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遠媚+梁燕明+高茂兵
【摘要】民國時期出現了數十位容縣籍將軍,上將8名中將17名,下將達60多名,因為此將軍群體,容縣一度被譽為“民國將軍縣”,容縣的將軍群體在民國時期,產生的原因復雜又具有代表性,對于當時的社會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過數據調查結合各方史料,重點闡述此群體的軍銜情況,出現的原因與其在當時社會的真正作用。
【關鍵字】容縣;將軍;民國
基金項目:2015年廣西自治區級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 201510606156)研究成果。
近年來容縣政府把容縣將軍的故居與容縣將軍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來進行開發,在很多的宣傳中聲稱民國時期產生了數十位的將軍,1984年,據容縣文管所統計:民國時期容縣共有9位上將,13位中將,41少將。到了容縣一度被譽為將軍縣,并流傳有了這樣的一句話“奉化第一,容縣第二”。說的就是蔣介石的家鄉奉化是民國第一將軍縣,容縣緊隨其后為第二,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容縣將軍群體的龐大,雖各方資料有些許差入,大致都認為民國時期真的產生了數十位將軍。如果容縣真的存在這么多的將軍,按照常理推測,可以想象這個群體的功績與影響力有多大。下面將通過具體額統計數據與相關史料來進行分析。
詳看表一,從數量上來講,在各方資料上記載,上將和中將的數量比較確定,而少將則徘徊在66±2人上,容縣政府在旅游宣傳中宣稱是66人,而有些文史資料則在數量上會多出兩三人左右,從授銜時間看,新產生的將領在第二個時間的數量是比較突出的,第一時段產生較少,在下將這一板塊情況則比較明顯,授銜時間多集中在抗日戰爭時和抗戰后,之所以會產生圖表中的情況,則與軍銜的授予在三個時間分段的標準與要求分不開的。
國民政府的軍銜發展共分三個時期與標準,第一時期是孫中山建立南京臨時政府時制定的軍銜制度;第二個時期是北洋軍閥時期,這一時期的軍銜制度基本沿用孫中山所制定的標準,以三等九級為原則,分將校尉三等,每等分為上中下三等;第三個時期則是國民政府時期,1935年,蔣介石為了整頓北洋政府時期以來較混亂的軍銜制度執行情況,重新制定了詳細嚴格的軍銜制度,但大致沿用之前的軍銜制度。
從表一劃分的第一個授銜時間看,這時期基本處于北洋軍政府時期,北洋軍政府時期軍閥混戰,各個地方政權更迭快,而當時的軍銜制度執行情況更是混亂不堪,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有資格授軍銜的機構除了國民政府外,還有總司令部和軍事委員會,甚至連上級機關和首長也可以授,再加上沒有有效監管,這就大大地降低將領得到軍銜門檻了,另外還有一個規定就是可以在將領陣亡和病逝后,為表體恤,追贈更高一級的軍銜。在民國政府改革軍銜前這一個時期,容縣共新出現了一名上將,四位中將和七下將,在三個時間段是最少的,在這段時間中,晉升的多是在北伐戰爭或者是原來舊桂系中占據比較重要地位的,如馬曉軍,在舊桂系中是一名比較重要的將領,更是開創新桂系的奠基人,因其創辦的廣西陸軍模范營,培養了一大批重要的新桂系將領,被譽為新桂系教父,軍銜是與其職位實力相稱的,另外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因參加北伐戰爭或國共戰爭出任重要職位,但又不幸犧牲被追贈的和獲因戰功而晉升的,如葉琪上將在1030年曾任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官至上將軍銜。
第二個時段就是軍銜制度改革到抗戰勝利,值得注意的是軍銜改革之后,軍銜還分為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正式軍銜指的是由軍事委員會根據將領的職務,軍功等情況綜合考察,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軍銜,除了褫奪和晉升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職務軍銜則是一種臨時性的軍銜,職務與軍銜是一體的,隨著職務的變動而變更,如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則是國民政府為了能讓將領在戰時得到更大的職責,發揮戰時作用,戰后又不至于出現過多的高級軍銜。但到了后期,除了高級將領仍由國民政府授任外,地方首領官員為了方便任命調度人員,師長以下的將領的授任權被下放到了地方首領手中,而這又回到了軍銜制度改革前的混亂局面。從表格可以容縣籍將軍群體多數出現在這一時期,在這一時期,因國共戰爭和對日戰爭,人員編制更換快,又有職務軍銜的規定,很多將領都曾經短暫擔任過高級職位,這也是有些容縣籍將軍頭銜的由來,雖在這一時段產生的容縣籍將軍也有很多是正式軍銜的,如黃紹竑和黃旭初都是由中央政府正式授命的上將。但也有不少只是曾經掛過一個職務軍銜而已。
第三個時期新將領出現的多是在抗戰后追贈的人員或是解放戰爭中曾擔任過高級職位的軍士,以及國民黨逃亡臺灣后任命和追贈的將領,如甘麗初就是1959年才被追贈為陸軍上將的。
結合各個時期的軍銜情況和新出現的高級將領,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容縣籍的將軍的軍銜情況虛實各半,有真正憑借軍功和資歷授任的將領,如羅奇上將,黃紹竑上將,黃旭初上將等,也有只是短暫擔任高級將領職位,只獲得過職務軍銜的將領,如楊愿公中將等和陣亡后被追贈的將領,如夏國璋中將,甘麗初上將。如果按照嚴格的軍銜制度看,民國時期容縣籍將軍的軍銜有不少只是虛銜,所以在看待容縣為開發將軍縣這個名號時應該一分為二看問題,單純站在學術角度看,是不可以混為一談,而應該說明其內涵的。
縱觀多方資料,探查民國時期容縣籍將軍產生的原因時發現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時代代表性:一是重視教育,容縣籍的將軍多數出身良好,據筆者根據民國時期容縣軍政要員統計:黃埔軍校出身多達三十多位,下將群體中也多是受過正規軍?;蛘叩胤杰娦:湍7稜I的培訓。這使得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在軍中更好的站穩腳跟或得到升遷,尤其是新桂系上臺后為發展和鞏固自身實力,提拔了一批同是軍校出身的同學或有裙帶關系的下級將領。二是受宗族觀念和同學關系的影響,在這幾十位的將軍中,同學關系裙帶關系緊密,高級的將領時會提拔同屆同學或同校出身的下級將領或是同一宗族內的將領,任人唯親在當時是非常常見的一件事。三是恰當的時機造就英雄,民國時期,風云變幻,給了很多非正統出身的下層人士往爬上的機會,北伐戰爭是新桂系發展壯大的第一次機遇,后歷經蔣桂戰爭、粵桂戰爭和抗日戰爭,也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容縣籍將領。可見民國變換的時局給予了此群體產生的時機,良好的教育和裙帶關系是維系壯大了這一群體的重要因素。三個原因相互影響,造就了這一群體的誕生。
就算拋開只有虛銜的將領,對于當時的廣西社會來說,容縣籍的將軍群體仍然是極其重要的群體,民國的容縣籍將軍群體在當時的廣西可謂是功過相伴,探究功的方面:一是以黃紹竑,黃旭初為首的新桂系確定了廣西新的秩序。舊桂系頭領陸榮廷出身綠林,受到清政府招安后借助辛亥革命確定對廣西統領,身上封建色彩濃厚,為了壯大和穩定自身實力,在不久之后發動對兩廣的搜刮,使兩廣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比起舊桂系統治時期新桂系的統治要相對安穩一些,這是因為新桂系的將領多數出身正規軍校,或多或少受過先進的革命思想熏陶,對待民眾要比深受封建思想禁錮,出身綠林的舊桂系要良善許多,但他們也沒有完全解脫當時的時代烙印,大多數還是以自身利益為主,如夏威扣留士兵糧餉用以籌辦軍事教育。二是對廣西進行了大批建設,如興建了一大批中小學和中等專業學校,極大地推動了廣西的文化事業的發展,教育經費從舊桂系時占全省軍政費用不足百分之一上升到了百分之十以上;修建了二十多條公路,極大地促進了廣西的經濟發展;三是促進了當時的革命進展,1924年新桂系接受廣州革命政府的收編,正式加入革命陣營,一方面解除了廣州革命政府西面的威脅,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革命力量,促進了護法戰爭的開展,到了抗戰時期,桂系集團軍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民國時期的容縣籍將軍群體對于民廣西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群體,他們見證了新舊桂系的更替,發展壯大了廣西的實力,在抗日戰爭中也貢獻了自身應有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進展。如果按照嚴格軍銜制度劃分,容縣籍將軍群體的數量相對于容縣旅游宣傳中的數目要少一些,但按照其歷史功績來說,對于當時的社會是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的。
注釋:
[1]筆者根據玉林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的《玉林民國時期軍政要員》統計而得
[2]容縣史話第二期.廣西容縣縣志辦公室、文物管理所合編,1984年
[3]玉林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編.《玉林民國時期軍政要員》[M].2012年[4]張建基.《民國軍銜制度述略》[J]軍事歷史研究,1989
[5]王逸峰.《國民黨軍隊的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J].歷史教學,2007
[6]陳賢慶.《民國軍閥派系》[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113頁
[7]江聲煌.《廣西兵役舞弊真相》[J].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8]鄺廣菴.《建設化的廣西》.國聞周報第五卷第四十五期,1928
[9]廣西省政府編.《省政府一年來政治報告》,1928年,14頁
[10]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M]第四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作者簡介:覃遠媚(1993.02—),廣西梧州,本科學歷,玉林師范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學。
梁燕明(1994.03—),廣西玉林人,本科學歷,玉林師范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學。
高茂兵(1979.05—),山西和順人,博士生學歷,玉林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