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幾經歷史演變仍歲月悠久,長盛不衰。“國家盛,運河興”;“運河興,城市榮”,因此德州借助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一座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典型城市,享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贊譽。新中國的成立后,各級政府對大運河進行了新的規劃,德州再次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因此作為運河沿岸城市的德州經濟的發展亦是隨著大運河而此起彼伏的。
【關鍵詞】京杭大運河;德州;經濟發展
德州位于魯西北地區,“地處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車”,京杭運河穿越而過。德州是受大運河惠澤比較早的城市之一,大運河開鑿貫通以后,對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帶來了便利,德州迎來了商賈云集、檣帆如林的繁榮發展機遇。據相關史料記載,乾隆在位期間,德州成為全國經濟重鎮、南北要沖之區,我國貨物的重要集散地,四大水次倉之一。在大運河沿岸形成了林立的商鋪,吸引著漢回蒙滿等不同民族的行商、坐商紛紛來此經營發展甚至定居,在德州城內形成了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商業區。這種雜居共處的生活方式使運河沿線人民的生活生產發生了明顯變化,也促進了不同文化、習俗和價值形態等在德州運河區域內的交流、融合與發展,營造了多姿多彩的運河文明。
近代以來,由于戰爭頻起,我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經濟發展受到國外的嚴重打壓,萎靡不振;同時由于西方先進文明的傳入與影響,我國的造船業、航海業、鐵路等相繼發展起來,于是京杭大運河的航運受到了嚴重影響,經濟重心由內陸轉向了沿海地區,這直接影響了德州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認識到大運河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促進內河航運事業的發展,國家便把大運河的治理與開發放在重要地位。大運河經過不斷整修疏浚,很多河段能夠通航,大運河的作用越來越凸顯。1959年以后,隨著南水北調這一工程的開始,重點擴建徐州至長江段400多公里的運河河段,并擴大了運河沿岸灌溉和排澇面積,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1988年底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的建成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我國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其中京杭運河德州段也在進行維護。1958年夏津縣為治理衛運河出工1138人,國家投資14.2萬元。1955年,8000人參加衛運河歲修,投資24萬元。隨著津浦、石德鐵路的全線修復通車和京杭大運河的全面疏浚整治,因戰爭而中斷的運河上的物資交流得以重新溝通,許多產品經大運河行銷全國各地。我國政府對大運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運河正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中。德州市成為我國東部地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德州也拉開了經濟建設的帷幕。
建國初期,德州市政府把零散的、無組織的船民組織起來,經過整頓具有了一定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德州航運局就這樣成立了。1952年,山東、河北兩省合力出資在徐家渡口修建了“勝利橋”。1956年進行三大改造公私合營時,德州航運局新增30艘火輪,加之先前的500艘船,航運局的規模擴大發展也相對穩定。隨著勝利橋的建成和德州航運局的投入運營,德州段運河更加繁榮,再次迎來了帆檣林立的發展局面,運河沿岸昔日的繁榮景象復現。運河兩旁的茶社、酒樓招牌醒目,物品一應俱全。始建于1890年的又一村飯店,其實只是一個包子鋪,因其經營管理有方,包子有嚼勁、皮薄餡多、美味可口,生意特別興隆。1954年尚小云在德州參加演出時每次吃飯餐桌上必須要有又一村包子。而且當地歷史有名的德州扒雞名揚海外,被消費者譽稱“中華第一雞”、“神州一奇”。
大運河的正常通航使德州農業再次發展起來。經過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1952年棉花畝產增長到44斤,糧食畝產增長到210斤。此后在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到1956年,夏津縣的棉花總產達28.52萬擔,位列全省之首,并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植棉先進縣”錦旗一面,糧食總產達11584萬斤,也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1958年春旱,農民迫切從運河引水灌溉,水利局在衛運河三店、土龍頭和珠泉屯試辦3處提水澆地約3000畝,從而保證了農業的豐收。但到1965年后衛運河水經常干涸,水運隨即停止。
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進步,視野開闊,注重引進外來先進技術發展工農業。但由于沿河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其用水量迅猛增長,航運水源逐漸枯竭,1979年衛運河斷航,德州市航運局因此解散。此時大運河對德州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幾近于無。
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對經濟建設尤為重視,同時對大運河做出了合理的規劃,使運河沿岸的工農業用水狀況得到改善,德州的農業產量大大增加,農產品供給告別短缺狀況,農業生產商品化、產業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07年,德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03.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達164.73億元,全年糧食總產552.4億元,棉花總產21萬噸,水果總產51.3萬噸,油料作物總產2.2萬噸。工業上從國外引進一些先進技術,加上政府提倡的“綠色發展”、“低碳環保”理念的生成,德州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根據德州當地的發展狀況來推動新能源的發展。如德州的太陽能產業取得良性發展,皇明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是集太陽能光電、太陽能真空集熱管等產品研發、檢測、制造、營銷、推廣于一體的太陽能產業集群,是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和真空管制造基地。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在德州市順利舉行,德州獲得“太陽谷”的稱號。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申遺成功,對沿岸城市來說又多了一份發展契機,以大運河為主題的旅游景點相繼建成并開放,快速帶動了沿岸城市經濟的發展,德州服務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成熟。服務業成為擴張全市經濟總量、增加財源、擴大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州市政府制定了運河風景區旅游開發計劃,規劃目標以發展德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主題,以保護性開發為主,充分挖掘運河歷史文化,建成古今文明相交輝映的生態、文化旅游風景區,德州的旅游文化產業蒸蒸日上。德州市政府編制了相應的運河風景區規劃,重點規劃和建設運河風景區和運河公園。運河風景區全長5200米,經過幾次規劃建有12個文化景點。天衢四方為運河景區的門戶,寒綠園是清代著名詩人田雯的故居,接下來是御碼頭、運河長廊、鹽糧碼頭,錢莊、當鋪、鏢行是廟會街的一部分,然后是樸園、長河八十八佛僧寺、澄碧園、德州神采園、小石林、運河雕塑廊。九龍灣公園位于德州市運河經濟開發區京杭大運河畔,它的建設以生態文化和運河文化為切入點,突出原生態資源、水文化資源和明清北派建筑特色,為市民建設了一個建筑古樸典雅、環境舒適安寧的休閑活動場所。
四女寺古鎮位于德州武城縣境內,處于大運河、減河、岔河(古鉤盤河)三條河流交叉處,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據史料記載,四女寺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漢代古鎮。四女寺在我國兩宋期間名為安樂鎮,后因四女孝親的故事而更名為四女寺。四女寺有“九河匯流”之稱,歷史上的建筑氣勢雄偉,景物宏盛,一度成為運河沿岸經濟文化重鎮,享有“德化之鄉”之譽。四女寺景區有三大景觀:一是復建的四女寺,二是始建于1958年的四女寺大型水利樞紐,到1963年特大洪水后,國家再次提出了對漳衛河治理的詳細計劃,于1972年對其進行擴建和改造。四女寺水利樞紐號稱“北方都江堰”,是我國重要的水利樞紐之一。三是郭氏古墓群,這些都是德州及其周邊地區的重要旅游景點。
德州市政府正利用這些天然優勢去打造運河風景區,以古運河保護和運河申遺為契機,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德州的文化底蘊和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形象。通過這些旅游景點的開發以及一些發展性政策的實施,德州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總之,京杭大運河對德州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德州經濟的產業結構及其興衰與的運河的興衰是直接掛鉤的。“運河興,城市榮”,維護好大運河這一偉大工程,利用好大運河的價值,對推動德州各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山東省夏津縣志編纂委員會.夏津縣志[Z].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2]山東省德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德州年鑒[Z].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7
[3]王玉芬,王德椿.京杭運河?齊魯風情(德州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4]陳冬生.明清山東運河地區經濟作物種植發展述論——以棉花、煙草、果木的經營為例[J].東岳論叢,1998(1)
作者簡介:張聰聰,女,山東臨邑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