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
摘 要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關鍵要素,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僅關乎學生的成長,更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通過分析不同時期《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文本,找出其對師德規定的共同點,為我們更進一步建設教師職業道德指明方向。
關鍵詞 教師職業道德 規范 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27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Occupational Moral C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FU Xiao
(School of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the critical ele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Occupational Moral Cod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of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se texts' shared ideas of the provisions on teachers' morality,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us to further develop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ode; construction
教師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也是社會規范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旦發生問題,就會擾亂社會秩序,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因此社會對教師的德性要求非常嚴格。在大多數情況下,德性不是靜態存在的,而是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國家從1984年到2008年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規范》)進行了四次修訂,在對這四個文本進行分析時,可以發現四個版本的《規范》具有三個共同點,即都強調教師的政治思想、都體現出了時事針對性、都強調教師自我修養的發展 。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這也道德建設要遵循“兩個要”,即要增強教師的自我修養;要形成輿論氛圍。
1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1.1 關乎學生的成長
在中小學教育中,學生還大都不滿十八周歲,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無限的模仿能力。從青少年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青少年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視自己的老師為自身學習的榜樣,很多青少年學生也會出現因為某個老師的影響而立志以后也要從事教育行業的現象。教師職業道德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以用數值計量的,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就能夠做到以身說法,是道德表現的實體存在,學生能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受到啟迪,更好的理解道德本質和內涵,從而保證能夠真正的實現教育效果。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在學業上影響學生,影響學生學習道德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在多方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從國家來說,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2000年,江澤民總書記提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另有國家政策強調要“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還有很多國家政策和法規提出了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從社會來說,自從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國家為了培養更多需要的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大招生規模,這時教師職業道德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同時,我國也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即使是擁有一定教師職業道德的教師,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也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因此要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2 四個版本《規范》的三個“都”
2.1 都強調教師的政治思想
縱觀1984年《規范》一直到2008年《規范》,我們在分析其內容時可以看到它們都強調教師的政治思想。1984年版的《規范》第一條是“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教育事業”,1991年《規范》第一條的內容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97年《規范》第一條規定“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2008年版本的《規范》第一條規定“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其他的條例中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責任和教學方法上進行的詳細的規定,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四個版本的《規范》都呈現出大致相同的結構,最突出的是都著重強調教師的政治思想,只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關于教師的政治思想所占比例逐漸降低。由此可見,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在教師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不僅能夠規范教師的行為,而且能夠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潮流。
2.2 都體現出了時事針對性
1984年版本的《規范》產生于文革結束后,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經濟上需要加快發展的步伐,文化上急需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各方面人才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因時所需,國家出臺了第一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198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3年頒布了《教師法》。所以1997年版本的《規范》新增加了“依法執教”,同時,1997年是中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多元價值觀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教師的職業判斷,因此出現了一些破壞教師職業道德的事件,造成了社會對教師的“差評”,因此1997年版的《規范》加上了“廉潔從教”、“不利用職責之便謀取私利”,對當時的這種現象予以警示。
2008年汶川發生了讓人痛心的汶川大地震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涌現出了一批無私奉獻的教師,也出現了一些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現象,比如著名的“范跑跑”事件。因此在2008年版本的《規范》中,新加入了一條“保護學生安全”,讓教師在面臨危險時,要有保護學生安全的職責。同時也第一次提出了要“實施素質教育”,以實現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的目標。這些條例的增加充分說明了《規范》的時事針對性。
2.3 都強調教師的自我修養的發展
教師這個職業和其他職業的區別在于它不僅可以通過教育活動影響受教育者,而且可以通過教師本身去影響受教育者。左璜(2014)等人認為師德自我修養維度包括兩個方面:社會角色建構與個人形象建構在1984年版本到2008年版本都有對教師的衣著和言行舉止的條例規定。
3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兩個“要”
3.1 要增強教師的自我修養
(1)對師德有正確的認識。道德認知,是個體對道德現象、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知,即在人的道德意識中反映或觀念的再現道德現象的認知。認識是行為發生的基礎,并且知道行為發生的過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正常的教育工作時,要明白教師應該是什么?這是作為教師所應具備的底線,是成為教師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在傳統的道德認知中,教師一直被視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無私奉獻的使者,給予教師以高尚的使命,把道德規范拔高到道德理想的境界,用最高的標準去約束教師。鑒于此,教師自身要轉變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看法,明白自己應該是什么,遵循一般的社會規范和基本的、必學的道德準則,將自己從傳統的教師觀眾解脫出來,真正體會到教學過程中的樂趣,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形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情感。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具有自身獨特的情感,而情感產生于不用的生活情境中,支配者人們的行為,需要個體主動去探索和發現,而情感和動機之間具有相互的關系。作為教師,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會有更高的職業動機水平,將教育視為終身事業,通過教書育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對來說,若不具有道德情感,就會機械的應對職業發展,教學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因此,要培養良好的教師職業情感,提高教師的職業動機水平,發展成就型教師,即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最大的熱情,進行教學工作,最終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教師。教師只有具備職業道德情感,才能因體諒學生的錯誤而得到感謝,因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而得到家長的理解,因個人魅力而得到師生的尊重。
3.2 要形成輿論氛圍
(1)學校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傳遞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的成長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所在。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做“關乎知識的育人活動”。[3]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給學生基本的文化知識,而且使學生習得學習這些知識的作用。學校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場地,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會影響教育者的教育觀。不一樣學校的文化氛圍,會使教師產生不一樣的教學觀。以人為本是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念,應該成為學校的精神文化,作為學校活動主要參與者的教師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會逐漸轉變分數至上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去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教師只有具有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才能夠用最合理的方式教育學生而不是一味的辱罵學生。由此可見,學校建立以人為本的輿論氛圍對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社會要為教師創設寬松的環境。社會群體組成了人類生活的形態,個體處于這個群體中,會遵循不同的道德規則以適應這個特定群體的成長。傳統的師德觀將教師推向了神圣的地位,在一定意義上屬于道德綁架。教師作為群體的一份子,也有自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錯誤,因此,社會要為教師構建寬松的生存和生活環境。一方面,在社會中宣揚利他主義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輿論風向,幫助教師做出正確的選擇;另一方面,強調“尊師重道”的道德要求,改變人們的傳統教師觀,引導大眾思維向現代教師觀轉變,盡管教師與其他職業相比具有特殊性,但也具有職業的共性。
參考文獻
[1] 左璜,童想文.走向道德的本真——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話語實踐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4(4):4-10.
[2] 易法建.論道德認知[J].求索,1988(3):74-76.
[3] 靳玉軍.教師職業道德提升的實踐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9):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