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為了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確保國家和人民財產安全。本文主要對如何完善氣象探測環境立法、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部門間溝通協作機制、提升執法力度和執法水平、完善監督檢查機制等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環境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立法、執法監督
氣象探測環境是指為避開各種干擾,保證氣象探測設施準確獲得氣象探測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離構成的環境空間。對天氣的晴陰雨雪風向風速溫度濕度等需要利用氣象探測數據進行準確判斷,如果氣象探測環境受干擾,探測數據即會出現偏差,影響氣象部門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目前,氣象臺站探測環境受到影響和破壞,是全國普遍現象。
一、目前氣象探測環境的現狀
1.氣象探測環境遭到破壞且保護工作相對被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項目不斷增加,城市規劃逐漸向郊區擴散,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導致觀測站周圍建筑項目數量日益增加,有些建筑物非常高大,這些建筑物已嚴重影響探測器對氣象要素的探測,比如:風向風速、日照等,并對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構成威脅。氣象探測與本地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產生了沖突,從而使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處于被動地位。
2.社會公眾對于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在日常生活中,社會公眾雖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熟知,但是對氣象探測保護工作的內容和流程了解甚少,比如鄭州有多少個氣象站,每個氣象站的保護范圍和要求是否一樣,社會公眾應如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等諸多問題,缺乏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意識。
3.氣象部門執法能力有待提高。氣象部門屬于基礎性公益服務部門,以公益性氣象服務為首位。氣象行政執法工作起步較晚,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和執法水平有限,加之對有關法律法規理解不透徹,比如對于鄭州國家基本站而言,保護范圍是半徑1km,1km是指建筑物的最近點到觀測場圍欄的距離而不是到觀測場中心的距離,而距高比是指距離和高度的比值,距離越遠,建筑物可建高度越高,在對探測環境破壞者實施監管時,不能取得很好的執法效果和法律效果,給氣象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對策
1.完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以下稱《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明確規定了氣象探測環境的執法范圍,以及建設項目應當取得氣象部門的相關審批。但由于《氣象法》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社會形勢發展的要求,同時在《中國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等國家相關法律和《氣象法》中規定的內容沒有形成相對應的可操作的內容,以及缺乏形成一個完整的集合與具體的法律法規來進行約束,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在立法層面上亟需進一步完善。
2.加大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法治宣傳力度。由于氣象探測環境法律法規專業性較強,加之宣傳力度不夠,公眾還沒有認識不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氣象部門應做好宣傳工作,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來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及破壞氣象探測環境的典型案件。
3.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作機制。氣象部門應當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作,及時了解并掌握當地城鎮建設規劃情況,以盡早發現預防干擾和破壞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同事還要主動及時將《氣象法》、《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指定的氣象探測環境執法范圍圖送有關部門備案,制定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機制,并將其納入地方城鎮建設規劃范圍,使得這些部門在做規劃時充分考慮氣象探測工作的需要,對城市建設布局進行合理規劃,確保城市建設不會對氣象探測造成不良影響。
4.提升氣象部門的執法力度和執法水平。氣象部門應提高執法力度,提升執法管理水平,組織相關執法人員進行學習和培訓,對工作態度不端正的執法工作人員應給予相應的處分,讓執法人員意識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保障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持續推廣。同時,應加大對破環氣象探測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嚴肅查處各種違法行為。
5.完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機制。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監督機制的完善,設立專門的監督檢查政策及違規處理原則,尤其是監督管理制度,能夠保證做到有章必循,提高工作人員的執法能動性,創建有責任心、有執法態度的工作環境,加強在規范制度下,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巡查和監督工作,促使政策的實際操作效率和真正落實,保證氣象探測保護工作的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羅杰.論氣象探測環境發展現狀及其保護措施低碳世界2015/35(172-173)
2.張計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及對策探討科技展望2016/13(171)
3.梅松峰黃均陳駿.氣象探測環境執法中的難點與對策研究農業與技術2014/03(154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