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力
摘 要: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其發展趨勢令人擔憂。該文根據合肥市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和化肥、農藥農用投入品等農業面源污染狀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主要包括: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加大對農業而污染治理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業環保體系等。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104-03
農業面源污染又稱農業非點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質,農藥、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污染物質,土壤顆粒等沉積物,從非特定的地點,以不同的形式對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地下滲漏造成水域環境的污染。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加上農業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隨機性大、隱蔽性強、不易監測、難以量化、控制難度大,因此,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其發展趨勢令人擔憂。本文根據巢湖流域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和化肥、農藥農用投入品等農業面源污染狀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巢湖流域農業基本概況
巢湖流域是個傳統的農業地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綜合生產水平較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家禽及水產已發展成為巢湖流域最具特色的6大主導產業。同時也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是國家重要的糧油棉、水禽、水產等商品原料生產基地。
2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隨著工業“三廢”和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投入增加,點源污染逐漸減輕,相對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如農村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溝渠、水塘;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農膜過多、過量和不科學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無序排放。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占有率。特別嚴重的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導致農民的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證。因此,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引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巢湖流域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2.1 化肥用量較大,有效利用率較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有機肥施用量逐年下降。據統計部門統計,合肥市巢湖流域2015年化肥用量達22.4萬t,平均施用水平為593kg/hm2,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公認的安全警戒線225kg/hm2。據測算,化肥利用率僅為30%~40%,加之部分農戶施肥方法不當,主要是以撒施為主,加劇了肥料的流失。不僅養分損失,還嚴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體,污染了環境。
2.2 農藥施用量較大 由于近年來有害生物發生面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有害生物抗藥性增強,品種結構不合理,部分農民施用農藥技術落后,造成藥劑浪費嚴重,加之化學防治范圍不斷擴大,施藥次數增加,農藥殘留污染日益明顯。2015年全市農藥施用量5098t,平均14.2kg/hm2,其中殺蟲劑占33%以上。農藥利用率僅為35%,大部分農藥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氣中,造成污染。
2.3 農膜用量較大,土壤殘留逐年累積 2015年全市巢湖流域的農膜施用量高達6545t。平均18kg/hm2。由于農膜不易降解,平均回收率為70%左右,另外30%滯留在農田中,從而形成“白色污染”。
2.4 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率較低 近年來,我市巢湖流域畜禽養殖業發展迅猛,、家禽飼年養量近億只,生豬養殖198多萬頭。據測算,畜禽養殖年排出糞便300萬t,除部分進入農業生產循環外,大部分未經過無害化處理,隨意排放、流失,對環境造成了污染。
2.5 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垃圾無序排放 我市巢湖流域447.39萬農村居民常年生活污水及垃圾,大多未經處理就露天排放,隨雨水和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形成生活污染源。
3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情況
3.1 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自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合肥市就把治理巢湖流域治理作為重中之重,進入“一體化”新時代,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認證相結合,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更是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
3.2 加快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禽糞尿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我市多管齊下,利用農業種養業優勢,開展種養優勢互補,促進生態循環。一是科學合理利用畜禽糞便資源。隨著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發展,畜禽糞便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農戶將畜禽糞便堆肥發酵后,用于發展大棚蔬菜,或用于養魚育蚌。二是加工成有機肥料。各地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稻鴨共育”、“山場養雞”、“林下養禽”、“水上養鴨”等養殖模式,形成了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養殖亮點,既發展的生產,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3 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一是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全市年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20萬hm2,實行科學用藥,減少用藥次數,而且藥劑品種結構也有很大調整,淘汰和禁用了甲胺磷、1605、久效磷等高毒高殘留有機磷農藥,使農藥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科學施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效地減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三是狠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一料變四料”(即由秸稈變肥料、飼料、燃料、工業原料),秸稈還田30萬hm2,其中直接粉碎還田10萬hm2,覆蓋堆漚還田3.33萬hm2,留高茬還田16.67萬hm2。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四是保護地栽培。實施農地膜覆蓋6.67萬hm2,免耕栽培6.67萬hm2,減少了水土和養分流失。
3.4 美好鄉村建設成效進一步顯現 從2013年開始,合肥每年重點培育美好鄉村建設建設150個左右中心村,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每年治理改造1000個左右自然村,到2016年,全市6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美好鄉村開展污水處理工程、農村垃圾收集和資源化處理工程、農作物秸稈資源化處理工程、村容村貌美化工程、庭院環境整治工程、支柱產業培育工程、農村物業化管理工程等多項工程建設,收效明顯,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和美好鄉村建設積累了經驗。
3.5 農業污染源普查和監測點建設工作進展順利 按照農業部和省農委等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開展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驗區建設。推進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驗區建設,重點建設核心區33.33hm2。一是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生態攔截建設。在整治后的農田排水溝、入湖匯水溝及岸邊種植草坪護坡,在水體內合理配置氮磷吸附能力強的挺水、沉水和漂浮植物,在深水區設置生物浮床。在試驗區田間布設灌溉管道,每個田塊建設1個灌水口,將試驗區的農田灌水與排水分開,防止串灌。二是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強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果應用,制定試驗區作物配方肥配方和推廣模式,與供肥商簽訂配肥供肥協議,加強用肥指導。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緩控釋肥,實行農作物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鼓勵農民種植綠肥。三是推進化學農藥減量控害。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控制用藥量,降低施藥次數,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推廣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防治技術,減少害蟲蟲源基數,控制蟲害發生程度,減少用藥次數。
4 巢湖流域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1 問題
(1)目前國家頒布的一系列農業法律法規中有關農業環境保護和可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不多,政策措施也不具體、也不配套,操作起來缺乏依據。
(2)宣傳力度不夠,還沒有形成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尤其是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程度及治理的緊迫性,還沒有引起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的足夠重視。
(3)生態農業示范建設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嚴重不足,與點源污染投入相比差距太大。
4.2 對策
(1)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制訂國家和地方保護與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強制性的政策法規。通過權威性的法律法規,明確各參與主體在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發展中的權利和義務,全面規范、指導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建設,同時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從源頭上防范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
(2)建議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國家和省里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要加大項目投入,整合相關農業項目資金,同時要進一步明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專項資金渠道,使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保障的資金來源。建議國家和省出臺鼓勵扶持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激勵政策。逐步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對實行農業清潔生產者,政府要給予適當補貼,同時要鼓勵扶持對農業廢棄物減量排放和資源再利用,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3)建立健全農業環保體系。農業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離不開農業環保科技創新和推廣,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環保體系,自上而下地形成監控和服務體系。為發展循環農業和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供技術體系支撐。
(4)建議建立巢湖流域農業污染源綜合治理示范區,為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污染源綜合治理,為巢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污染源治理提供實證依據和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合肥市2016年統計年鑒.
[2]劉潔,馬友華,石潤圭,等.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6.
[3]石潤圭.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對策[J].安徽科技,2006(1).
[4]徐宏軍,管衛東.居巢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06(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