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碧++高志超
摘 要 2001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實施,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基于這樣的教育背景,合作學習成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種教學形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史觀和價值觀。本文主要論述合作學習的內涵、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和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實施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合作學習 高中 歷史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36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MIAO Bi[1], GAO Zhichao[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2]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Abstract In 2001, China'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began to implemen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the core".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ope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quiry ability. It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discover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Key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1合作學習概念界定
1.1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現在廣泛流行于全世界,它倡導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多邊性合作。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于合作學習有著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是指以小組或團隊為基本單位,利用小組或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來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策略。具體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特指為了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教師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并引導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究以達到歷史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
1.2合作學習的核心要素
(1)個人責任感。小組成員之間要完成合作探究的任務,每個成員都必須具有責任感,能夠積極完成集體分配下來的任務,個體的合作才能帶動整體的發展。因此,小組內部的每個成員都應該為小組整體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合作技能。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因素不是成員之間能不能合作,而是會不會合作,所以教師在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教給學生相關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對于合作學習的成敗至關重要,學生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能夠幫助自身學習到更多有利的東西,也能夠為在社會中與人和睦相處打下良好的基礎。
(3)混合編組。混合編組的含義是指,教師認真、慎重地對待合作學習的編組問題,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具備不同的學習特色,使他們之間能夠取長補短、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合作效果。并且教師在編組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性別、能力等相關因素優化資源配置,混合調配不同優勢的學生來提高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促進整體的發展。
(4)小組自評。小組自評是指,小組定期地對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小組自評的要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總結組內合作成功的經驗,歸納出對于小組發展有利的方面。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其他小組交流成功的經驗,為以后小組合作學習更好的開展奠定基礎。二是分析本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小組自評是合作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促進班集體的整體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 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應該堅持的原則
2.1 普遍性原則
因為學生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教師在組織歷史課堂合作教學時應該照顧到學生的整體素質,堅持普遍性原則。對于合作學習的主題,不宜太簡單,也不宜過難,太簡單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欲望,不符合合作學習的的本質目的。題目過難會讓學生找不到方向,使得大部分學生不能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同樣不利于教師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
2.2 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是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教師在組織歷史課堂合作教學時,必須堅持探究性原則,不宜向學生直接陳述史實,應適當設置懸念,讓學生利用史料并在認真思考和總結后得出結論。在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中堅持探究性原則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主義思想看待歷史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實事求是原則
雖然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并不適用于所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合作學習的本質特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是否組織合作學習。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前應該認真分析本課教學內容,根據本節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設計合作學習的課題,爭取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來突破重難點。
2.4 循序漸進原則
高中歷史學科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師逐步講解和滲透,循環往復,層層推進。所以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應以本學科基礎知識為基點,保持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性,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后,再訓練其歷史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5 鼓勵性原則
教師在課堂合作學習過程中,應該堅持鼓勵性原則,這樣對于學生學習心理的成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鑒定,適當給予學生肯定的回應。特別是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如“你思考問題的思路很清晰”、“你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強”、“你能夠舉一反三”,這樣肯定性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不斷攻克疑難問題。
2.6 拓展性原則
歷史這一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含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的歷史,紛繁復雜。對于學生來講,只掌握教材上編寫的有限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在傳授給學生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還要注意知識的延展性,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所以教師在組織歷史課堂合作學習時,也應該堅持拓展性原則,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材料,指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歷史技能,對拓展性知識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演繹推理能力。
3 提高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
3.1 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要進行合作學習,首先要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合作學習的目標是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制定的,教師組織合作學習也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合作學習的目標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術性目標,另一方面是社交技能目標。所謂“學術性目標”是指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學術性目標的制定一般要考慮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社交技能目標”是指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之間溝通、交流、合作的社交能力。學術性目標和社交技能目標相互之間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要統一于整個合作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所以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合作學習,首先要明確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培養目標,并且深入學情研究,充分了解學生對相關史實的掌握情況,以此來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綜合制定合作學習的具體方案。
3.2 提供適當的指導和示范
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之后,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還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示范。由于歷史學科主要研究的是過去發生的事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可能會一時摸不著頭腦,討論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樣就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進行,所以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示范來促進合作學習的順利實施。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示范方法,如以舊帶新法,涵義就是教師找到新舊知識的交叉點或關聯處,以之前講授過的知識引出新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異同點,并進行綜合、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對比和類比的方法,即首先為學生指導和示范合作學習的內容,然后提出類似的問題讓學生模仿著合作,找到答案。
3.3 注意探討和建構
合作學習大體上存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生獨立思考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通過主動的思考來獲得有效信息。第二個階段是合作性建構階段,小組成員一般在這一階段中對知識進行探討和建構。合作學習初衷并不是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任務,而是學生個體利用已掌握的信息相互合作,達到最佳學習效果。所以探討和建構對于合作學習來講是一個核心的階段,沒有探討和建構的合作學習是不成立的。小組成員之間的探討和建構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從量變上升到質變,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具體到歷史學科,合作學習中的探討和建構可以這樣來實現,如在必修二經濟史中《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這一課,教師可以利用《清明上河圖》來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探討和建構。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后,可以,讓學生觀察《清明上河圖》的某一部分的內容,并讓每個小組總結歸納這個部分主要反映北宋經濟發展的什么特點,教師在學生探討期間可以給予適當的引導,從而概括出北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
3.4 注意合作學習的評價
評價是合作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合作學習的特點就是學生之間協作發展,交流對話,隨著學生的不斷發展,合作學習也是需要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有效的評價機制能夠發現合作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弊端,使合作學習過程不斷完善,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如何建立合作學習評價機制,我們還是以《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這一課為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布置學習任務后,學生之間進行探討和總結。合作學習的評價可以存在于合作學習的任何一個環節,并不是后續環節。教師評價的根據主要是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如思想高度、發言程度、合作程度等。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過人之處,全面評價。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生合作學習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如學生是否具備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究的能力,是否具備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否具備對于歷史信息的提取和歸納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課堂合作學習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