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苗 王思瑜 常艷 劉慧
摘 要 為提高中外學生典籍翻譯能力,本文通過對武漢理工大學英專本科生和留學生抽樣調查結果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結合語料庫使用現狀和意義,總結中外學生在典籍翻譯學習、實踐中的異同點,分析影響中外學生典籍翻譯的內外因進而提出相應對策。本文雖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但對各高校學生典籍翻譯有一定啟發作用。
關鍵詞 典籍翻譯 語料庫 英專本科生 留學生
0 前言
中華文化典籍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譯研究有益于弘揚中國文化。目前翻譯人員不斷研討提出新想法并運用到實踐中,典籍翻譯向學術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此方面的全國性文化活動蓬勃發展,民族典籍的翻譯也不斷吸引更多學者深入研究。但典籍翻譯就文獻范疇、翻譯理論及對外交流等仍急需改善。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調查研究該校英專本科生和留學生的典籍翻譯情況,總結出各自優缺點以促進兩者相互交流學習不同文化,提高學生典籍翻譯興趣和質量,加強中外交流。
1 語料庫
語料庫(corpus)來源于拉丁語,本意是身體 “body”。語料庫將使用頻數高的文本抽取加工成語料,為語言學習及研究者進行語言研究、詞典編纂等提供參考平臺,推動了當代語言研究及應用的發展。而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大量學生并未有效利用語料庫來提高翻譯技巧與水平。
語料庫對典籍翻譯的作用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提供充分語料輔助譯者理解;便利譯者借鑒前人經驗;方便研究者總結普遍翻譯規律。現以《滿江紅》中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悲切”為例呈現部分語料庫的作用。語料庫在線呈現的部分結果:
隋唐五代 《全唐詩》 我今勸子心悲切
元明 《封神演義》 子牙見黃飛虎這等悲切,即許之。
由此可知悲切有悲傷哀痛之意。在北大語言學研究中心CCL漢英雙語語料庫以“悲傷”為關鍵字搜索到的部分結果:
嗚咽一種很低,痛苦的,悲傷的哭,通常表現悲傷或痛苦。/ A low, sustained, mournful cry, usually indicative of sorrow or pain.
我從未聽說過如此悲傷的事了。/ I never heard anything that sounded that pathetic.
綜合可知“悲切”大致可譯作:mournful, pathetic。
2 調查結果
2.1 共性
通過發放典籍翻譯影響因素的調查問卷并對其作定性、定量分析,發現兩者在典籍翻譯學習與實踐方面存在以下共同點:
(1)文化背景。中國與英語國家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使中外學生在典籍翻譯的過程中易受思維方式及語言習慣影響,對具有特色文化的意象理解不到位或因意象不對等導致意象缺失,難以完成忠實通順的翻譯。
(2)典籍本身。典籍翻譯是古漢語—現代漢語—英語的繁瑣的過程,涵蓋內容復雜,難度大;學生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接觸時間并不與典籍翻譯水平成正比。此次抽樣結果顯示,大部分接觸學習古漢語五年及以上的中國學生及留學生仍難以理解或完全不能理解典籍內涵。
(3)學生素質。英專本科生和留學生自身對典籍及其翻譯興趣不濃,了解不深。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極少主動閱讀典籍并進行典籍翻譯。
(4)學習方法。極少中外學生參加翻譯類課程的課外輔導,網絡學習,校內學習,自學都是當下流行于學生中的學習方式,而語料庫并未成為中外學生典籍翻譯的有效工具。
2.2 差異性
留學生注重口語和語言實用性,易忽視文化背景,對漢語文化的短投入時間阻礙了其翻譯能力的提高。調查結果顯示,“理解并且感受到典籍內涵”的留學生僅占20%,而留學生對漢語的接觸時間“1年以下”占56.36%,對古漢語的接觸時間“1年以下”占76.36%。大部分留學生希望通過“與朋友交流”深入理解中國文化來提高翻譯能力而非相關技巧。
英專本科生在注重與外國朋友交流,和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看到了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的作用。她們在典籍翻譯中受中英文化差異和不同語言習慣的困擾大,但基礎知識相當扎實。困擾主要來源于“語法句式”和“文化差異”。因此,英語專業本科生在翻譯中的理解過程有相當優勢,缺乏的是輸出表達能力。
而武漢理工大學英專本科生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注重與外國朋友交流,和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看到了基礎知識和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們在典籍翻譯中受中英文化差異和不同語言習慣的困擾大,但基礎知識相當扎實。困擾主要來源于“語法句式”和“文化差異”。因此,英語專業本科生在翻譯中的理解過程有相當優勢,缺乏的是輸出表達能力。
3 典籍翻譯問題原因及解決對策
3.1 阻礙學生典籍翻譯的內因
學生自身翻譯意識和學習方法直接影響其翻譯能力。大量學生對學習典籍及其翻譯興趣不大,缺乏學習自主性。其次,學生在翻譯中未充分利用現有輔助工具。當代學生未重視普遍翻譯規律及理論,偏好查閱電子詞典,忽視了其它工具如紙質詞典和語料庫。
3.2 阻礙學生典籍翻譯的外因
文化差異引起的不同思維邏輯和語言習慣,典籍本身意象多、文化底蘊豐厚,導致中外學生難以掌握典籍內涵,翻譯不地道。此外是對中國文明史和中國傳統思想的理解不到位。受現代意識形態的影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片面。第三,當前典籍翻譯方面的理論研究及批評較少,翻譯教材質量有待提高。這制約了學生翻譯速度和水平提高進而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重要翻譯輔助平臺——語料庫建設不完善,現存語料庫詞庫規模小、功能欠缺。
3.3 學生自主學習
要提高典籍翻譯的能力,中外學生要認識到自身的學習和實踐是提高這一能力的基礎。學生應注意培養典籍閱讀與翻譯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不斷練習提高翻譯能力。其次是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廣泛涉獵中外文化,了解雙語文化及其差異以便準確翻譯。此外,中外學生應多閱讀典籍,組織開展相應的閱讀體驗分享活動等,互相學習,在提高口語溝通能力同時加強文化交流。
3.4 學校、教師從旁引導
學生以在校學習為主,因此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質的學校教育及設備利于提高學生典籍翻譯能力。教師要不斷學習強化自身專業素質,掌握全面的翻譯技巧并改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推薦、督促學生使用適當的翻譯工具如詞典、語料庫,重視中外文明史、翻譯史等內容的講解。學校方面一是可以增加翻譯領域的優秀教師、增設典籍翻譯的相關課程,舉辦翻譯類的競賽或交流會,增加學生接觸翻譯的機會,使學生在相對穩定和諧的學術氛圍中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學習翻譯技巧;二是建立留學生和英專學生的共同課堂,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學習互補;三是融入現代技術推出新教學模式,正如劉悅明等提出的基于網絡論壇平臺構建翻譯教學課堂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學校可設置翻譯實踐平臺來豐富學生實踐經驗并提供相關網絡課程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
3.5 其他各方努力
學生典籍翻譯能力的提高需要來自他方的支持。首先,國家應投資完善現存的語料庫并爭取建立其他語料庫如古今漢語雙語語料庫。其次,教育部應重視典籍翻譯,鼓勵翻譯學者積極總結一般翻譯規律,推動翻譯批評、理論等的研究;開展相關文化活動來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最后,國家文化建設方面應該正確并全面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不局限于對三教九流及漢民族典籍的研究,為學生營造自由的典籍研究環境。
4 總結與展望
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現實意義的典籍翻譯研究的地位逐漸上升。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進行典籍翻譯的基礎,文化差異制約著其翻譯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學生、學校、教師及其他方面共同協作來推動典籍翻譯的發展。而中外學生需要從文化著手,在學習基本翻譯知識理論時注重語言背后的國家、民族文化;加強相互交流以優勢互補、增強異域文化認知;充分利用語料庫來提高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3-5.
[2] 劉悅明,熊宜春,陳勇.創建網絡翻譯課堂,推進翻譯教學改革——以一堂翻譯課為實例[J].外語界,2011(1):82-88+98.
[3] 王宏印.關于中國文化典籍翻譯的若干問題與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015(2):59-68.
[4] 趙長江,劉艷春.中國典籍翻譯與研究的現狀、研究問題及未來展望[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60-65.
[5] 趙冬梅,趙巍.試論語料庫翻譯研究的特色及局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