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珍
摘 要 當前的中學英語教育模式存在許多弊端,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真正有利于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是創造英語“語用”環境的方法。本文將從當前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入手分析創造英語“語用”環境對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并將以筆者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創造英語“語用”環境的成功事例,進一步論述如何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語用”環境。
關鍵詞 英語 “語用”環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64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English “Pragmatic” Environment
CHEN Hanzhen
(Jiangmen No.2 Middle School,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 in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mode, which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ay to help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s to create a "pragmatic"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rawbacks of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pragmatic" to create an English environmen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an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students to create the success stories of English "pragmatic" environment further discusses how to create a good English "pragmatic" environment in the teaching for students.
Key words English; “pragmatic”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1 當前中學英語教學模式及其弊端
當前中學課堂英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探索與變革,基本定型為5P模式,即將Preparation(準備)、Presentation(呈現)、Practice(練習)、Production(運用)、Progress(評價)結合于包含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和語言知識課的課堂之中的教學模式。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短短40~45分鐘的課堂教學往往不能完全完成5P的內容,在課堂上,英語教師往往只注重Presentation(呈現)及Practice(練習)兩部分。至于Preparation(準備)及Production(運用)則通常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于課余時間完成,但對前四個階段的Progress(評價)則依賴于學校組織的各種考試、測驗。而在每一個學生整個求學生涯中,英語考試總是如影隨形,小升初、中考、高考、四六級、出國留學所要求的托福或雅思等大大小小的英語考試對于學生英語應試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在當前中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大多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模式。
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目前英語教育陷入了一個填鴨式教育的困境,學生僅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的Presentation(呈現),在教師的要求監督之下進行少量的Practice(練習),沒有真正培養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也并未在課堂中學會將英語運用到生活中,使得大部分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停留在課本上,看得懂、會做題,但聽不懂、不能使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即俗稱的“啞巴英語”。而一味填鴨式灌輸英語的語法知識、要求學生背大量的單詞、做大量的英語練習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厭倦英語學習,從而無法真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英語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這樣的教學模式所達到的應試目的和獲取高分的效果,完全背離了語言教學的初衷,無法達到推廣英語這種世界語言的目的,也無法為學生們日后在世界范圍發展提供交流工具,因此需要改革當前的英語教學模式,尋找一種更符合學生需要、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的英語教學模式。
2 英語“語用”環境教學方法的優勢及適用必要性
“語用”是語言運用能力的簡稱。對于學生來說,要真正做到理解和恰當使用英語,僅僅懂得其發音、詞匯和語法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懂得使用這種語言的人之間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關系。我們在與人交流時必須根據他人的反應,來判斷他人說話的意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有自己的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語用”環境。教師作為一堂課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一定要想方設法創造英語“語用”環境,并利用“語用”環境使師生之間做到真正的互動,讓學生更快速、更準確地掌握英語運用的精髓。
與傳統英語教學的應試模式不同,“語用”環境教學方法將英語教學置于日常學習生活場景之中,側重于英語作為一門工具語言的實用性。通過各種方式創設英語語言的運用環境,將學生置于英語運用環境中學會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使得英語不再僅僅是獲得考試高分的工具,而真正成為學生與外國人交流、與國外社會接觸的橋梁與工具。關于創設英語“語用”環境的方式將在下文詳述。同時,在創設“語用”環境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然增加了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學生無需整日埋頭于枯燥的單詞記憶與語法鉆研中,而是在與教師、同學的互動中學習英語,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愛上學習英語,主動運用英語。
另外,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使得中國的英語教育普遍出現學習“啞巴英語”的怪象。然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根本目的在于交流,學生不開口講英語,則永遠不可能真正學會使用英語。在“語用”環境教學方法中,學生必須自己開口講英語,使用英語與教師和同學交流,這樣不僅錘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聽力,更能鍛煉學生的膽量,鼓勵學生積極開口運用英語與人交流,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即使面對外國人,學生也敢于開口與外國人交流,而不是在外國人面前啞口無言。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英語“語用”環境教學方法更適合當今中學生的英語教育。尤其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許多學生的目標在于出國留學,或者在校期間即跟隨父母移民國外,或者在日后工作中與外國人有一定合作等,種種情形下都需要使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這也要求改革國內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英語教學不再單純服務于中高考或者四六級等考試,而是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和更為長遠的發展。因此,在中學即使用“語用”環境教學方法進行英語教學,從少年期開始為學生打造使用英語的環境,真正為了用英語而教英語就顯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從更有利于英語教學擺脫“啞巴英語”等怪象的要求,更是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
3 實踐中英語“語用”環境教學方法的運用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當前英語教學模式的優劣之處,不斷摸索探究,逐步改變課堂英語教學的形式,逐漸將應試型的傳統課堂教學轉變為運用“語用”環境方法的新型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語境意識
任何一句話都不是孤立的,既有其字面意義,也有依賴語境的言外之意。實際上言外之意就是一種間接表達言語行為的手段,語境對一句話的理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從中獲取準確的語境信息,正確理解話語的用意,進而恰當表達,就要培養學生把句子放到語境中去理解的習慣,讓他們在語境中去實踐、鍛煉語言能力。例如,一句“ I do not believe I have the pleasure of knowing you。”若用于一般社交場合作為回答,則顯得回答者十分傲慢無禮。但若用于如下語境則截然不同——你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想要幫助他,而老人卻用此句回答你。老人看似用傲慢無理的話拒絕了幫助,然而結合語言環境,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是字面表達出的無理,而是一個老人在竭力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讓人們不由得對這位老人產生一種不能輕易冒犯的感覺。由此可見,同樣的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英語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不能照本宣科,而要認識到語言運用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和創新能力,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學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合適地、得體地使用語言,從而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英語,將英語當成與人交流的工具而非應對考試的手段。
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語境意識,區別于傳統英語教學中僅要求學生完成習題、試卷的課后學習模式。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后將課標要求的內容自由組合,形成一個故事或生活場景,并將學生分組,利用課堂時間要求學生進行演繹。并在學生演繹之后作出詳盡的評價和解說,通過學生設計的語言環境,更進一步擴展介紹相同或近似場景下的英語表述,為學生擴展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好奇和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熱情。在進行這種模式的課后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生們普遍反映英語的課后學習趣味性更強,在枯燥的學習中為其帶來一絲樂趣。相較于從前最不喜歡做英語作業,現階段學生們更愿意進行英語的課后學習。由學生的反映可見,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已經被充分調動,具備了學好英語的一大前提條件。并且,學生也在這樣的課后學習及課堂演繹中,知悉了更多英語短語的運用、語法知識等,更重要的是對英語短語、語句的運用環境有了深入學習,真正學會了運用課標要求學習的英語知識。
3.2 改進課堂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批評和論辯的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為學生搭建獲取知識的橋梁。當然,在英語教學當中,時刻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當一個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的時候,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另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它不僅能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而且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將課標要求掌握的內容設置為一個個生活場景,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幫扶學習,由英語成績較好或口語較好的學生幫扶相對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根據設定情景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且筆者在英語課堂上開展全英教學,為學生們營造一個運用英語的良好環境。學生們在剛開始適用這種模式時并不適應,普遍反映上課聽懂內容比較困難,筆者嘗試由淺入深,先讓學生適應全英課堂,再要求學生運用簡單場景進行對話、學習課標內容,再逐漸將語法等的講解轉換為英語講授。另外,筆者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與筆者進行交流時盡量使用英語,真正在學生的生活中融入英語的運用,不少學生在開始時只能運用簡單的單句與筆者進行交流,在不斷的鍛煉與學習中,學生們逐漸學會運用較長的句子及較難的單詞與筆者進行交流,英語漸漸成為了學生們與筆者交流的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在逐步達成。
學生們逐步適應了全英教學的課堂后,口語及聽力突飛猛進,不少學生從根本不開口說英語到可以與筆者以英語進行簡單對話。而在生活中與筆者進行的英語交流更讓學生們的英語運用水平不斷提高。有學生反映,在開口說英語后發現,能熟練運用的單詞甚至不用刻意背誦也能記得其拼寫及中文意思,而短語及從句的學習也在英語對話中得到了強化。由實踐可見,學習語言不能脫離其語言環境,不能只看不說,必須將學生放置于相應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們適應英語的使用方式,才能真正學會英語。
3.3 語言教學要注意中西方文化教學
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中各個成員的信仰、觀念、風俗、行為、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而語言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文化因素,不了解相關的文化因素則可能無法理解某些獨特的語言運用方式。因此教師不僅要講授語言知識,還應講授一些獨特的交際文化和交際法則,在課堂教學中可作英漢文化的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英漢社會風俗的不同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其“語用”能力。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教授英語國家的一些民風民俗,例如英國人見面時常喜歡談論天氣,一是因為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天氣變化很大,二是因為天氣是一個中性話題,可以避免涉及敏感的個人隱私,因為在英語交際中直接詢問個人隱私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并且在生活中,有關天氣(下轉第152頁)(上接第130頁)的話題還可以當做輕松的問候語,當作會話的潤滑劑。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細節上的一處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這類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更透徹地理解一些獨特英語表達的運用,更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結合一些介紹英美人文風情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像出國旅游一般感受不同國家的民俗,也為一部分將來可能出國的學生普及了英美國家交際常識,使英語學習變得豐富多彩,更具實用性。
3.4 改革評價方式,促進中學英語教學
當前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中學英語教學,很少重視自己在語言應用方面的訓練,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語言考試不僅要考查學生的語言知識,還要全面考核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筆者改革了班級英語小測形式,筆試時增加主觀題分量,鼓勵學生運用英語寫作。另外,增加口語測試,通過英語舞臺劇評比、英語演講、日常英語交流等方式無時無刻進行口語與聽力的評測,即是督促學生積極進行口語練習,也是鼓勵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3.5 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形成該門語言的運用習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教師為學生創造英語“語用”環境外,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主動運用英語。上文所述的各種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在課余時間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習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不斷鼓勵學生利用地域優勢,多與外國人及港澳同胞以英語交流,在生活中為自己營造英語“語用”環境,錘煉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語用”環境教學方法更適應當前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學生學好英語,學會使用英語,使學生投入在英語學習的時間得到相應甚至成倍的回報,從而使英語學習真正成為對學生有用的學習,而非應試的工具。當然,“語用”環境教學方法并非完美的英語教學方式,英語教師仍然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該方法,不斷改革完善英語教學方式,為學生尋找更好的英語學習之路,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