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聽到一檔談話節目,聊的是建筑,很有意思。
里面說到徽式建筑的美,黑瓦白墻,非常樸素,水墨畫般的美,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可是,很奇怪的是,中國人大概有個不好的習慣,喜歡拼命復制,于是全國各地都出現了這種徽式建筑。只是這樣的建筑出了安徽,就失去了滋味,它是與當地水土相配的。
里面還說到了一段話,我覺得挺有道理:現在中國的城市太相似了,到一個地方跟到另一個地方沒什么區別,都是高樓,一幢比一幢高,屬于城市特色的建筑不斷地被拆除。可是在歐洲,每個城市都是不一樣的。北歐和南歐就完全不一樣,因為大家追求不一樣,所以他們把自己的東西保留得完好無損。
鄉村是鄉村,城市是城市,絲毫不需要統一。你到英國鄉村,就是典型的鄉村風:庭院、蘋果樹、酒窖。中國的鄉村,其實各地的建筑各有各的美,現在是太過整齊劃一了,都是磚房,每一家都一樣,有時貼的外墻和立的廊柱都要和別人一樣,顯得自家光景不比別人差。
很多建筑追求標新立異,奇奇怪怪的造型其實極不耐看,也非常不利于空間的利用。好的建筑其實是很簡單的,無論從外形還是從內里,空間能夠極盡其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有時我想,如果每個地方都有人來做這樣一件事,以當地特色為審美基礎,不必效仿什么歐式或美式,就是簡約版的中國鄉村式,設計出一棟簡單卻別致的房屋作為樣板,當地居民按照這個樣板建房屋,這種模仿就有生命得多。這樣,你開車路過一個個小城和小鎮時,看到的都是漂亮別致的房屋,有院落,有瓜藤,有果樹,一道又一道風景,這是多美的事。如果每個城市的郊區都有這樣的鄉村,成為一個城市的后花園,該是多么美的事。
四月份時,我去杭州,走過九溪十八澗的小路,兩邊是淙淙溪澗和半山茶園,空氣清新溫潤,真正是遠山青黛,細雨迷蒙,令人心動。我步行其中,一下就想到了京都的哲學小道,與這里多相似啊。除了沒有有特色的民居,風景不知蓋過哲學小道多少倍。人家春天是櫻花,我們是茶園,多有中國的詩情畫意和傳統特色啊!
中國的風景有禪意和大美,只不過,我們少了一顆審美和發現美的心罷了。有時我想,中國的茶室要么裝修奢華,拒人于千里之外;要么粗陋不堪,讓人不想涉足。如果在這里,也有這樣的詩意民居,小徑徘徊,籬笆小筑,溪邊小桌,一些不是那么奢華卻有設計感的土陶茶具,有審美,有野趣,景入院中,茶以杯算,一小壺,一人份而已,配一點花生小食,簡簡單單,無需喧嘩。遠處茶園暮色,鄉居歲月,多美,多有詩意。
文人雅士比較講究面對風景而食,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少用手機,少說話,清空身心吧。簡單并不是簡陋,審美并不是奢華。萬事萬物皆要有自己的品味和特點,處處跟別人一樣,這是很可怕的事。
中國的鄉村,需要審美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