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摘 要 兒歌是幼兒文學中最重要、最成熟、數量最豐富的文體,其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功能早已得到認可。本研究初步探析了兒歌在培養幼兒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方面的德育價值,比如培養幼兒尊愛老人、愛護動植物和勤勞節儉的道德行為習慣,幼兒生活衛生好習慣及分享友愛的人際交往好習慣等。善用、巧用合適的兒歌,不僅給幼兒的生活增添無限樂趣,而且在幼兒習慣養成教育方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兒歌 幼兒 習慣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84
A Study on the Value of Nursery Rhymes in
Children's Habit Formation Education
GUI Lin
(Puyang College of Technicians, Puyang, He'nan 457000)
Abstract Children's song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most mature, the most abundant style,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in the process of early childhood growth.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ongs to cultivate the habit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behavior, such as the elderly, children love love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e industrious and thrifty moral behavior, children's life and good health habits to share friendly interpersonal habits etc.. Make good use of, clever use of appropriate songs, not only to increase the fun of life for young children, but also in the habi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will play a multiplier effect.
Keywords: children's songs; children; habit formation education
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幼兒園指導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時期進行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以后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兒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其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適合幼兒吟唱、欣賞,簡短、通俗易懂的內容比較適合幼兒理解和識記。我國著名的幼兒文學作家張繼樓曾評價兒歌是“耳口相授傳萬代,它是長生不老歌”。研究證明,兒歌在陶冶幼兒性情、開啟幼兒心智和培養幼兒語言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1 兒歌培養幼兒道德行為好習慣
兒歌能培養幼兒愛尊長、懂禮貌的好習慣。比如魯兵的《敲背》:“老公公,八十歲,請您坐下來,給您捶捶背。”兒歌描述的是現實生活中幼兒愛戴老人、給老公公捶背的生活鏡頭,畫面真切、溫馨,而且非常輕松地將敬老愛老的美德傳遞給了幼兒。再如,鄭春華的兒歌《甜嘴巴》:“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兒歌通過對小娃娃嘴巴甜,有禮貌,主動“喊人”,尤其是“喊得奶奶笑掉牙”,夸張又有趣,讓幼兒在開心之余自然就學會了禮貌打招呼的好習慣。兩首兒歌都非常通俗易懂,且易于幼兒學習模仿。
兒歌還能夠培養幼兒愛護動植物的好習慣。比如,兒歌《花兒好看我不摘》:“公園里,花兒開,紅的紅,白的白,花兒好看我不摘,人人都夸我真乖。”不僅讓幼兒在學習語言、掌握顏色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幼兒愛護花朵、保護植物的好品行。再如兒歌《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水里游,岸上爬。捉害蟲,保莊稼。我們大家都愛它。”僅有25個字,不僅簡明扼要的將青蛙的特點和本領教給了幼兒,更是讓幼兒學會保護青蛙、愛護小動物的品行。
兒歌還能培養幼兒勤勞節儉、愛惜糧食的好習慣。如傳統兒歌《拾豆豆》:“胖丫丫,俊妞妞,拉著手兒過溝溝。過溝溝,拾豆豆,一拾拾了一兜兜。金豆豆,銀豆豆,圓溜溜的紅豆豆。一顆顆,都拾起,豐收果實不能丟,豐收果實不能丟。”再如《小雞你別看》:“小雞小雞你別看,我早改了壞習慣:不掉菜,不掉飯,你快捉蟲去解饞。”兩首兒歌都直接立意,表揚勤勞節儉、愛惜糧食的好孩子,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2 兒歌培養幼兒生活衛生好習慣
早睡早起、獨自入睡是幼兒期需要著重訓練的生活好習慣之一。許多優秀的催眠曲不僅能夠表達成人的愛意,幫助安撫幼兒情緒,還能幫助幼兒養成科學睡眠的好習慣。如傳統兒歌《寶寶要睡覺》:“寶寶要睡覺,不拍也不搖。眼睛閉閉好,不哭也不吵。”清晰明確地讓幼兒認識到讓成人抱著拍著搖晃著睡覺的習慣不對,睡覺的時候哭鬧吵鬧也不對,鼓勵幼兒養成獨立入睡的好習慣。此外,還有很多兒歌培養幼兒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如魯兵的《太陽公公起得早》:“太陽公公起得早,他說:寶寶在睡覺,我去叫一叫。他爬上窗口瞧一瞧,咦,寶寶不見了。寶寶哪去了?寶寶哪去了?寶寶在院子里,一二三四做早操。太陽公公瞧見了,太陽公公瞇瞇笑,他說:寶寶是個好寶寶!”盡管從太陽公公著手,但卻正面樹立了一位早起做操贏得太陽公公喜歡的好寶寶形象,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此外還有很多好的兒歌,能夠幫助訓練幼兒穿衣穿鞋、喝水吃飯、整理玩具和節約用水等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期是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好的衛生行為習慣有早晚刷牙、飯后漱口,飯前便后勤洗手,多洗臉、愛洗澡、勤剪指甲,還包括按時吃飯、不亂吃零食等飲食衛生習慣。比如魯兵的《小刺猬理發》:“小刺猬,去理發,嚓嚓嚓,嚓嚓嚓,理完頭發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個小娃娃。”兒歌把頭發又直又硬又長而且亂糟糟的幼兒比作“小刺猬”,具體形象又有趣,使那些平時不愛理發的幼兒認識到自己如果不理發就會變成人人害怕不愿靠近的“小刺猬”,而勤洗頭愛理發的小朋友就會變成受人喜歡的講衛生的小娃娃,從而減少幼兒對理發的抗拒和排斥。還有《刷牙歌》:“小牙刷,手中拿,早起晚睡要刷牙。刷左邊,刷右邊,上下里外都要刷。刷的牙齒沒蛀牙,刷的牙齒白花花。爸爸媽媽都夸我,干凈衛生好娃娃。”此外,還有很多洗手兒歌,幫助幼兒學會正確洗手的步驟和方法,提升幼兒主動講衛生的能力。
3 兒歌培養幼兒人際交往好習慣
人際交往能力也是幼兒時期需要著重培養和訓練的,這是幼兒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基礎,更是幼兒今后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關鍵。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包括幼兒主動與人交往,正確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和合作意識,禮貌對人、謙讓友愛等。在培養幼兒分享意識和謙讓精神方面,傳統兒歌《排排坐,吃果果》的教育性極強,廣為傳唱,它的版本有好幾個,大致意思如下:“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了留一個。大的留給你,小的留給我,吃完果果笑呵呵。”兒歌通俗簡短,意義卻不簡單,非常適于幼兒學習模仿。
此外,常瑞的兒歌《兩只小象》也比較經典:“兩只小象河邊走,翹起鼻子鉤一鉤,好像好朋友,見面握握手。”常瑞通過刻畫兩只小象在河邊鉤鼻子嬉戲的情景,將其比喻成好朋友之間珍貴的友情,自然、形象、直觀,使幼兒不必思考就能感受到友情的溫馨和快樂之情,從而培養了幼兒禮貌待人、友愛相處的人際交往好習慣。而兒歌《不打架》:“小剛不小心,踩了我一下。我不把他罵,也不把他打。打罵都不好,不是乖娃娃。”通過生活中真實、熟悉的小誤會,客觀直接地表明鮮明立場,即“打罵都不好”,讓幼兒認識到“打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同伴之間應該大度包容、友好相處。
兒歌的主題廣泛,立意鮮明,通俗易懂,節奏和諧,易于幼兒學習傳唱,是幼兒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徑。善用、巧用合適的兒歌,在幼兒習慣養成教育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訓練幼兒的獲得習慣技能和改正缺點問題方面,父母和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還可以自己創編、仿編兒歌,結合現實生活中幼兒的特點和問題,有針對性地融入要求和期待,這種特殊的方式不僅給幼兒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而且對幼兒的進步提供了有效方法! 就比如我就針對我家寶寶不愛剪指甲,坐不住每次都剪不完專門創編了一首兒歌《剪指甲》:“小手指,大腳丫,指甲長了蟲蟲爬。小剪刀,咔嚓嚓,張開小嘴剪指甲。剪掉灰,剪掉土,剪掉細菌和病毒。寶寶常把指甲剪,干凈衛生人人夸。”每次給孩子剪指甲的時候就念誦給他聽,孩子聽著兒歌也能坐住了,不僅愿意剪指甲并且主動提出讓剪指甲了,有一次剪指甲我沒有給他念兒歌,他自己竟然背了出來。看來兒歌在培養幼兒習慣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其語言的發展,欣喜孩子進步的同時也更加讓我堅定了運用兒歌培育孩子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朱自強.幼兒文學:學前教育的珍貴資源[J].學前教育研究,2010(1).
[2] 方衛平.“教”的文學:幼兒文學的認知性[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2(3).
[3] 馮帆.幼兒文學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