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華
[摘 要]真正高效的、實效的互動應該建立在學生產生交往互動需求的基礎上,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經驗的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個體的深入探究,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充分交往互動,以及教師的高效的課堂價值引領,才能確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關鍵詞]課堂教學;交往互動;有效高效
幾年課題歲月的洗禮,我深深懂得小學數學課堂有效交往互動的意義,有效交往互動應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往互動,有效交往互動應體現在互動的“高效”和“實效”上。真正高效的、實效的互動應該建立在學生產生交往互動需求的基礎上,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經驗的提升。怎樣才能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做法。
一、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交往互動的基礎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融洽的關系,師生間的平等對話,使學生更樂于和老師互動,能積極投入到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效果會更好。平等的對話,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溝通交流。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著心靈的敞開、主體的凸顯和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共同學習。
課堂中的有效交往互動,教師要做到有張有弛,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即學生的“練”與教師的“導”要和諧協調,教師要重視面向全體學生,抓兩頭促中間,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愛,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是每個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例如,在教學“統計表”時,一開始我就提出一個具有激勵性的問題:“孩子們,你想了解我們班本次數學單元檢測情況嗎?以前都是老師分析,現在請同學們也當一次老師,用你的慧眼仔細觀察一下你手中的統計表,把你的發現,悄悄的告訴你的好朋友,好嗎?” 于是,學生們個個瞪大了眼睛,專心致志地觀察,全神貫注地交流著。這時,我提出:“現在,誰愿意用最清脆悅耳的聲音把你的發現和全班小伙伴們分享呢?”學生們高高舉起小手。當學生自信響亮的回答問題后,我及時地肯定和表揚:“你真棒,把最美的最動聽的掌聲送給他。” 同時,我也鼓勵膽小的學生,希望下次你不是鼓掌的學生,而是聆聽別人給你的掌聲的人。整堂課,我都在用激勵的語言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
二、小組的自主合作交流是有效交往互動的途徑
在當今時代,合作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會與人合作、交流是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
例如:在解決“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這一問題時,我組織學生小組內有效交往互動討論,通過操作學具,并在小組內進行了質疑、補充,充分論理。然后得出結論,最后代表小組在全班討論、交流里,獲取更全面、更準確的結論,形成共識:因為異分母分數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減。
這樣的有效交往互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參與度,更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這樣的有效交往互動合作交流,由于事先充分準備了,既控制了教學節奏,又掌握了互動學習的準確信息,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交往互動。
三、學生的自主探究是有效交往互動的前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科學地設計問題。因為數學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便沒有數學活動。問題的設計既考慮學生的認識基礎又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只有植根在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這一沃土,互動才可能根深葉茂。而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一個好的問題能給人以方向和動力,讓人產生認知的不平衡,讓探究者總是朝向問題所顯示的心理目標努力迫近。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這樣導入:“同學們已經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活中有時還需要我們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你想用你聰明的大腦算一算你每天都佩戴的紅領巾的面積嗎?請你們拿出課前準備的畫有三角形形的紙和你們手中的三角板,誰能想辦法算出三角形的面積?” 這一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使同學們積極參與探究實踐活動,有的在畫,有的再量,有的在計算,有的在和同桌商量……這樣的交往互動,成了學生內在的需求,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告訴學生這節課要學習三角形形面積的計算。并且提問:“能不能把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可以怎樣拼?”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這樣的導入,教師已經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只要執行老師的命令,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沒有機會,也不需要自己思考,可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不可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四、重視教師的價值引領是有效交往互動的保證
有效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真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數學的方法去認識世界,主動解決問題,感悟數學文化的獨特內涵,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綻放理性之美。盡管課堂是動態生成的,但互動的過程必須服從教師設定的價值追求,為全體學生的多元發展服務。
如教學“搭配問題”時,以2頂帽子和3件上衣搭配為切入點,讓學生或有序或無序地進行多種帽子和上衣的實物搭配后,教師要求學生比一比誰的方法又對又快又清楚。在逐漸有序地互動交流搭配方案的過程中學生想到用圖形或符號代替實物,再次體會了搭配的過程和策略。
在這樣有效互動交流活動中,在教師引領學生親歷觀察、驗證、應用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優化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得一種更有力度,充滿張力的數學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需要精心設計,需要精雕細刻,需要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需要推陳出新,需要不斷探索,有效教學研究更需要在實踐中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