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石
摘 要 本文以村兩委干部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村官腐敗的制度性問題進行研究。運用調查分析法、系統分析方法等,通過對村官腐敗的特征及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從教育培訓、制度完善、問責監督各方面提出預防和治理村官腐敗的對策。
關鍵詞 基層腐敗 村官腐敗 基層治理
在改革開放的發展中,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物質文明不斷提升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突飛猛進,取得顯而易見的進步,這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引起了高度的關注。與此同時,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拓展,法治思想更具發展潛力,逐步深入人們的思想深處,法制建設成果突出,促使整個社會主義發展體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彰顯規模性。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時刻保持清醒,更不能忽視的是關于村官腐敗的問題的嚴峻挑戰。基層腐敗問題關系黨和國家的形象,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1 現象
十八大以來,在反腐倡廉建設中,中央作了系統的部署。在反腐倡廉道路選擇上,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健全機制上,強調要規范權力的制度體系。經過中央通過開展多輪次、滾動式重點監督,派往各地巡視組揪出了一大批省部級“大老虎”,貪腐風氣得到了極大的震懾,貪腐分子的氣焰得到了初步的遏制,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的轉變,成績顯著。習近平指出,對于黨員干部,甚至是高級干部,一旦發生嚴重違紀行為,對其處理需要樹立端正的態度,形成堅強的決心,保證立場和態度鮮明,同時,這種鮮明的立場,不會因為其所處的地位、所任職的高低而發生變化。只要是觸犯的法律,就必須受到嚴厲的懲處,必須增強執行力。要從嚴治黨,針對懲治的手段,不允許放松。不同層次的犯罪都需要進行堅決打擊,堅決查處領導干部的違法案件,同時,又要針對社會中的不正之風進行處理。也就是說,在黨紀國法面前,不存在例外的行為,必須堅持查處的徹底性,不允許姑息養奸。
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農村基層腐敗問題時有發生。對于村官而言,主要存在于國家行政干部體制之外,是一種邊緣化的干部類型,不在編制內部,同時,不允許脫產,主要包含村委班子的整體人員,是“村黨支部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統稱。周慶智認為,村官腐敗實際上是官治與民治之間規則失序問題。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變成村官或村干部包辦代替,例如,對于集體土地補償金的收取問題,做出決斷的是村官,抑或是村委會,而村官發揮的是對集體財產處置方案的決策的作用。農村基層中,村書記的權力過大,對村級事務的議、決、行可以全程控制,大事小事一人說了算,采取種種方式回避監督、排斥監督,甚至為了小集體、個人利益隨意突破政策,在村級重要事項上馬虎大意、把關不嚴,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導致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
2 問題
2.1 集體財產易被侵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村官存在亦官亦民的兩種身份,來自政府系統自上而下的授權和來自社會自治體的內部選舉。這就照成了身份的模糊,為村官腐敗埋下伏筆。簡而言之,就是政府放權,監管缺位導致集體財產易被侵吞,而其他村民已經失去了制衡村官的能力。面對集體財產易被侵吞,村民卻監管無力。集體財產被侵吞主要有兩種類型:如果因為自身因素,造成監督不力的情況,促使資金被套取,直接誘發集體資產的損失,這種被稱為瀆職腐敗;如果進行資金的私自截留,借助財務手段進行造假行為,不正當挪用集體財產,甚至出現故意捏造項目套取補助款的情況,造成資金被干部貪污,這種被稱為主動腐敗,更有甚者與村民合謀套取國家財政補助。對于村集體財政而言,其主要處于整個公共財政資金最末端位置,不容易進行資金項目的準確定位,跟蹤難度較大,集體財產易被侵吞。由于村官處在與人民群眾接觸的第一線,因此,村官侵吞農村集體財產產生的民怨極大。
2.2 監督機制失靈問題
對于村官而言,其不存在于體制內部,不是公務員或者黨政干部,不處于編制之內,因此,不領取國家薪金,但是,其所執行的是干部的職責,身份本質是自治體的農民。因此,通過政府系統內部進行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產生監督機制失靈問題。村官職權沒有法律依據,不適用法律規定的職責,可操作空間較大,缺乏監管,存在貪腐機會。村官身份的雙重性帶來了法律層面的尷尬,《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自治法》不足以約束“村霸”,村官依然存在于政府體制里,導致政府的行政事務與社會自治體的事務分隔不明確,導致村民自治組織的監督機制失靈,影響實現村莊自治的民主化。
2.3 選舉宗族化與基層黨委領導責任弱化
受限于傾向的定勢選舉,有的地方黨政部門以求和諧、安定、穩定為由,對一些村級組織在在著嚴重的家族化選舉問題、矛盾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甚至以某些領導干部個人交情投其所好,盡量在其實權派的家族或宗族范圍內搞內定候選人。從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發現,個別的縣鄉(鎮)領導掛鉤駐點的村級組織,在進行民主選舉村官或人大代表時,故意在同一家庭中推出2個候選人,為其中1人能繼任村委會主任撈取政治資本,并放任其家庭成員和宗族勢力人員采取非法手段保證該人當選。這種明顯的家族化選舉,助長了一些農村家族勢力,破壞了社會風氣,甚至削弱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權,埋藏了農村村級組織腐敗和社會治安不穩定的隱患。陸益龍認為,“從當前鄉村社會的平常現實來看,后鄉土社會的政治的基本性質屬于村官政治”。在農村這樣的“熟人社會”里,“村官政治”的最大特點在于村干部的素質和作風對整個村的建設影響巨大。即使當今農村的封閉性減弱,國家權力直接影響農村的經濟生活,但以宗族和家庭為單位的結構并沒有本質變化,這導致村干部在選舉受當地宗族勢力影響較大,也為村官貪腐埋下了伏筆。大學生村官滿期后離崗率高,能適應農村環境的人寥寥無幾,真正把守村落大權的仍是當地望族。在“差序格局”鮮明的村落里,大家族謀私利欺壓百姓很常見。某些村官思想不堅定,喪失個人信念,貪圖一己之私,運用權力為親友謀取不正當利益。在一些宗族勢力較大的地方,每當換屆選舉之年,或村黨支部換屆改選時,宗族勢力或直接或間接,通過各種方式插手農村選舉,甚至操縱農村選舉。為本姓本家族的候選人拉選票時有發生,村官競選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了宗族勢力間的比拼。
3 對策
強化基層反腐工作的運行,齊抓共管,針對基層腐敗所產生的突出問題,必須轉變思路,創新機制體制,從根本上遏制基層腐敗。我國農村村級組織選舉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是與普法力度不夠、領導決策不力、政策導向失誤、選舉機制不健全和日常管理松懈等因素。因此,必須多管齊下,共同努力,標本兼治。
3.1 通過制度建設減少腐敗機會
在集體資金使用趨勢以及項目建設中,如果監督不到位,就會發生滯后、缺失和錯位的問題。如果改革步伐不積極,就會誘發機制出現不足和漏洞,甚至誘發深層次的弊端。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重視對典型案例的宣傳,實現標本兼治的效果,有效降低農村集體腐敗現象的發生幾率,實現對機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效遏制腐敗的發生。對于農村集體工作而言,其復雜性較為突出,涉及諸多環節,地區差異性較大,為此,需要在制度的引導下強化監督,以工作程序為基礎,對流程進行嚴密性操作,建設腐敗的機會。另外,在監督方面,有效發揮鄉鎮基層紀委的作用,同時,強化職能部門的領導主體責任。立足農村腐敗問題,需要重視兩個方面,首先,要促使日常財務工作的公開性增強。針對集體財產的處理,需要增強信息公開化,同時,要留有痕跡。其次,嚴厲查處腐敗案件,鼓勵舉報,提供線索,提升懲治效率。
3.2 監督執紀問責
對于監督工作而言,需要下大力度進行強化,這也是對待腐敗現象的重要問題。要發揮縣鎮監督主體性,重視群眾監督舉報作用,同時,要對集體項目進行公示,尤其是資金處理之前,可以采取保證人制度,目的是強化監督。對于集體項目而言,驗收工作體現的是事后監督,需要強化隨機性,對核查結果進行公示,實現多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將腐敗扼殺在萌芽。執行紀律十分重要,是針對扶貧領域腐敗現象的打擊方式。尤其是出于基層的人員,面對的環境更加復雜,因此,要強化基層黨組織自覺性,這在整個基層反腐工作中不容忽視。
3.3 加強宣傳教育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選舉法》在農村地區宣傳貫徹不落實,相當一部分村民民主自治的法律意識淡薄,使村官選舉過程中出現違法違紀行為有滋生的條件和土壤。因此,防止和治理村官換屆選舉及人大代表民主選舉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要認真抓緊、抓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選舉法》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執行,要充分運用各種會議、廣播、電視、網絡、報刊、墻報、標語等形式進行宣傳,還要對鄉鎮干部和村民組長、村民代表采取層層舉辦學習培訓班的學習和培訓。加深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村基層干部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選舉法》這兩部法律的理解。增強大家的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積極依法和維護民主選舉,以推動農村村級組織民主自治的進程。
村官是黨和國家與百姓的直接溝通者,承擔著上情下達的責任與使命,群眾身邊的腐敗與群眾利益相關,直接損害了整個社會的反腐決心。因此,針對村官進行的反腐行為,全面考驗了反腐的執行,與村民自治關系密切,是對基層政治氣氛的凈化。對村官腐敗的治理會推動惠民政策的進行,加快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石艷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反腐敗斗爭的重要論述[J].中國紀檢監察,2015-02-11.
[2] 周慶智.論中國基層政府治理現代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3] 陸益龍.后鄉土中國的基本問題及其出路[J].社會科學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