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璐
摘 要 彷徨、焦慮、漠然……是高校“待業族”們的常見微表情,而“三文魚”們則每天拼搏在盡管激烈卻終能尋得一席之地的蕓蕓職場。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兩種剛好相反的求職行動,決定了兩類大學生畢業后不同的“人生重啟模式”。關注這兩類特殊群體學生,是做好高校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本文就兩類重點關注畢業生的特征和求職表現進行跟蹤,進一步探索幫扶措施,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重點關注群體 就業困難 就業幫扶
黨的十六大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確立了就業優先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解決好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是保持我國就業局勢穩定的重要任務。從新時期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新特征和新挑戰出發,不斷實踐,從典型案例中探索面向需求、適應發展的工作新思路,是做好以特殊類型畢業生為主體的就業指導和幫扶工作的重要途徑。
1 經典案例
夏某,信息學科某專業畢業生,初入大四因過重的就業壓力導致中度抑郁,典型表現為只要看到招聘信息就莫名恐慌、徹夜難眠。住院治療兩個月后情況有所好轉,出院后積極調整心態,集中精力補修未及格課程,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憑借自己的英語特長反復嘗試,碰壁后及時總結原因并改善自身,屢敗屢戰,最終不斷收獲職場“橄欖枝”,是值得學習的職場“三文魚”。
陳某,夏某的同班同學,專業基礎好,大學期間有創新實踐經歷,傳說中的“編程達人”,老師眼里的能力典型。進入就業季后該生懷著過高的期望開始求職,但屢因薪資不理想果斷拒絕。在后來的機會中連受“打擊”,于是寄望于來年春招,但直到離校在即,該生仍未能求得“理想”職位,是高校“待業族”的典型代表。
2 就業場典型代表:“待業族”和“三文魚”
2.1 兩種基本定義
校園從來不寂寞,無關形勢大好或就業慘淡,“待業族”和“三文魚”都以一種不小的比例作為重點指導和服務對象被密切關注。
校園“待業族”這一話題并不新鮮,指的是因某種原因導致就業困難或主動選擇不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新時期背景下這類人也衍生著新的特征,多樣化的就業困難因素導致這類人的數目呈增長趨勢,解決這類人的就業問題也涌現出新的挑戰。
職場“三文魚”則用來描述在求職過程中能堅持不懈、迎難而上,主動修繕自身,以積極的求職心態、向上的能動行為去解決就業難題的一類學生。這類學生不一定天賦異稟,成績優異,他們最明顯的特征是不逃避、不放棄,肯吃苦、能適應。
2.2 兩類特征對比
從案例中兩名學生的典型表現來看,高校“待業者”和職場“三文魚”在心理反應、個性特征、能力表現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對比:
(1)高期望和能適應。相比于“三文魚” 們對職業和求職環境較強的適應能力,“待業族”們則表現出固執的高期望。“高”,主要體現在這一類學生對求職崗位的片面認識、對個人能力的過高評價、求職業待遇的過高期許,加上90后學生自主性強、對環境的主動適應性不夠等特征,讓他們長時間“待業”,并伴隨心理問題的產生。
(2)一味逃避和敢于正視。 “三文魚”們大多奮發向上、求勝爭先,但在經歷被選擇、淘汰、挫敗、失望等一系列情緒,尤其是感受到激勵競爭帶來的心理沖擊之后,他們對個人和職業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樂于采取積極態度和行為對自身缺點加以正視,主動調整和改善,是積極心態的有力體現。而“待業族”們則恰好相反,不敢正視和被動接受后大多呈現一味逃避的現象,也往往導致其他方面,如學業、人際交往、個人情緒等方面的低迷。
(3)一擊即碎和屢敗屢戰。因求職受挫和由此產生的其他負面影響逐漸導致了“待業者”在諸多方面的下滑,突出表現為心理脆弱,神經衰弱、抑郁癥等其它心理疾病,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障礙,是開展好就業工作的直接難題。我們要重點培養具有較強抗壓力、適應能力,屢敗屢戰的職場“三文魚”,他們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規避心理“高危區”,暢通就業幫扶通道。
對比發現:積極一詞是構建幫扶和改善措施的中心思想。積極的思想認識、積極的觀念轉變和積極的能力提升是制約青年學生順利就業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決就業困難問題、幫扶就業困難學生、提升整體就業實力的關鍵。
3 積極心理學之于高校畢業生的基本內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由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正式提出,重點描述人的發展潛力和積極品質,強調人在事物面前采取積極進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爭取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幸福感的最大化,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泰·本(Tal Ben-Shahar )博士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推動者,他曾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課程”上提到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幾個主要觀點,認為積極的思想認識和行為驅動對促進個體發展有顯著作用:
(1)提倡思想認識的積極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之一,主張人對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懷有積極的心態,形成積極的人生體驗。泰·本教授也提出“問題(角度)創造現實,關注點決定結果”,即一樣的事實,樂觀的詮釋會帶來好結果。如案例中夏同學積極尋求心理治療,遭遇失敗能保持平常心態,積極嘗試就是有力體現。
(2)提倡個人能力的積極追求。泰·本教授在公開課上提到要專注于個人優勢、關注優勢、激發潛力;同時還提出要無條件接受自己,敢于對抗負面影響,通過積極力量的挖掘與培養來發展個體的積極品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案例中夏同學正視自己的精神疾病,通過挖掘自身優勢努力求職。反之,陳同學對自身和環境都沒有積極的認識和追求,從而導致就業困難。
(3)提倡群體環境的積極構建。積極心理學從集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提出通過積極環境來激發積極動機、營造積極體驗,建立有利于培育和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案例中陳某期望難以調整、行為不夠主動、思想消極發展,環境成為導致內因的不良外因。
4 積極心理學對兩類特殊學生群體就業幫扶體系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PMA黃金定律(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即“積極心態”),用該定律支配自己人生的人始終用積極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和正面的經驗支配自己,最終將獲得成功。從兩類特殊學生群體的成長經歷來看,積極的心理學態度對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1)構建積極健康的心理援助體系,促進形成積極的思想體驗。就業心理障礙是畢業生就業的絆腳石,自卑、焦慮、選擇困惑、壓力恐懼等都是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心理問題,盲從、逃避、觀念固化、行事偏激是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以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積極思想體驗為導向,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層面構建援助體系,通過心理普查、健康沙龍、個性咨詢、工作坊等方式一方面加強指導,另一方面在發現問題后及時治療,有助于形成重要的基礎保障。
(2)堅持積極卓越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形成積極的能力追求。總的來說,就業過程對畢業生的考核可以歸納為思想和能力兩個方面。實施卓越教育,培養兼具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積極人才正是從這兩個方面出發,符合職場需求和社會發展方向。系統化、全程化地培養卓越人才,養成積極思想,強化積極能力,是提高畢業生就業實力的最有效方式。
(3)營造積極進取的就業引導環境,促進形成積極的集體陣地。環境是影響人和造就人的主陣地,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是培養積極人才的必要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進一步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報告一方面指出要從就業服務、技能提升、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創建積極環境,另一方面,強調要廣泛推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職業觀念引導,努力形成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思想引導渠道,構筑積極就業的精神高地。
(4)完善積極健全的就業推動功能,促進形成積極的就業質量。就業指導是一項包含啟蒙、培養、發展、實踐的全程化教育工程,包含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階段。從生涯規劃的觀點來看,要努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意識,增強專業興趣;要樹立面向社會、面向需求的人才培養觀念;要注重創新、注重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生在畢業季往往因心態、能力、環境等原因難就業,甚至不就業,完善就業推動功能,從服務、指導、資助、跟蹤等多個方面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就業能力和就業后勁,整體促進形成積極的就業質量。
最好的學生成就最好的大學。學生是一個相互影響、彼此推動的集體,謀劃集體的共同發展依賴優秀學生的突破力和示范作用,同樣,關注特殊群體也十分重要。用心理學理論展開個性指導,用職業生涯規劃觀念促進轉化是工作重點,也是工作必須。對比高校“待業族”和職場“三文魚”,關注“積極”思想的形成、探索積極能力的培養、謀劃積極陣地的構建能起到關鍵作用,也是維護校園和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27.
[3] 譚勇.新形勢下我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探索[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5(2).
[4] 魏然.以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導高校就業教育發展[J].社會心理科學,2011(4).
[5] 張燕,王友文.論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業民生方略的績點思考[EB/OL].http://www.doc88.com/p-7085489968376.html.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