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摘 要 大數據時代傳統倫理價值觀遭到前所未有的解構與破壞,面臨數據壟斷、信息權益、隱私安全、數字記憶、人性自由等方面引發的倫理爭議,對當代倫理規范構成了嚴重沖擊,應從政府、企業、技術和媒介等層面,逐步建立大數據倫理的規則體系。
關鍵詞 大數據 倫理規則體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1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Rules System of Big Data
LIU Lina
(Humanit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Emei Campus, Emei, Sichuan 614202)
Abstract Traditional ethical values confront with deconstruction and destroy. In big data era, we face many questions,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the safety of privacy, which conflict with ethical criterion.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big data ethics criterions with help of government, company, technology ,and medium.
Key words big data; system of ethical criterions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演講中提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主旨鮮明地揭示了網絡倫理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為大數據和網絡空間的長久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在大數據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應加快大數據倫理的規則體系建設,才能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保障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1 大數據是人類對數據應用地深化
何謂大數據,由于大數據處于應用初級階段和高速發展中,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公認、權威的定義。研究機構Gartner認為“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通常認為大數據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Veracity(真實性)的5V特點,大數據時代具有三大特征和與之對應需具備的思維,它們分別是:萬物皆數化特征與量化互聯思維,數據價值化特征與價值思維,世界智能化特征與智慧思維。
數據一直以來都在被人類利用,在傳播媒介匱乏的年代,通常只有效使用了不到20%的數據(甚至更少),隨著人類數據爆發式增長及新摩爾定律的出現,大量數據如何有效使用成為難題。在海量數據面前單個的數據已失去意義,但數據累加和疊加就會產生質變,最終巨量數據就能表達一定的意義并運用于生活、生產中。海量數據只有通過整合和挖掘,才能產生價值。據統計,現在18個月產生的信息比過去5000年的總和都多,18世紀一個人一生所收到的資訊量都趕不上現在《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但再多的數據如果被屏蔽或者沒有被使用,也是沒有價值的。大數據的價值就是對海量數據進行獲取、挖掘及整合,使之展現出商業價值。
2012年8月,國務院制定了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文件;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1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關于組織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的通知》。這些文件和政策已經成為指導中國大數據發展的國家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目前,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均將大數據作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戰略,大數據已經從理論研究走向實踐應用,大數據的全面應用使其中蘊含的倫理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2 大數據對倫理的沖擊
大數據對倫理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大數據傳播和應用蘊含倫理思想。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數據傳播和應用大大擴大化,使得數據倫理凸顯。大數據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信任和社會行為模式,以技術的手段取消了商品交易和社會交往的中間環節,使得人類的社會活動更加快捷、高效;另一方面又產生了數字身份、網絡安全、信息權利和數字鴻溝等新的倫理問題。大數據不單單是技術,而是蘊含著決策和價值判斷的思維過程,從而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判斷。當前,網絡已經成為很多人認知過程、價值判斷的依據,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個人的思維方式。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時代滋生的網絡犯罪和信息倫理問題,將對人類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倫理價值體系產生挑戰,對現有價值觀念和價值體制產生沖突、碰撞和揚棄:
一是數字身份與人性自由的困惑。互聯網應用發展初期,一個人可以在網上注冊不同身份,可以經常改變。因此,數字身份最大特點是允許匿名或者假名。這樣,即使后臺數據暴露了,也不容易讓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哪個號碼就是真實生活中的我。但是,數字身份同時存在易被盜用、易被追溯的特點,過度的自由也容易造成人性的泛濫,許多國家和管理部門要求實名制,這又限制了人性自由。
二是隱私安全與數字記憶。網絡技術和云技術的發展使得很多技術和非技術手段可以獲取人們在網絡上、在生活中留下的各種數字足跡。信息一旦被記錄和上傳,就被永久保存并很難徹底清除。在大數據時代,記憶已經不再成為難題,而遺忘則成為了困難。因此,用戶知不知道、能不能知道你在做用戶數據采集,怎么保護刪除權或者是遺忘權都成為了倫理之爭。
三是信息權益與數據壟斷。大數據是一種新的資源,具有被擁有和控制權,能夠用貨幣來衡量,能夠為他帶來經濟效益的資產屬性。大數據還有一些特別的屬性,第一,大數據在權屬上存在模糊地帶。第二,大數據的貨幣價值與真實性、可信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數據質量密切相關。同樣是一個數據,假的、錯的、故意隱藏的,價值不大。第三,大數據具有突出的關聯價值。第四,數據是非消耗的,它的價值不隨使用次數的增多而減損。對于網絡上大量由用戶生成的內容,目前還缺乏清晰的所有權使用權定義,缺乏明確的數據授權、讓渡機制、數據審計權、分紅權。
四是市場應用與商業價值之爭。大數據中的大部分數據采集都來自廣大民眾,數據處理結果有的應用于公共治理,有的應用于商業化活動,造成數據應用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分離以及市場應用的失衡。如何把握大數據的開發利用,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避免單純成為少數人自我牟利的工具,需要一系列規則約束。
3 大數據的倫理規則體系構建
3.1 政府層面
首先,應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大數據管理相關法規的制定。雖然我國《憲法》等法規有一些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中央網信辦、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也對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審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如上海和貴州都出臺了保護個人隱私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些相關法律法規都存在概念不清、規定散亂、系統性和適應性差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和不斷完善。
其次,應明確大數據使用的原則和價值追問。政府通過收集環境、經濟、人口、個人等各類數據成為大數據的最大擁有者,理應成為大數據如何使用的規則制定者。政府應明確大數據商業化應用的方向、途徑、范圍,制定大數據商業價值的應用規則,哪些價值可以開發,哪些價值不宜開發。政府不應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公開所有數據,應堅守“信息惠民”的價值取向,在安全防控、規范數據到位的前提下將大數據用于公共服務。
3.2 企業層面
從責任倫理視角,應堅持權利與責任相結合。企業對于采集的數據要根據知情同意、自由選擇、隨時可刪原則,做到“誰搜集利用誰負責”,對數據應用涉及到的個人隱私、倫理治理等承擔相應的責任。
從制度倫理視角,應堅守倫理準則。企業應堅持“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堅守道德底線,在數據采集、存儲、分析、應用的各個環節制定和貫徹倫理準側。
從功利倫理視角,應堅持利益最大化。企業大數據的使用應該為每一個相關者帶來最大的好處或幸福,這里的每一個相關者,不僅包括企業,也包含數據活動參與的每一個個體。
3.3 技術層面
加入倫理考量的元素。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各類算法對數據流加以運用,并在個人抉擇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選擇酒店、機票乃至出行路線,還是挑選在線圖書,亦或是通過社交網絡結交朋友,這些算法都在左右我們的眾多抉擇,除了利于我們做抉擇,促成我們做抉擇,這些算法還以其特有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的構建。這種算法“力量”觸及人們生活最私密的角落,即便是廣布密探與耳目的極權政權,也未敢奢想掌握這種權力。作為大數據核心的歸納算法,其所依賴的邏輯與作為倫理道德核心的“實踐智慧”驚人地相似,要求在設計算法原理時,需要適時加入道德倫理的考慮。
對數據進行分級處理。數據的價值與它為用戶所提供的服務有關,對信息的評估就是確定信息的傳播策略,即在適當的時機提供適當的信息,根據客戶的興趣與需求有選擇性地推送信息,從而杜絕誤導性信息和信息泛濫。這種對數據加以分級并評估的工作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考慮倫理的因素才能保證分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4 媒介層面
媒介層面應加強媒介技術倫理建設,避免信息技術使用者和提供者引發倫理責任紛爭。媒介作為信息的搬運者和傳播的技術手段,可以營造良好的數據運用氛圍,但當媒介技術和設備引發行為失范和數字鴻溝時,又會造成人們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的誤用,從而產生倫理紛爭。一是規范媒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逐步將倫理責任內化于媒介技術供應者和應用者之中;二是加大媒介技術研究力度和深度、理清責任歸屬,明確技術倫理內涵,推動技術倫理的完整性和系統化建設。
大數據的網絡倫理不僅包括行為要求,以及倫理規范,還要有每個參與者對自身內在觀念的反思和網絡倫理德性形成等,其倫理規則體系既涉及數據技術發展,又與倫理規范、思維價值建設息息相關,是一個需要長期建設和修正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 陳仕偉.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的倫理治理[J].學術界,2016(1).
[2] 蔣曉麗.大數據時代媒介技術的倫理問責[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