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宇
摘要:仿寫,續寫,改編,讀后感,這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效結合常用的幾種練筆方法。它既有利于深入解讀文本內涵,促進對課文的理解與消化,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仿寫;續寫;改編;讀后感;讀寫結合
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然而,不少語文教師把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割裂開來。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兩部分,沒有足夠的閱讀儲備,無法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而單純為應付作文考試而編制的教學套路,也使寫作教學陷入了困境。其實我們手中的語文教材,入選篇目大多屬經典之作,無論是在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還是在遣詞造句、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對學生的習作起著示范作用,完全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優秀范文。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把讀寫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以讀導寫,就會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
那么,怎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有效結合呢?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操作性較強的寫作形式:
一、仿寫
仿寫,是讀寫結合的最基礎、最實用的形式,是初學寫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
古往今來,許多高明的作家、大家,不少是在學習、模仿前人和名家文章的基礎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如:唐代詩人王勃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托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陸游的“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借鑒柳宗元的“若為化作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著名臺灣作家余光中的《鄉愁》,據他自己介紹是模仿了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后創作的。大家的作品尚且如此,初中生的作文更應從模仿開始。
仿寫一般采用這樣幾種形式:句式仿寫、片段仿寫、全文仿寫。
1.句式仿寫
句式仿寫是仿寫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我常采用以下兩種形式:
(1)嵌入式。把所寫的句子夾在材料中間,一般限定了表達的思維空間,不僅要考慮與上下文的銜接和照應,還要注意仿寫內容與語境的一致性,包括用語的特點,情感基調和文體風格等。
(2)續寫式。一般要求在句末寫一句話和整個語段風格要一致,如:修辭、表達方式,感情色彩等要求一致。
2.片段仿寫
片斷仿寫耗時短,可以當堂評改,靈活性大,方便易行。因此,這種訓練方法可經常進行。
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向我們描摹了父親過鐵道為兒買橘時的感人背影,可讓學生以爺爺的臉、母親的手、爸爸的腳等為描寫對象,創設情境,抓住特征,進行“特寫鏡頭”練習;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捕鳥”一段,作者運用“掃、露、支、撒、系、牽、拉、罩”等8個生動而傳神的動詞,就凸現了雪地捕鳥的無限趣味,亦可讓學生運用幾個連續性的動詞,寫自己喜愛的一項活動。文章因片斷而精彩,經過長期的片斷仿寫,學生定會寫出精彩的篇章。
3.全文仿寫
教材中所選文章大多是名家精品,其思想立意、結構、語言、表現手法上都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嘗試仿寫練習。如《羚羊木雕》、《我的老師》、《第一次真好》等,這類文章學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可以指導學生借鑒課文的選材立意之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淀,以“成長”為話題寫作文;有的課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背影》、《散步》、《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情感類的散文小說,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并找到自己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作文;有的文章語言優美,結構精致,如《秋魂》、《春》、《濟南的冬天》《夏天也是好天氣》、《安塞腰鼓》等,可以把鑒賞文章的語言美作為突破口,借鑒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藝術手法,進行仿寫練筆;有的詩歌精致雋永,清新明快,如何其芳的《秋天》、冰心的《紙船》等,可以在鑒賞詩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捕捉生活的“視點”,嘗試短詩寫作……
當然,仿寫不是抄襲套用,精髓是構思立意上的學習,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鑒,它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學創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寫作的經驗豐富了,就能慢慢地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模仿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不斷積累、反思和總結,讓學生創造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二、續寫
續寫也是加強寫作教學的有效形式,這主要適用于故事性較強的文章。續寫是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造,在教學過程中可抓住文本多方面、多層次的合理想象,寫出新的結局或新一輪的高潮。這樣的作文練習,既可以發展同學們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續寫文章,要注意下面幾點:
(1)人物性格的發展要忠于原文。
(2)續寫的語言要盡可能與原文一致。
(3)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聯想力,故事情節的向后延續發展要合乎情理。
2.續寫的方法和步驟
(1)認真把原文讀懂讀透。
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本來意圖,是續寫極關鍵的一環,只有這樣,續寫出的文章才能與原文一脈相通,融成一體。續寫主要是靠自己的想象寫成的,但是我們的想象必須在原情節的基礎上想象,要順著原作的思路想下去。如果走馬觀花、淺嘗輒止,不做認真的分析,就提筆續寫。其結果可能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2)要確定好文章的中心。
續寫、續編的故事,必須有個明確的中心。如續編《窮人》一課,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孤兒后,生活會更艱難! 她們夫婦兩個人怎么來養育這么多的孩子呢;今后的事情會發生多種多樣的變化,會有多種多樣的結局。這要先確定一個觀點,選擇一種結局。而且我們選擇的結局必須和原作者的觀點一致,要忠實于原作品。
(3)要抓住要點,考慮周到。
續寫作文不僅要想象事情發展的主要過程,而且要想象具體、周到,符合情理,沒有漏洞。這就要我們先想象幾個要點列好提綱,然后再細細思考。
(4)要反復推敲修改。
續寫作文與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不一樣,寫作時不容易進入情境,因此寫好之后一定要反復推敲,仔細修改,不僅要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首尾一致,還要注意段落之間的過渡,句子間的銜接,還要注意文章的感情。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之死”,孔乙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死法,但都應合情合理,合乎他性格的發展,如果他的死能更增添小說的悲劇意義,那么在作文的境界上將高一個檔次。《皇帝的新裝》“游行”大典的情節之后的續寫,更是絕大多數教師必做的寫作練習,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想象,結合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續寫;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引導學生續寫菲利普一家旅行歸來再遇于勒的情景,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學習吳敬梓《范進中舉》之后,鼓勵學生打破時空界限,虛構“孔乙己巧遇范進”的戲劇般的情景,引導學生展開對中國封建教育的深層次探討;《最后一片葉子》省略了老畫家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爬上梯子在高墻上作畫的感人鏡頭,為了讓學生深刻地領悟貝爾曼敢于自我犧牲的精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風雨之夜作畫”這一情節……
三、改編
改編是根據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變換寫作角度,如將文章改成另一種體裁或樣式。改寫的過程是一個新的構思過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過程,是較有難度的寫作訓練。
教材中還有大量的古詩文,這些古詩文語言簡練,蘊含豐富,但給我們的理解帶來了一些困難,如我們將這些古詩文改變表現形式,就易于掌握和理解了。再說文學樣式的轉換,本來就是一種再創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改編也可以多角度、多層次的,可以改變題目,改變敘事人稱,也可以改變體裁,改變文章順序等。這種“新瓶裝老酒”的寫作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想象的空間,馳騁思維的野馬,不失為訓練寫作思維的一種好形式。如《木蘭詩》這首膾炙人口的樂府民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較強的故事性和傳奇性色彩。在學習課文時,可以補充介紹相關的史料,講解小說寫作的技法,然后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將木蘭從軍的故事改寫成一篇歷史小說。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把把《天凈沙·秋思》、《楓橋夜泊》、《白雪歌送武斷官歸京》等古詩改寫成優美的散文,再現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歷史;或將《最后一課》改換敘述人稱,冷靜再現普法戰爭的歷史片段,或將《皇帝的新裝》改寫為課本劇,集中刻畫統治階層與社會大眾的丑陋嘴臉……
文章改編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達到了練筆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但要提醒學生改編課文不能隨意扭曲人物的本質特點,也不能漫無目的有悖生活規律。
四、寫讀后感
有許多課文讀完后,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未完的感覺,讓人思索和回味。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大膽發表個人看法,深入剖析其思想內涵。
《斑羚飛渡》一文中斑羚們在生死關頭的偉大抉擇和從容面對死亡的悲壯,強烈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很多學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寫下了關于“生存”、“生命”、“愛”、“環保”等方面的隨感,還有學生寫了《給狩獵隊的一封信》,闡發了“善待生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以深沉冷靜的筆調續寫了英子的成長故事,帶著淡淡憂郁的氛圍透露出主人公對未來的憧憬,學生從文中讀出了深沉的父愛,讀出了一份堅毅和責任,更悟出了人生需要歷練的道理,這樣深層次的情感體驗觸動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于是一行行飽含情思的文字從學生的筆尖流瀉出來。
讀后感的寫作要以原作為基礎,把重點放在“感”上。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實現“讀”與“感”的有機結合。
仿寫,續寫,改編,讀后感,這幾種常見的練筆方法,既有利于深入解讀文本內涵,促進對課文的理解與消化,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寫作興趣。借助課本的范文作用,把閱讀教學和寫作訓練有機聯系起來,以讀帶寫,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條快捷通道。如果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孤立開來,學生就會眼高手低,不能學以致用,寫作能力就難以提高;同樣,寫作指導如果脫離了閱讀教學,單獨地去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至于選用哪種練筆形式,這需要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充分發揮教材文本的“導讀”“導練”作用,因地制宜地開展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趙望春《例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
[3]郭思愛《閱讀教學之筆者見》
[4]路玉華《閱讀教學對寫作教學的指導初探》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訓練一體化的教學研究》(JCJYC1601137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