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要]中馬欽州產業園自建立以來已經完成了“三年打基礎”階段,取得了建設的初步成效,同時,也面臨著園區內規劃建設尚未完成,各產業聚合效應尚未凸顯;園區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等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提出應該科學規劃,發揮各產業聚合效應;完善園區科學管理體制;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馬欽州產業園;建設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4-0071-02
東盟國家是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方向。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倡議與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導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中國—東盟關系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1] 中馬欽州產業園自2012 年 3 月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以來,已經完成了為期三年的建設周期。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馬欽州產業園已進入“加速發展周期”,將成為中國—東盟深化合作典范區。
一 、中馬欽州產業園建設的初步成效
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是集工業、商業、居住三位一體的產業新城。總體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中馬兩國總理在2011年4月達成共識,溫家寶總理提議“廣西欽州中馬產業園區是雙方在中國西部地區合作的第一個工業園,具有示范意義。”園區的產業定位以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新能源及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園區按照“政府搭臺、園區支撐、企業運作、項目帶動、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建成高科技、低碳型、國際化的工業園區。經過三年建設,中馬欽州產業園在招商引資和產業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城市功能項目全面啟動,園區創新開發模式基本成熟。2017年1月,中馬欽州產業園與馬來西亞簽署了清真酒店項目協議,共同建設具備馬來西亞元素、符合清真標準的酒店;此外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以引領我國企業“走出去”為研究主題,與馬來西亞共同建立了中馬研究院,依托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雙園”的合作載體,與馬方共同開展雙邊合作政策與制度的創新研究。[2]
截至2016年6月,中馬欽州產業園已確定及計劃入園產業項目68個,總投資達到452億元。其中: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項目10個,總投資277億元;醫藥醫療大健康產業項目7個,總投資28億元;互聯網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9個,總投資11億元;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項目6個,總投資59億元;文化創意及現代服務業項目8個,總投資11億元;公共產業發展平臺項目4個,總投資16億元;傳統優勢產業項目4個,總投資20億元;城市和社會配套類項目共8個,總投資31億元。
二 、中馬欽州產業園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一)園區內規劃建設尚未完成,各產業聚合效應尚未凸顯
由于中馬欽州產業園尚未完成全部規劃建設項目,因此在園區內的產業項目區域之間、城市功能區和產業項目集聚區之間、生產區和生活區之間的總體規劃未能進行有效的銜接,無法發揮出各區域的功能效應。此外由于公共服務體系尚未成熟,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服務平臺以及智慧城市平臺還沒正式運行,因此園區內眾多的產業項目,如港青油脂項目、慧寶源生物制藥項目、清真食品項目等還難以發揮其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內的產業聚合效應。
(二)園區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中馬欽州產業園建立三年來,由于尚處在園區建設階段,且園區內存在多方利益主體,導致園區管理較為復雜,仍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園區管理模式上,在中馬欽州產業園成立初期,園區管理機構實施的是“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也就是黨委、政府、企業三位一體。黨委會、園區管委會和園區投資開發總公司是中馬欽州產業園的管理機構,在園區建設初期負責園區的管理工作,隨著園區工作重心的轉移,產業項目建設和實施成為整個產業園的重中之重,園區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重點應放在產業項目審批、平臺建設和項目監督等重點管理的工作領域,管理模式亟待創新。
(三)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中馬欽州產業園園區建設和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特別是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領軍型創業人才都非常緊缺。目前,中馬欽州產業園內的人才引進機制缺乏強有力的配套政策的支持,園區內的人才選拔機制和激勵機制也不夠成熟,導致出現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現象,嚴重影響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一)科學規劃,發揮各產業聚合效應
加強產業園的科學規劃,以規劃建設新一代國際化、創新型園區為發展導向,積極開發戰略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配套服務行業。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北斗衛星應用等技術與產業走向東盟國家。 加速建立和完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各類中介服務公司和管理咨詢公司,為園區內的產業項目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務。加速打造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科技金融融合性產業發展平臺;加速園區內運輸、倉儲、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和范圍。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配套服務行業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內協同發展,共榮共生,發揮各產業的集聚效應,形成中馬欽州產業園特色產業集群效應。
(二)完善園區內的科學管理體制
借鑒并參考中新蘇州工業園和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園區建設經驗,編制《中馬欽州產業園園區條例》,規范園區內各項管理工作內容并理清各項工作的責任和權限以及負責部門。加強園區內組織框架的科學構建,加強行政審批管理和綜合執法管理,實現“園區事務,園區負責”。強化與自治區相關管理部門的對接, 盡快得到自治區批復的行政審批清單以及區政府授予相應的行政審批管理權限。加強園區內的事中、事后的監管機制,對正在建設的項目和已經完成的項目建立監督機制,開展隨訪監督活動,保證園區管理工作全面、高效、有序的進行,為中馬欽州產業園的順利發展保駕護航。
(三)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和激勵機制
設立引進專業急需人才的專項資金,加速引進園區建設中急需的高新技術人才、現代服務業人才、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領軍型創業人才。創新園區內專業技術人才的管理體制,可以從突破編制限額、突破職務級別晉升、突破常規工資福利、突破常規生活待遇等方面為已經引進的人才提供優厚待遇和發展前景。充分給予引進人才發展的平臺,發揮他們的專業技能,實現人才能“引得進,也要留得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及人才信息資源構建,建設與區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技術研發中心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和優秀人才輸送機制,為產業園輸送專業技術人才,保證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專業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一帶一路”為中國—東盟合作再添新動力[EB/OL].2015-11-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20/c40531-27836122html.
[2]因勢而謀煥發生機[EB/OL].2017-1-25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0125/newgx5887d8ce-15899115shtml .
(責任編輯:顧曉濱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