方貿易順差108億美元。。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上看,中國對烏出口主要商品為工程機械、空調、冰箱等機械設備及器具,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天然氣管道等鋼鐵制品,貨車、起重車等車輛及其零配件,鋼板等鋼鐵制品,塑料及其制品等。中國自烏進口主要商品為天然氣、棉花和天然鈾等。
據《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4年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直接投資流量為18059萬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直接投資存量為39209萬美元,在烏中資企業數量達482家(其中70家為全資中資企業),71家中國公司代表處。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天然氣管道建設和運營、煤礦、電站、泵站、鐵路和電信網改造、化工廠建設、土壤改良和制革制鞋及陶瓷等業務。
據烏外經貿部統計數據,中國對烏直接投資流向為:油氣領域978%,電信領域06%,皮革制鞋領域05%,紡織領域03%,其他領域08%。優惠貸款流向為:能源領域234%,化工領域179%,石油天然氣工業領域173%,交通領域252%,住房市政領域57%,農業領域46%,教育領域17%,電信領域16%,其他領域26%。烏在華投資項目41個,主要涉及能源、化工、電子、輕工、食品等領域。
(二)中烏產能合作的基礎
1.全面深化戰略合作
1992年3月,卡里莫夫總統在國家剛剛獲得獨立后首次訪問中國,他是第一個訪華的獨聯體國家的元首。這次訪問為兩國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自2012年中烏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兩國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政治、經濟、人文領域合作全面深入。兩國友好關系日益密切,合作成果豐碩,領導人之間的頻繁互動更是為兩國關系向前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動力。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對烏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烏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進入兩國歷史最好時期。
中烏兩國特別是兩國領導人之間,政治高度互信,在雙邊關系、地區和國際問題上的意見交換和交流深入并能達成深度共識。中烏兩國在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方面,能夠及時溝通情況、協調立場、共同行動。目前,中烏兩國已成為平等互利、安危與共、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是兩國人民夢想,在當前國際格局深刻演變、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各國仍然面臨發展重任的背景下,中烏加強全面合作順應歷史潮流,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
2.優勢產業高度契合
蘇聯解體后,烏茲別克斯坦結合具體國情和長期形成的經濟聯系和文化傳統,拒絕“休克療法”,形成了特有的發展模式。歷經25年建設,烏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在油氣開采及加工、化學工業、冶金工業、電力、汽車工業、飛機制造業和農業等領域優勢明顯。
2015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有序推進鋼鐵、建材、鐵路、化工、輕紡、汽車、通信、電力、有色、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點行業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效應大、帶動性強、效益好的產能合作項目,形成若干境外產能合作示范基地,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可見,中烏兩國產業優勢明顯、互補性強,具備開展產能合作的重要基礎。為加快推進烏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促進我國內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中烏雙方應在加強能源資源合作的同時,積極拓展非資源領域合作,進一步構建結構優化、條件便利的中烏經貿新格局。
3.多邊金融資金支持
烏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產業發展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中亞地區相關多邊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包括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伊斯蘭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通過加強聯系合作,烏將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加快產業建設與發展。
由我國倡議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本著促進本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由我國主導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的建立將有利于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對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加強我國優勢產能與烏產能合作和對接,促進烏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推動兩國優勢產業合作,為中資企業在烏融資創造更好的環境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三、中烏產能合作的制約因素
(一)外匯管制嚴格,近年來有趨嚴態勢
烏茲別克斯坦名義上實行經常項目外匯自由兌換,但實際操作中對外匯管制十分嚴格,烏企業、銀行每年因“調匯”問題拖欠中資企業債務5000萬美元以上。由于烏央行要求企業外匯收入的50%強制結匯,而在企業用匯時又很難兌換,客觀上造成中資企業被迫將外匯收入在烏進行再投資,難以將收入匯回國內。
(二)計劃經濟色彩濃重,與國際接軌程度低
烏作為獨聯體國家,受前蘇聯計劃經濟影響較大,對外開放程度較低,且奉行實用主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烏政策法規多變,審批程序復雜,政府部門時常易人,辦理勞務許可和簽證程序復雜,給外資企業開展投資合作增加了難度。
(三)貨幣貶值嚴重,物價上漲壓力較大
2015年以來,盧布大幅貶值,國際油價下跌,烏貨幣蘇姆也受影響大幅貶值。繼2010年10月1日提價后,烏政府決定自201l年4月1日起再次提高電力、天然氣和城市交通價格。此外,食品、日用品漲幅大。烏通脹率為中亞地區最高,實際漲幅達35%—45%,比官方公布的數字高出近5倍。盡管烏央行努力控制貨幣發行量,即使市場上現金供應不足也極力避免多印鈔票,但仍然控制不住物價上漲。
(四)宏觀經濟缺乏長遠規劃,項目投資效益低下
烏政府的投資重點為工業領域,包括油氣、化工等,投向農業領域的資金不多,但作為農業國家,烏農業人口眾多,該投資政策與國情不符。同時,烏政府缺乏長期經濟發展規劃,通常只制定為期一年的經濟政策,且政策多變,影響經濟發展。烏投資項目的實際操作也存在弊端,項目成本估算混亂,項目實施中又追加投資,人為提高工程量和造價,編制可研報告時依據的經濟數據不可靠,建設工程招標缺乏競爭性和透明性等。烏政府在工業領域投資約占30%,但投資效益最差。
(五)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成本較高
烏茲別克斯坦是雙重內陸國,沒有出海口,對外物流通過公路、鐵路和航空來完成。目前,烏主要公路網全長185萬公里,其中公用公路43萬公里。但烏公路老化嚴重,配套設施不足;烏境內鐵路總長約6000公里,電氣化路線僅有900公里,烏計劃未來數年逐步對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使電氣化里程達到約2000公里。總體看,烏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外部配套能力不足,在增加物流成本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效率,制約了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四、中烏產能合作的原則與目標
(一)原則
1.堅持企業主導、政府推動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按照國際慣例和商業原則開展中烏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企業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但考慮到烏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低,雙方政府應積極發揮對接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制定發展規劃,改革管理方式,提高便利化水平,完善支持政策,營造良好環境,為開展產能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2.堅持突出重點、有序推進
中烏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要選擇資源稟賦條件好、制造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國際市場有需求的領域為重點,根據烏國家和行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貿易、工程承包、投資等多種方式有序推進。
3.堅持注重實效、互利共贏
推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踐行正確義利觀,充分考慮烏茲別克斯坦國情和實際需求,注重與當地政府和企業互利合作,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二)目標
引導、推進中烏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快速、穩定和有序發展,拓展產業合作領域,實現互利共贏;促進我國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和資源;尋求雙方合作的基礎和訴求,為兩國產業合作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明確雙邊產業合作的目標、主要任務及重點領域,為兩國企業提供更明確的方向,避免盲目投資。通過擴大和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關系,促進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全面發展,為致力于發展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五、中烏產能合作的重點領域
(一)農業生產及技術合作領域
烏茲別克斯坦是傳統的農業國,糧食生產滿足自給自足;棉花種植業為支柱產業,是世界第五大產棉國,第二大棉花出口國;烏還是中亞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產地,每年有大量的瓜果蔬菜出口到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鄰國。近些年,烏不斷減少棉花種植面積,在確保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量高速增長,土地生產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且我國在生物種業、農機裝備、食品加工等領域優勢明顯,與烏方發展訴求高度契合,合作空間較大。雙方可加強在小麥、玉米、棉花以及瓜果蔬菜等農作物領域的規模化種植、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合作,提高農產品產量和技術水平,滿足市場供給需求。
(二)油氣資源開發與深加工領域
烏茲別克斯坦是油氣大國,開發合作潛力巨大。近年來烏政府重點發展能源加工業,大幅提升油氣加工能力,發展聚乙烯、聚丙烯等天然氣化學工業。中烏應在已有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油氣開采及加工領域合作力度,積極拓展石油天然氣機械、相關技術標準合作。同時,逐步加強如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和農用化學品等我國優勢領域合作,進一步增加產量與產品附加值。
(三)礦產資源開發與深加工領域
烏礦產資源豐富,銅、白銀、黃金、鉛、鋅、鎢等礦產資源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已開發資源占比不大,礦產資源開發及冶金工業發展潛力巨大。同時,隨著烏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內對建筑材料需求旺盛,如水泥、隔熱材料、粘合劑、油漆、涂料、衛生潔具、陶瓷制品等。為此,中烏應結合烏國家資源分布,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有序開展銅、鉛、鋅、鋁等有色金屬冶煉和深加工;基于礦產資源優勢和市場訴求,進一步加大建材領域的投資合作。
(四)電力工業與清潔能源領域
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聯合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電量占整個電網發電總量的近50%。烏方電力行業規劃重點為發展新能源,更換陳舊發電設備,降低環境影響等。我國電力企業在技術、設備、管理、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投資范圍涉及水電、火電、風電、輸變電等多領域。烏電源項目設備老化、管理不善等問題突出,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對電力投資具有剛性需求,具備豐富的煤炭、油氣資源,與我國先進的電源項目施工、電力裝備制造、電廠運維能力形成優勢互補。雙方可進一步拓展煤電、燃氣發電等領域合作,配套開展電網建設。
同時,烏發展清潔能源條件優越,年日照時間超過300天,太陽能資源豐富,2013年烏總統簽署了關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總統令,計劃大力發展光伏產業。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率和絕對量都已位居世界首位,我國光伏發電裝機也首次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烏茲別克斯坦作為新能源市場,兩國合作空間巨大。
(五)輕工機械等傳統加工制造工業
烏紡織業原料充足,發展潛力巨大,是輕工領域的優先發展產業。目前,烏紡織企業生產和出口的產品主要有棉紗、棉織物、針織布、針織和縫紉制品等初級產品,且以紡紗為主。為進一步吸引外資,烏出臺系列措施和優惠政策,包括給予投資成衣、針織品、皮衣、蠶絲加工、絲綢制品等生產項目的外資企業免除設備進口稅、增值稅等。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產業鏈發展完備,競爭優勢十分明顯。
烏汽車、飛機等機械制造領域起步較早、具有一定基礎,但整體面臨資金匱乏、經營不善等問題。我國汽車制造業規模與能力已達到世界水平,且產業鏈配套體系完整;航空航天制造業也已形成以飛機、直升機為龍頭,技術基礎較完備,具有較強實力的高科技工業體系。中烏雙方可進一步拓展汽車、飛機等裝配制造,以及航空發動機、飛機機載系統及武器系統等高端制造領域的合作。
(六)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烏總統批準實施《2015—2019年道路運輸基礎設施發展綱要》,計劃新建和改造國家級公路干線和橋梁,進口用于道路保養和維修的最先進的機械設備。目前中方參與的主要基礎設施項目為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項目。同時,烏方正積極落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曼—卡塔爾交通走廊建設。當前,烏方在基礎設施領域發展訴求強烈,中烏在構建歐亞地區互聯互通方面的合作潛力巨大。
六、推動中烏產能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產能合作體制機制,完善相關服務體系
中烏應采取部門間對接的政府磋商機制,積極構建對外投資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促進機制,包括對給予所得稅優惠和關稅優惠鼓勵;制定相應的金融、保險促進與支持政策措施,創新銀企合作方式,適應企業“走出去”需要;制定相應的外貿與外援促進、支持政策措施;積極動員各方力量,搭建有政府支持的、專業的第三方咨詢機構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融資、可研和對外事務等服務;重視發揮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銀行以及證券公司、征信、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在跨國產能合作中的作用。
(二)發揮互補性產業優勢,加強全產業鏈合作
中烏應立足兩國資源稟賦優勢,加強互補性產業對接合作,以投資建廠為切入點,探索建立涵蓋投資、生產、銷售、配套服務的一條龍產能合作模式,乃至運營、退出機制、退出后維護等環節,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國際合作產業鏈。鼓勵和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在中烏雙方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意愿強的重點領域,以點帶面,逐步擴展,積極開展深度合作。
(三)利用經貿產業園區平臺,打造產能合作示范區
我國“走出去”企業往往對所在國政治制度、政策法律、語言文化不熟悉、不適應,面臨工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配套差、水電路等外部配套條件不足等諸多困難,境外經貿產業園區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搭建公共平臺,積極拓展海外發展空間,實現規模效應、互補協同、共同抵御經營風險。同時,烏方高度重視納沃伊自由工業經濟區、安格連工業特區和扎克工業特區發展與建設。中方應進一步發揮產業園區經驗,在烏方關切的問題上,積極搭建經貿產業園區平臺,形成產能合作示范區,為中烏產能合作打造重要載體和成功樣板。
(四)加強風險控制,降低合作風險
中方應堅持合作共贏理念,重視與當地有實力的企業、經驗豐富的國際公司、相關金融機構等合作,盡量規避政治、法律、經濟、外匯和治安等方面的風險。增強中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提高本土采購力度,盡可能地雇用當地員工,帶動當地中小企業和配套產業發展,爭取當地民眾與社會力量的理解與支持。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同時,加大對項目安全、質量、環保等的投入力度,通過良好的安全記錄和高質量的項目標準提升企業聲譽。
(五)深化金融合作,擴大融資支持
積極探索創新融資方式,利用兩國現有金融市場,建立支持雙邊產能合作的有效金融支持機制。鼓勵和支持中烏兩國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到對方國家設立相關機構,或與當地相應機構合作開展金融業務,并重點支持產業投資合作項目。利用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以及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機構,不斷拓展融資渠道,研究設立中烏產能合作基金,支持相關產業投資合作項目。
(六)完善雙邊協調機制,加強組織管理
為保證中烏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的積極推進,建議中烏雙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組織和協調機制,并通過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與手段,加強對雙邊投資企業的協調與引導,積極推動雙邊投資合作的有序健康開展。建議在中烏政府間雙邊合作框架下,盡快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并進一步確定牽頭部門,組織實施、指導推進相關工作,積極開展定期對話,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總結雙邊合作成果。
[參考文獻]
[1]孫力,吳宏偉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6)[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37-140,284-294,351-359.
[2]孫壯志,蘇暢,吳宏偉列國志 烏茲別克斯坦[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09-128.
[3]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國家風險分析報告2015[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68-76.
[4]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烏茲別克斯坦2015[EB]商務部,2016.
[5]鄒昊飛,杜貞利,段京新“一帶一路”戰略下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6(10):41-45.
(責任編輯:顧曉濱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