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會敏
【摘要】國家民族治理是多民族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穩定和統一。蘇聯時期波羅的海三國的民族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對三國民族問題,蘇聯采取了較為強力壓制政策,一度使三國的民族主義失去了生存空間。但靠國家強力維持的社會平靜并不意味著民族問題的根本解決,戈爾巴喬夫的公開化、民主化改革為民族矛盾的激化創造了條件,波羅的海三國成為率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的共和國。
【關鍵詞】蘇聯;波羅的海;民族
對于蘇聯解體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但有一個因素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那就是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家民族治理的成敗始終關系蘇聯國家命運的維系。事實也表明,蘇聯解體實際上就是國家的民族分解。波羅的海三國是蘇聯率先宣布獨立的三個加盟共和國,對這三個共和國民族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汲取蘇聯國家民族治理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的國家民族治理提供有益的鏡鑒。
一、蘇聯時期波羅的海三國民族問題產生的歷史淵源
在歷史上波羅的海三國曾長期受外族的統治或入侵,18世紀沙俄占領了波羅的海三國幾乎全部領土(立陶宛一小部分地區被普魯士占領),成為沙俄的波羅的海行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維護革命成果,1918年3月3日,被迫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條約》。按照條約規定蘇俄放棄了波蘭、立夫蘭、埃斯特蘭、庫爾蘭和立陶宛等大片領土,這就在法律上承認了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的權利。一戰后,蘇俄政府于1919年12月5日和1920年7月12日、8月11日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簽訂了和平條約,無條件承認了三國獨立,放棄了領土主權,建立了外交關系。
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后,都建立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發展自由貿易,并進行了土地改革;在文化上,加強本土民族文化發展等政策。
939年8月15日蘇聯與德國簽訂秘密和約,即《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的附件《蘇德秘密協定書》,按照協議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將納入蘇聯的范圍。9月28日,蘇德再次達成秘密協議,德國將獲得更大一片波蘭的土地而立陶宛部分領土將被轉入蘇聯的勢力范圍。1941年1月10日蘇德達成《關于德國政府放棄對立陶宛領土要求的秘密議定書》,規定蘇聯占領立陶宛其它部分領土;作為補償,蘇聯向德國賠償750萬美金,折合德國幣值為3150萬馬克。
1939年德波戰爭爆發后,蘇聯以“蒼鷹”號事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借口,迫使愛沙尼亞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其后又與拉脫維亞、立陶宛也簽訂類似條約,蘇聯獲得了在三國部署駐軍的機會。1940年5月25日,蘇聯借口蘇聯紅軍士兵失蹤事件軍事控制波羅的海三國,并在蘇聯的授意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1940年8月3日、5日、6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先后加入蘇聯。
從歷史上看,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聯并非自愿,而是蘇聯強行吞并的結果。蘇聯吞并三國嚴重破壞了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良好形象,其的合法性也備受質疑,成為三國率先脫離蘇聯的重要道德和法律依據。
二、蘇聯時期波羅的海三國民族問題與民族治理
一是蘇化政策與民族反抗。三國成立蘇維埃政權之后,很快就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向蘇聯模式轉軌。在法律上,三國都根據1936年蘇聯憲法的原則了修改憲法,確立蘇維埃體制。在政治體制上,撒消內閣,組建了蘇維埃政府。在經濟上,全面推進公有制。1940年下半年,波羅的海沿岸各蘇維埃共和國對銀行、工業企業、運輸業、大的住宅實行了國有化。在農村開展了大規模的集體化運動。絕大部分農民于1950年都已加入了集體農莊;立陶宛—75%,愛沙尼亞—80%,拉脫維亞—95%。
并入蘇聯之前,波羅的海三國與蘇聯實行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缺乏進行社會變革的群眾基礎。蘇聯未充分考慮當地的民族情緒和社會接受力,盲目將蘇聯模式在波羅的海地區強行復制和拷貝,激起當地居民的強烈抵制和反抗。在二戰時期,很多波羅的海人倒向了納粹德國的一邊。二戰后,形成了民族武裝反抗運動,一度控制了波羅的海各國的鄉村。為加強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蘇聯政府采取了嚴厲鎮壓措施,在軍事上進行圍剿打擊;在政治上進行強制民族遷移,在經濟上推進集體化,使游擊隊喪失了繼續存在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進入50年代,三國的抵抗運動失敗。蘇聯的嚴厲鎮壓雖然穩固了其波羅的海地區的統治,但蘇聯采取的鎮壓措施,給三國民族心理也造成了極大創傷,最終促成了波羅的海三國的不同政見運動,成為了蘇聯改革時期民族矛盾的重要起爆點。
二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地方民族自治的問題。根據1936年蘇聯憲法規定,除受憲法第14條14款的限制,即“指導貨幣及信貸制度”外,各加盟共和國和聯盟中央幾乎享有同樣的權力。但實際上憲法這項規定既難以實行,蘇共也無意愿實行。20世紀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推行社會政治改革,加強國家法制和民主化建設,曾一度擴大加盟共和國的權限,但改革并不成功,權力下放后,很多地方滋生了本位主義,地方各自為政,影響了黨和國家的統一領導,到勃列日涅夫時期不得不對經濟管理進行了重新“斯大林化”。
三是民族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波羅的海三國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由于民族的遷移引發社會利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外來人”和“本地人”之間的矛盾。由于波羅的海地區氣候和工作條件相對適宜,重工業在波羅的海三國的大量興建,必然導致其他地區人口到波羅的海地區的流動。在蘇聯統治的幾十年中,三國民族人口不斷下降,使三國主體民族產生了危機感。在就業過程中,許多移民都是政府和政黨官員、工廠經理、工程師和職業工作者,在分配稀缺的城市住房時,他們都是優先考慮對象。這也導致當地人憎恨說俄語的外來者,他們認為俄羅斯人正把他們的祖國變成殖民地。在語言文化上,也形成了移民(主要是俄羅斯人)與當地人兩種不同的群體,他們各自選擇他們的教育和職業發展道路,這樣就造成了民族的割裂。
四是俄化政策和民族語言文化自主權的問題。為促進國家民族融合和統一,蘇聯也采取了類似沙俄時期采取的民族同化政策。在語言文化政策方面,強制推行俄羅斯化,打擊和迫害加盟共和國中不推行俄羅斯化的領導干部和民族干部,對只會講民族語言的民族干部不予信任,民族語言在黨的機關里也停止使用。同時,號召各族人民都要學習俄語,將俄語規定為學校的必修語言。俄化政策的實施意味著本土民族文化的消亡或弱化,從而引發了三國的民族文化運動。1972年5月14日,立陶宛19歲的羅馬斯·卡蘭塔當眾自焚后,在考納斯引起了兩天的動亂和公眾游行。
五是政治經濟改革與民族主義的問題。對改革前的蘇聯來說,民族問題雖然存在,但由于國家強而有力的控制,總體是比較平穩。到戈爾巴喬夫時期,改革是已成為蘇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改革忽視了民族問題,致使民族主義勢力坐大,成為分裂國家的重要推手。引起民族主義坐大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公開化,1987年1月,戈爾巴喬夫提出“蘇聯社會不應該有不受批評的禁區”、“保證最大限度的公開性”。三國的民族分子利用“公開化”將三國并入蘇聯的合法性提上了政治日程,并逐漸發展成為民族主義運動,198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周年,三國舉行了約200萬人參加的“波羅的海之路”示威活動。另一個方面就是推進“民主化”,1988年6月蘇共第19次代表會議決定:以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并由它選出最高蘇維埃。新的選舉規定意味著蘇共放棄了領導權,也為民族主義分子掌權提供了條件。首先,民主化直接弱化了中央的領導,使中央不再成為政治權力的唯一來源,這直接導致了黨的分裂。1989年12月22日,立共宣布脫離蘇共獨立,主要理由是留在蘇共將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戈爾巴喬夫雖多方挽留,但沒有成功。與立陶宛相似,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共產黨在是否獨立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導致了黨的分裂。其次,民主選舉導致了民族主義勢力掌權,1990年2月24日.立陶宛“爭取改革運動”(薩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蘇維埃選舉中獲勝,他們利用這一合法地位,于1990年3月11日,通過了恢復獨立立陶宛國家的法令,改國名為立陶宛共和國,廢除其原有的憲法和蘇聯憲法在立陶宛領土上的效力。在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5月4日,拉脫維亞新議會通過(關于恢復拉脫維亞共和國獨立)的宣言,改國名為拉脫維亞共和國。5月8日,愛人民陣線代表占優勢的最高蘇維埃(議會)宣布改國名為愛沙尼亞共和國。
三、關于蘇聯國家民族治理的啟示
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改革與民族的關系??陀^地講,公開化、民主化的改革符合現代文明的發展要義,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卻導致了國家的分裂,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處理改革與國家治理的關系。蘇聯改革的主要教訓就在于改革過于看重公開化、民主化的形式,而不注重改革實際的效果,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因此,對民族主義要堅持零容忍,要采取政治的、經濟的等綜合手段進行限制,將輿論、群眾的主動權掌握在國家的手中。對涉及民族問題、國家穩定的改革要慎重,避免出現的政治波動和大的問題。要處理好民生問題,讓群眾在改革中真正獲益,蘇聯的改革失敗就在于沒有給人民帶來實際的利益。
二要處理好地方民族自治和國家統一的關系。要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制,要在堅持統一的原則下,合理劃分地方與國家的權限,既要保障國家的控制力,也要促進地方的積極性。與蘇聯強行并入波羅的海三國相反,我國的香港、澳門在回歸祖國后都實行了高度自治政策,這種高度自治有效保障了國家的統一穩定,也促進了地方的發展。同時我國在民族地區實行了民族自治政策,這種自治只是國家的地方,也是在保障國家統一的基礎上的,實現了民族自治和國家統一的關系。不過當前我國也出現了以民族獨立為目的的暴力恐怖組織,給我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對此,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有底線思維,進行堅決斗爭。同時,要在尊重國家民族文化基礎上,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蘇聯的經驗和來看,既要重視民族權益,但更要重視國家的民族認同。
三要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問題。應當克服以階級思維判斷民族問題的認知,克服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問題解決了”的主觀認識。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對少數民族政策的優待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但從蘇聯的經驗來看,蘇聯的地區經濟拉平政策教訓是應當認真汲取的,俄羅斯作為主體民族認為吃了虧,波羅的海先進民族認為受到蘇聯拖累,弱勢民族也認為蘇聯的民族政策侵犯了他們的自主性,總之在蘇聯體制下所有民族都感到不滿,最后走向了分離。因此,對待不同民族的利益應當從國家的整體利益考慮,既要考慮照顧少數民族經濟文化落后的實際,幫助少數民族發展,但也要符合經濟規律,避免平均主義。同時,既要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地方民族主義,將民族矛盾置于法律的框架內處理,妥善解決不同民族群體的利益糾紛問題。
【注釋】
[1]蘇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蘇聯民族國家建設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4888頁。
[2]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室編譯:《蘇聯民族問題文獻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頁。
[3]蘇聯東歐問題譯叢編輯部:《關于改革黨的干部政策問題(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的報告)》,《蘇聯東歐問題譯叢》,1987年第2期,第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