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折疊》是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先生的作品,這篇小說在創作層面上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故事的架構上確立了中國化科幻小說的必要元素,還在敘事上通過紀實的手段來秒回未來世界的可能性,體現出作者對社會結構的深層次思考。本文將簡單分析《北京折疊》中國話科幻的敘事與現實分析。
【關鍵詞】北京折疊;悲觀敘事;現實分析
《北京折疊》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城內,是中國化科幻的必然要求,在理論上反應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故事的時間并沒有明確指出,但是當時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而那時,北京城被分割成三個折疊的空間,每個空間的人都有機會翻轉到地面上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以冒險進入第一空間為第二空間的大學生送情書為故事的開頭,進而展開后續環節的描寫。作者通過近似白描的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未來北京的三個空間。
一、無類型文學與科幻現實主義
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具有一定的文學特點,既沒有科幻小說那樣完全的科幻,也沒有主流文學那樣完整的主流氣息,經常會面臨一些尷尬的拒收局面,好在郝景芳能夠堅持自我,在“無類型文學”的道路上建立自己獨特的寫作派別,其所關心的并不是在虛擬世界中的成敗,而是通過虛擬空間的形式來探索現實世界中的真理,將“科幻現實主義”的具體概念展示出來[1]。
二、悲觀敘事,色彩鮮明的社會批判
一般來說,科幻故事都是以未來為題材,在敘事層面上多采用戲劇化的故事情節和手段,為人們呈現出個人英雄主義如何能夠扭轉世界的不公平,使人類生活的軌道逐漸走向正軌。而《北京折疊》卻不是這樣,在表現手法上,既沒有戲劇性的敘事方式,也沒有中心人物的塑造,導致這個作品受到了一定的批判。但是在深度解讀《北京折疊》后,該批判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相反,該書采用這種敘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將注意力放在思想層面上,而非故事本身,避免故事情節過于吸引讀者的眼球。
在《北京折疊》中,科技和人性都是被否定的。科技發展在為人們帶來益處的同事,也帶來了各種弊端和風險。在文中,不同空間的人們享受著不同的待遇,享受最低等生活水平的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們,他們只能被稱為活著。這樣的故事構架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是作者對未來社會的悲觀認識,也是對未來社會批判性的一種現實寫照。除了嚴重的階層分化和階層固化問題,小說還揭示出很多社會問題,如:對當下普遍存在的幼兒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情況的直白揭露;不同階層的人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差異;大城市中部分人的生存處境,在沉重的現實面前,如同螻蟻一般生存。郝景芳在文中所描繪的北京城,除了能夠折疊起來,其他的幾乎都是現實生活中北京城的真實寫照。郝景芳通過文章故事的描述,直白地批判了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2]。
三、現實指涉,平淡中的深刻思考
文章中除了對現實社會的揭露和批判值得被稱贊外,其踏實淡定的寫法也讓人為之稱快。故事的串聯者老刀,在整個故事中的所見所聞都是平凡的人、事、物,也正是因為這些平凡的場景,營造出了更加真實的氛圍。這種寫法與郝景芳自身的性格有關,沉穩處事,榮辱不驚。也許是出于抽象事物具象化的轉變,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忽略故事情節的現象,也正是因為這種克制,才能夠使讀者不被戲劇性的情節所吸引,進而更加純粹地體會真個故事給人們帶來的感受,那么真實,那么值得人深思。這種真實的感覺,也正是《北京折疊》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還需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描寫。郝景芳通過平淡又反差的方式為人們展現出老刀的性格和際遇。老刀在空間中穿梭,遇到的人都是比較友好的人,沒有反派的出現,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與整體的平淡特點相匹配。但這并不代表故事就這樣平淡下去,相反,在整個折疊的北京城中,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鏈接是不平等的,這也是一種反差。而文章想要表達的,正是處在不同階層中普通人的心態,他們如何看待問題,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身,以及如何在所生活的階層中起到一定作用等。
小說中還有對于社會更深層次的思考。仔細分析,老刀做生活的空間并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機器早已經可以代替人類來處理垃圾,但是為了維持空間的穩定性,第三空間只能被塞到夜里生活。由此可見,機器化對于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若是連人類的基本勞動價值都會受到沖擊,那么人類勞動本身就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平淡故事的背后,蘊藏的是冷峻的客觀事實,是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仔細思考,令人不寒而栗。郝景芳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強烈現實意識的科幻作家,其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且能夠將這些現實感觸融入到文章當中去,讓更多的讀者認清現實社會[3]。
結束語
總之,《北京折疊》這不小說雖然篇幅不是很長,但卻給人以深深的震撼。一方面,通過悲觀的敘事表達對科技以及未來的不信任,另一反面也通過對現實貧富分布不均勻的指涉,讓小說根據思想深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社會以及科學的思考。正如郝景芳的獲獎感言中所描寫的一樣,我們不希望小說中的故事會成為現實,但是我們并不樂觀。
【參考文獻】
[1]陳榕.《北京折疊》:回到原點的旅行[J].新東方英語,2016,(11):38-40.
[2]任冬梅.從科幻現實主義角度解讀《北京折疊》[J].南方文壇,2016,(6):46-49.
[3]馬予華.《北京折疊》:中國化科幻的敘事與現實[J].出版廣角,2016,(18):92-94
作者簡介:楊芳(1994)女,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族:佤,學歷,在讀學士本科生,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