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沁
摘 要 本文使用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對浙江大學2016年入學外國留學新生進行測評,從性別、年齡、國籍、是否參加過跨文化培訓、來華時間、漢語學習時間六個方面對不同身份類別留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從輔導員視角提出對重點學生開展走訪寢室談心談話,開設跨文化適應講座、漢語角,建立新生之友、心理幫扶機制等對策幫助留學生提升跨文化敏感度,適應在華留學生活。
關鍵詞 來華留學生 跨文化敏感度 留學生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90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Counselors
TANG Qi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is used to tes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on 2016,compar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y sex, age, 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 training,etc. By the result of ISS, student counselor can establish mechanism and built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to help students increas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lete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Keywords: foreign graduate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tudent counselor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國際間學生流動非常頻繁,留學生數量和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2015年全國有近40萬來華留學生,僅浙江大學就有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0名留學生。與此同時,留學生自身對留學所在國文化的接受與適應性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因跨文化適應不良帶來的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不斷出現,已經成為在教育管理第一線的輔導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跨文化適應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行為和認知方面。國外學者Mendenhall和Oddou認為文化適應也表現在情感層面。1996年Chen和Starosta將情感層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跨文化敏感度,指人激發自身理解、欣賞并且接受文化差異的主觀意愿,并開發了跨文化敏感度測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2000年該量表改進后,將跨文化敏感度分成互動投入、尊重文化差異、互動享受、互動信心和互動專注五個維度。
本研究通過測評2016年入學留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基于輔導員視角,建立合理的制度、提供合適的平臺,對不同背景留學生科學地開展針對性工作,幫助留學生克服跨文化適應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適應留學生活,這些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還具有國家戰略意義。
1 概述
國內有輔導員提出跨文化適應障礙產生的原因來源于外部社會支持的缺乏、文化差距過大,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個人中心”、跨文化體驗缺失等,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不過,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認知和行為層面,忽視了情感的重要作用;且分析主要基于輔導員的個人經驗,缺乏數據支撐。國內也有學者曾利用ISS量表對留學生跨文化敏感度進行過相關研究,然而,局限于留學生規模等原因,現有的研究只對某個區域或特定國家少數來華留學生進行了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測量,且均未提出提升對策。
2 研究方法與結果
本研究以浙江大學2016年9月入學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Chen和Starosta2000年開發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第二部分采集個人信息。2016年10月共發放調查問卷205份,回收問卷87份,無效問卷3份,有效回收率為41.0%。問卷回收后,將問卷中的9個反向題的計分進行數據轉換,使用SPSS 20.0進行測算。
2.1 效度分析與信度檢驗
調查問卷的KMO參數為0.721,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691.453,P值為0.000,達到顯著水平,Cronbach's 的檢驗值為0.808。說明該調查問卷設計的研究問題有效,且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
2.2 總體水平分析
Chen和Starosta設計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共24項,滿分為12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其跨文化的敏感程度越高,從情感層面更積極地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異。經檢測,84名學生的平均分為95.37,按照周杏英提出的評定標準,此分數屬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33.3%的學生屬于優良水平,77.4%學生處于中等以上。
2.3 五維度分析
留學生總體跨文化敏感度的得分均值為3.973,其中尊重文化差異和互動享受得分最高,分別為4.238和4.230,其他三個維度均值在4分以下,得分最低為互動專注。
2.4 影響因素分析
(1)性別。男性被試59人,占70.2%,跨文化敏感度均值3.950;女性被試25人,占29.8%,均值3.987。女性在尊重文化差異、互動信心、互動享受上比男性得分稍高,但不存在顯著差異。
(2)年齡。將被試按年齡大小分成4組,20-25歲年齡段26人,26-30歲年齡段27人,31~35歲年齡段27人,35歲以上4人。結果顯示,20~25歲年齡段學生在互動專注度上顯著低于其他年齡段(P<0.05),26~30歲學生各個維度表現平平,31~35歲年齡段學生在互動投入和互動信心上顯著低于25歲以下和35歲以上學生,而35歲以上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最高,除了互動專注與其他年齡段沒有較大差異外,其他四個維度呈現最高值。
(3)國籍。84名被試來自30個國家,按洲別來分,亞洲58人,非洲17人,歐洲7人,美洲2人。因來自美洲的樣本量過小,所以主要分析了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學生。從結果來看,來自非洲的17位同學除了尊重文化差異略低于歐洲同學外,其他四個維度均最高。在互動投入和互動享受上,非洲學生比亞洲學生更享受并積極適應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同(P<0.05)。在東亞范圍內,韓國學生表現突出,互動投入、尊重文化差異和互動信心三個維度得分高于均值。
(4)跨文化培訓。通過調查,84人中僅有10人接受過跨文化相關培訓。接受培訓后除了互動享受略低于未接受培訓者,其余四個維度均有所提高。說明跨文化培訓有利于提升跨文化敏感度。
(5)來華時間。從時間分布來看,61.9%的被試初次來華。隨著來華時間的增長,五個維度呈現倒U型曲線。來華3-4年跨文化敏感度最高,來華5年以上降至最低值,且在互動信心、互動投入這兩個維度顯著降低。
(6)漢語學習時間。據統計,56%的學生學習漢語時間小于1年,即來華之前從未學習過漢語。除了互動投入呈現倒U型曲線外,其他四個維度變化類似正弦曲線,學習漢語1年以下的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學習漢語1-2年和5年以上的優于學習漢語3-4年的學生。
3 討論與分析
相比葉敏對短期來華留學生的測評,我校16級留學新生跨文化敏感程度較高。以下是對影響跨文化敏感度的六個因素的簡要分析。
(1)前期研究顯示,男性在跨文化適應上優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擁有更高的互動信心。然而對2016年新入學的這84名學生來說,性別在跨文化敏感度上并沒有顯著差異。(2)被試年齡分布均勻,31-35歲年齡段跨文化敏感度最低,應列為重點關注對象。(3)在洲別上,亞洲學生并沒有顯著優勢,韓國學生因文化差異小,敏感度較高;非洲學生表現最為出色,在舉辦的跨文化心理講座上,非洲同學表現積極。(4)參加過培訓后主觀上參與跨文化交際的意愿提高,學生們普遍提出對文化差異、思想交流、價值觀、文化禁忌了解的需求。(5)通過對來華時間和漢語學習時間兩項變量的分析,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初次來華并學習漢語,跨文化敏感度低,視為重點輔導對象。2~3年跨文化敏感度較高,表現在碩士學習2~3年畢業后,許多學生愿意繼續在華學習深造。而在華5年以上的學生基本已經融入我國社會,屬于“文化同化”,因此敏感度反而降低。
4 總結
筆者前期對我校各年級留學生做過一次跨文化敏感度評估,對我校留學生跨文化敏感度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本次問卷的調查結果與前期研究結果較為符合。但是本次調查在16級新生入學一個月后進行施測,更具有針對性,根據跨文化敏感度測評結果,作為一名輔導員提出以下建議,希望提升留學新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幫助其更好地適應在華學習生活。
(1)開設新生入學跨文化系列講座。本研究顯示50%以上留學生是初次來華,跨文化敏感度較低,因此輔導員應主動出擊,通過開設有關跨文化適應講座,幫助學生了解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休克等現象,讓學生在心理上學會放松,緩解緊張情緒。
(2)深入學生日常。通過走訪寢室開展談心談話,關心跨文化敏感度較低的留學生;加強與導師的溝通聯系;嘗試設立新生之友,通過結對子讓留學生在入學初就有除了輔導員之外,可以尋求幫助、情感傾訴的對象。
(3)構建學生交流平臺。輔導員可以借助學生會的力量,讓新生得到本國同胞的關心和幫助,但輔導員要參與學生會的管理運行,避免形成文化小團體,而與我國文化分離,這將無助于新生對我國文化的了解。
學習本地語言有助于在當地生活,有利于和中國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所以漢語課程是來華留學生的必修課。但許多同學反映一學年的課堂學習并不能滿足強烈的漢語交流需求,特別是來華前從未學習過漢語的學生。所以輔導員可以通過組織開設漢語角,給留學生提供實際操練、提高漢語水平的平臺。
輔導員可以組織開展讓留學生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活動,帶學生走出校園,親近社會,在活動中比較文化風俗的差異,提高文化包容度,讓學生知華、友華,從而在情感上親近我國。
(4)建立心理幫扶機制。我校留學生輔導員均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質。在日常工作中,重點關注跨文化敏感度較低學生群體,建立心理危機預案機制,聯動學校心理中心及專科醫院,疏導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心理問題。
基金項目:2016年浙江省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發布.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
[2] Chen G M.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7.
[3] Chen G M,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0(3).
[4] 喻征,劉天嬌.輔導員解決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的對策[J].高校輔導員,2015(4).
[5] 江欽徐.輔導員如何幫助留學生度過跨文化心理適應的“危機階段”[J].考試周刊,2012(53).
[6] 彭世勇.國籍與職業對跨文化敏感度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2006(36).
[7] 劉翌欣,竇琴.關于跨文化敏感度的調查研究[J].人民論壇,2012(29).
[8] 魯修紅,李欣.國內外中國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比較研究[J].學術探索,2012(9).
[9] 王毅鳳,農梅東.東南亞留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調查——以廣西高校為例[J].科教導刊,2015(13).
[10] 葉僑艷.在華馬來西亞華裔留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D].浙江大學,2014.
[11] 周杏英.大學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測評[J].山東外語教學,2007(5).
[12] 葉敏,安然.短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敏感與效力分析研究[J].高教探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