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末
一、隨筆的文體特點
隨筆不是沒有講究。它篇幅雖短小,但要像麻雀那樣,五臟俱全;它形式雖多樣,但不能寫成“四不像”,要符合文體的基本要求。
1.展示廣博的知識。知識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我們平時所背誦的、了解的、認識的,都可以歸結到知識的范疇。隨筆的寫作,要求能把自己平時掌握的相關知識恰到好處地融會在文章中。
2.蘊含雋永的哲理。隨筆的題材多以個人經歷、身邊瑣事為主,有感而發,以小見大。這里的以小見大,就是要求寫考生在借事抒情,夾敘夾議的過程中,蘊含一定的哲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筆雖與散文有一定的區別,但其文章的筆法卻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敘述或描寫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再現特定的場景。
3.抒寫獨特的見識。文藝理論家劉錫慶認為隨筆一般應具說理的特點。既然說理,抒寫獨特的見識便是隨筆寫作的要點。尤其是文藝隨筆,是以文學藝術領域的某些現象、觀念、理論為寫作對象,談論自己的感受、意見、態度、體會的一種隨筆。這類隨筆的寫作,“獨特的見識”可以說是文章的生命。
二、隨筆的分類
隨筆是把所見、所聞、所讀、所思、所感、所論發而為文。隨筆之“隨”,從時間上可謂隨時可寫。不拘什么時候,不必如小說那樣需要構思情節,塑造人物典型形象;或如詩歌那樣展開想象、抒發情感,要有創作上的思想準備。大體來說,隨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記敘性隨筆。記敘性隨筆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斷或自己的偶然經歷,基本內容是敘事寫人。隨筆的主旨是寫情見性,它的抒寫往往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有時直截了當說出,有時是隱藏在文字背后;描寫的往往是人人皆有類似經歷的平凡小事,但經過仔細體味后,往往使人發現世俗風情,感悟人生道理。
2.議論性隨筆。這類隨筆又叫“隨感”或“雜感”。所謂“隨”,有隨手記下而非刻意為文之義;所謂“雜”,是指內容廣泛,包羅萬象,大至社會問題、人生哲理,小至身邊瑣事,如花月鳥蟲、校園風景、讀書心得、親人友人,無不可寫。但隨筆的重點還是一個“感”字,考生要有感而發,哪怕是一點思考、一點感受、一點閃光的意念都可寫到文章中去。
3.說明性隨筆。說明性隨筆不同于純粹的說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帶有鑒賞的性質,有時則借物抒懷,另有寄托。練習這類隨筆,要以精細而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事物的特色,筆調輕靈,不刻意為文。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那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隨筆的寫作技巧
1.創設情景。隨筆實際上應在寬泛的散文這個概念之內。畫面,也可以稱之為場景。隨筆的寫作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場景的呈現。因為有場景,文章就生動,讀者也便會因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倍感親切。當然,蘊含哲理是寫隨筆時要注重體現的。
2.中心明確。隨筆的中心要集中、鮮明,正如我們通常說的散文要抓住“神”。具體寫法可以抓住一事一物、一點情緒生發開去。聯想議論,或敘或議,揭示某個見解、引發一點感觸,或者抒發一份真情。章法上較自由,如話家常,力求言之有物,使文學性、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兼備。
3.表達方式。隨筆的表達方式,以敘、議為主。敘事要娓娓動聽,樸實無華。議,要有感而發,袒露至情、真情。考生一般可寓情于事、因事見情;寄情于議,議中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