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文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同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這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不僅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嚴酷的國際競爭的緊迫需要。中國是制造大國,但此時的我國卻不是制造強國,如何實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打造制造強國的戰略呢?“工匠精神”需要貫穿始終。
做大做強中國制造業,說到底就是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這就需要“工匠精神”。在制造業強國紛紛推出更高更新更強的制造業戰略時,中國制造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轉型升級壓力,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工匠精神”是催化劑。如何培養“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應該發揮決定性作用。
日前筆者隨技工院校骨干校長赴德培訓團考察德國職業教育。通過聆聽專家授課、觀摩課堂、參觀企業和培訓學校,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而且深刻體會到什么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到了德國人高度的文明自覺和高標準的工作自覺。
一、法制健全,結構合理,確保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通過深入學習,筆者認為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主要源于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主導行業參與。政府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起到了絕對性作用。首先是立法,德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州立法使整個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其次是行業參與,行業的加入為企業和學校之間架起了橋梁,使學生在企業與學校之間形成了交叉學習的形式,行業負責對企業進行評估、對學生在企業實踐情況進行督查、為校企對接提供平臺,有效節省了學校與企業的精力和時間。由行業負責對教育成果的評估,真正實現了考評分離,提高了職業資格的含金量。再次是校長職能明確,校長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治學,對教師進行評估、修改和完善教學大綱、對學校實施管理,確保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學校的其他輔助工作均由政府負責,減輕了學校的負擔,使辦學、治學能夠更加專精。
二是企業參與度高。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與其教育的最終目的有關,那就是以就業為導向,達到了入學即實習、學習即工作的要求。在德國,大中型企業和較為有實力的小型企業均吸納在職業學校學習的實習生,并為他們提供工作實踐的平臺。校企共同培養人才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學校分配難、社會富余勞動力多的問題,有效實現了社會、企業、學校、學生的多贏。
二、學校企業,各司其職,不斷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一是技能養成的重心側重于企業。德國“雙元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深入的校企合作。同比國內職業院校,技能養成的重心更側重于企業。在參觀德國職業學校時筆者發現:他們幾乎沒有國內職業院校標配的大型實訓場地,主要采用的是強調“教、學、做”貫通整合的一體化教室。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減輕了學校的資金投入壓力;另一方面,在企業完成的實訓課程有的放矢,為今后就業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礎。
二是項目教學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主。與國內不同的是,學校教學中的大部分項目課題是由企業提供,其主要目的是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課題設置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學生自主研究解決,解決的方案是多元化的,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教師開始并不進行講解和手把手地教方案,而是通過通知、計劃、決定、運行、檢查、評估這6個環節,啟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生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學業與就業同步,突出就業導向。教學內容符合企業實際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入職能力是職業教育的落腳點。在德國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必須要找到實習單位,并將在企業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學校研習。解決問題的主線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提升了學生就業的適應能力與工作能力。
三、教學環節,融入教育,有效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由于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基本不住校,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對學生開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與我國不同的是,德國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而是將所有的教育融入到學校教學全過程,潛移默化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案例一:項目教學融入企業流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德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課筆者感覺到教師已經將綜合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項目教學中,通過分組每個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要和組內人員進行配合才能將一個項目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得到提升;為了解決項目涉及的課題,學生必須自己設計需要的原材料,并以書面形式向其他角色組提出購買需求,這時就需要進行成本核算,通過一系列的程序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統籌思考能力和成本意識。
案例二:精益求精、重視細節,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在德期間,我們觀摩了一些學生的上課過程,印象較深的是印刷課,教師帶著學生進行色彩的調試,在調試的各個環節,每一名學生都能認真地用滾刷進行著色,學藝術出身的筆者和團里的一位印刷專家一眼便看出顏色調試得已經相當準確,幾乎沒有色差,但學生依然用對比鏡將自己調試的色彩與色卡反復比較,可見教師在細節的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這正是對“工匠精神”的培養。
案例三:嚴謹精準、注重質量,企業員工敬業樂業專業
在德國學習期間,我們參觀了西門子、寶馬、MAN等多家知名企業,在企業生產線上工作的員工大部分都有在職業學校學習的經歷,通過交談,體會到他們在工作中得到了快樂和滿足,每位員工都有很強的敬業精神,每一項工作都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操作,他們在學校中所培養的“工匠精神”在企業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通過參觀企業,親眼目睹企業員工的工作狀態,更進一步驗證了通過職業學校學習的員工,都具有較強的“工匠精神”。
四、教學質量,職教生命,教師培養評估當務之急
教師的水平決定了教學質量,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養和評估,教師會定期參加培訓,同時會利用假期時間到企業進行實訓,以提升自己的綜合水平。校長會以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評估,當然,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聽課,通過評估為教師加分定級,校長是從最好的教師中產生的,此做法有效地激發了教師提高自身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德國,從國家立法到學校職能,從校企合作到教學方式,從教師的自身能力到學生的嚴謹學風,環環緊扣,成為了培養大國工匠的閉環。其中,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相比國內大部分應試教育而言,“雙元制”教育更有利于深入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促進學生自我提升,縮短了學生在企業磨合的時間。同時,在學校期間所培養出的“工匠精神”,已經厚植在學生的行為習慣之中,為德國工業4.0的實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筆者認為,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職業學校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繼續深化與企業深度融合,讓企業參與大綱制定、教學評估等各個環節,使培養方向與企業的需求相一致;二是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尤其要定期到企業進行提升,使之適應社會的需求;三是加速推進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四是要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不要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應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每一個細節入手。
職業教育只有從理念上徹底改革,才能真正成為培養“工匠精神”人才的基地,成為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為助推《中國制造2025》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為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天津市機電工業學校)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