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吸著唱不是吸氣,更不是氣息倒灌,而是一種控制氣息的方法。 氣吸進去了,不能一下子就瀉光,根據需要來用氣,這就需要對氣息加以控制。如何控制氣息? 氣吸進去了,不能一下子就瀉光,要根據需要來用氣,這就需要對氣息加以控制。
[關鍵詞]呼吸;氣息;控制;保持
一、關于“吸著唱”的正確認識
現在許多人在上聲樂課的時候,老師總會提及一個詞“吸著唱”但是很多人沒有明白“吸著唱”到底是怎么回事,吸著唱不是吸氣,而是一種控制氣息的方法。沈湘先生提出:在心理上主動想著“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這樣腰部有輕微的有彈性的膨脹感,下腹與臀部略微提著點,在腰腹之間形成上下的對抗力。這就可以控制氣息了。
在此不多說什么狀態是“吸著唱”,僅說一個幾乎很多人都沒有去真正體驗的感覺,即當我們大聲喊人尤其是嚇唬別人引起別人注意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觀察過自己,你發出的聲音并不是直著向前的,而偏偏是向后“坐”的,但別人聽到的卻是很響亮向前的聲音,有“堂音”的效果。這就是“吸”的狀態感知與效果,至于歌唱中的“吸”著唱,只是拉長了聲音發出的時間,速度與力量變緩了,道理一模一樣,體會到這個道理,就真正明白了“吸著唱”的真實感覺,比“打開喉嚨放低喉頭”這個生理體會的解釋更容易理解與體會。
二、練習時的技巧與方法
很多人說歌唱象遠處喊人,就是這個道理,但很少有老師真正理解它最關鍵的道理。還有一個關鍵的關鍵,幾乎沒什么人會認識到,那就是“氣的保持與向下感覺與自己發聲的感覺呈相同方向,至于相反的是反射出去的聲音結果”,其實這也是符合人體自然規律的,否則氣向下,聲音卻感覺向上沖,是無法真正做到狀態保持的。恰恰相反,氣向下,聲音也感覺向下,才會有聲帶的被動閉合,才會產生好的聲音結果,此法男女老少皆適,任何唱法通用,因為它是科學的。而我們主動閉合聲帶、擠壓聲門肌肉是國內很多人的歌唱方法,其實的非常錯誤的,這樣歌唱也是非常危險的。
當頜關節、鼻咽腔都已經積極打開,然后就是一個“掛住前面貼著咽壁吸著唱”的問題了。很多教師都以腦門或眉心作為聲音及共鳴的反射點,在這個問題的理解上,很多聲樂學習者都曲解了它的本意,于是拼命地向前呼著唱,去找那個“點”,其實做法是完全相反了,把結果當成了手段。清醒的意識是:音越高,前嘴和咽壁的距離越短,而上下通道之間的距離越大,但需注意,“掛住前面”不能丟,一丟聲音必然往后倒,而不是“貼”了。咽腔是歌手真正的嘴。感覺聲音太單薄時,可以適當的混上一點胸腔。
保持一種往里吸氣的狀態,歌唱時發出的氣息是對著自己來的。“歌唱時的氣息仿佛對著自己送去,而不是從自己體內引出來。”“用吸氣的感覺,仿佛向著自己發出聲音。”上高音時“要有一個吸氣和不大的哈欠的感覺,氣息仿佛往回走,好像對著自己似的。”感覺上仿佛是吸氣與聲音走向是同一個方向似的。這種“往里吸”“對自己”的感覺,強調的是在呼氣發聲過程中,始終保持氣息的最佳支點和腔體充分打開,使整個歌唱樂器的基本形態不受到破壞。具體到發聲器官部分,脊柱延伸到這個部分主要是頸椎部分。所以,歌唱的張力或多或少也要含有向頸椎靠攏的意思,才能建立起歌唱狀態下歌唱器官內在的平衡狀態。貼著后咽壁吸著唱的感覺,其實就是吻合了發聲器官這種內在的平衡要求,所以才能取得很好的控制氣息的作用。
三、結語
沈湘先生說,吸著唱是一種想象的錯覺,和打哈欠很接近,但能很省力地把氣控制住。這是在主動想著“吸著唱”的同時,氣息便被動地得到了控制,這種被動的效果就是在主動想一下就產生了。沈湘先生同時還強調,把吸著唱的感覺搞過火了,氣不流動聲音就僵了。最好在唱的時候,主動想著“吸中有呼,呼中有吸”這種又吸又呼的感覺,就能一舉兩得:既能很好地控制氣息,又能使氣息通暢、聲音流動起來。
當然這是一個不短的過程,還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學習訓練過程中慢慢體會。練習用這個“吸著唱”的感覺唱歌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少人出音準、跑調、忘詞等問題,但是當你堅持一段時間以后,掌握了這種方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李晉瑋,《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高小川(1992-),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