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 要:通過梳理分析2001—2016期間在中國知網發表的667篇文獻,發現國內時間管理傾向研究以相關性研究為主,內容主要涉及時間管理傾向與學業、身心健康、人格特征、拖延行為以及家庭生活等相關變量的關系。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研究樣本和方法單一,實證實驗性研究較少且模式僵化,量表開發滯后。未來應注意擴展研究群體的多樣性,開發不同群體的量表編制,綜合多學科視角,探討有效的個性化時間管理訓練方法,注重延續實驗干預后效果。
關鍵詞:時間管理傾向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實驗干預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c)-0189-03
1 研究概況
以CNKI中國知網數字圖書館為數據引源,檢索關鍵詞“時間管理傾向”并精確發表時間范圍為2001—2016年12月,共提取題目中包含“時間管理傾向”的期刊和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共計667篇,文獻數量的年份分布情況詳見表1。
從文獻數量分布的年份特征來看,國內時間管理傾向研究進程大體呈現出三個階段,為了凸顯階段特征,對每階段文獻在研究類型、研究內容以及研究對象的分類上作了進一步的梳理:2001—2005年為研究起步階段,研究對象以學生群體為主,主要探究了其時間管理傾向上的人格特征以及與學業、生活質量等相關變量的關系;此階段雖研究較少,但對后續研究具有相當的啟發性;2005—2010年為研究興起階段,基于前人在時間管理傾向領域的探索,研究者們擴大了研究對象的范圍,將研究視角轉移到了企業員工、企業管理者以及醫護工作者群體的身上,相關性研究方面從之前的單因素研究逐漸深入到對多因素交叉及遞進關系的探討,以團體心理輔導為主要干預手段的實驗研究開始出現,量表編制的對象群體也由青少年擴展到大學生;第三階段為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后國內該領域的文獻研究數量有了跳躍性的增長,研究者們在時間管理傾向研究領域上已經積累了數量可觀的文獻與經驗,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包括留守兒童及病人在內的邊緣群體,量表編制方面,構建了適用于企業中層管理者的時間管理傾向量表,實驗性研究的數量也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就總體情況而言,探討不同群體時間管理傾向與主客觀變量因素的交互及中介效應仍是當前研究的主流。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2.1 時間管理傾向的概念及理論模型
時間無處不在,它傾向于所有的人,給每個人以相同的機會。但人們對時間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是不同的。2001年黃希庭、張志杰[1]于國內首次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概念,其是指個體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是一種具有動力性的人格特征,并進一步提出了三維理論模型,該模型把時間管理傾向劃分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的三個維度。
2.2 時間管理傾向的測量
我國時間管理傾向相關研究者主要針對學生群體以及企業員工兩類人群開發了相應的測量量表和問卷,其中黃希庭、張志杰[2]編制的《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tion Scale,簡稱ATMD),是國內該領域研究運用率最高的量表,該量表共44個項目,并按維度分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三個分量表,按照李克特5點方式計分,得分越高則被試的時間管理傾向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為評鑒我國青少年掌握和支配時間的人格特征提供了有效的測量工具。而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后續也編制了適用于大學生以及企業員工的時間管理傾向量表和問卷。
2.3 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性研究
2.3.1 時間管理傾向與學業、工作
王昕[3]的研究結果表明,時間管理傾向的三維度因素對中學生的自尊和學業成績有顯著的影響和調節作用。周永康[4]的研究結果表明時間管理傾向與工作倦怠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主觀幸福感與工作倦怠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時間效能感對時間監控行為與主觀幸福感、工作倦怠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2.3.2 時間管理傾向與人格
范翠英等[5]人的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各因子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時間監控觀和時間效能感能夠有效正向預測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指數,時間效能感能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的積極情感和情感平衡,同時也能顯著地負向預測其消極情感。古玉,譚小宏[6]的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三維度均與學業自信顯著相關。堯國靖等[7]人的研究顯示高中生A型人格者在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和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分量表得分上高于B型人格者,其中高中生A型人格中的爭強好勝和敵意兩因子與時間管理傾向呈正相關。
2.3.3 時間管理傾向與身心健康
黃崗等[8]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壓力主要來自于個人煩擾、學習煩擾和消極生活事,大學生睡眠質量存在嚴重的問題。并推斷時間管理傾向可能是大學生壓力與睡眠質量間的調節變量。仇剛[9]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其對時間利用和控制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時間管理傾向三個維度與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之間達到顯著正相關,顯示其對體質健康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和解釋力。
2.3.4 時間管理傾向與拖延行為
韓會芳[10]等人研究了508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在自尊與拖延關系中的中介效應,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時間管理傾向這一中介變量在自尊對拖延的影響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完全中介的作用。除此之外,也有學者探討了邊緣群體的時間管理與拖延的關系,潘運[11]等人的研究表明農村留守中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在性別和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學習拖延和時間管理傾向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2.3.5 時間管理傾向與家庭生活
在探討了較多時間管理傾向與個體內在因素的關系后,家庭因素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也逐漸融入研究范圍,其中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多與學生關聯,王婷,袁婕[12]的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養方式的接受-參與性、嚴厲-監督性兩個維度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有積極的作用。秦啟文、張志杰[13]對不同職業者的調查結果表明時間管理傾向和生活質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
2.4 時間管理傾向的比較研究
鄧凌[14]比較了中學優生和后進生在時間管理傾向上的差異特征,結果顯示兩類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總分及各維度分項得分差異顯著。易利民[15]對聾人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聾人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之間的時間管理傾向存在差異,且兩類人群也存在差異性影響因素。
2.5 時間管理傾向的實驗干預性研究
國內關于時間管理傾向的實驗性研究起步較晚,且發展至今研究文獻數量依舊十分匱乏。丁紅燕[16]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中首次利用團體心理輔導形式對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進行干預,研究結果表明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和技巧,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指導模式。自此之后,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就被較多的應用到了更廣泛群體中,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嘗試了其他干預形式的時間管理傾向實驗研究,如張向花[17]就通過運動、心理相結合的手段對初中干預訓練而得到提高,動、心理干預和運動心理干預顯著地提高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存在性別差異。
3 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上述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研究至今,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時間管理傾向進行考察與研究,同時在研究的角度、方法以及研究內容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廣度和深度,并取得相應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3.1 研究對象、方法單一,缺乏實驗性研究
通過之前的文獻研究回顧,可以看出當前國內的研究對象集中在學生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當然相較于管理緊湊的中學生而言,脫離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大學生,擁有較多的自主支配時間,也更易出現時間管理上的問題,但其他類同樣面臨較大時間管理問題的群體如企業員工的研究則相對較少,而處在社會關注邊緣群體如留守兒童、中老年、退休人員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在理論探索方面,自時間管理傾向概念提出后,國內該領域的研究便一直處于“原始成長”模式,沒有人去挑戰或探索完善現有的理論結構,直至今日,研究仍是以基于時間管理傾向量表加以不同因素問卷的描述性研究為主,實驗干預性研究較少,研究視角單一、跨學科交叉研究幾乎沒有,缺乏質的研究,且當前眾多的橫斷性研究難以通過數據反映時間管理傾向對不同群體造成的心理影響、生活甚至生命發展等的長遠影響。
3.2 實驗性研究模式固化,缺乏個性化的時間管理技能訓練
當前團體心理輔導的干預形式被廣泛運用,但研究內容基本已固化,大多實驗性研究會在實驗后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進行追蹤回測,得到實驗效果弱化的結果比較普遍,很明顯實驗為參與對象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共同發展的場域,脫離了這個空間,團體共生的影響就會逐漸弱化,直至并不能再影響干預對象。另外團體心理輔導主要側重于解決共性問題,容易忽略個體差異,所以其是否存在長期效應需要未來的研究對此做出驗證。
3.3 量表編制滯后
自黃希庭和張志杰編制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以來,其就是該領域應用率最高的量表,雖然后期其也進行了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但總體而言,部分研究還是忽略了調查對象的使用效度,有較大比例的非青少年群體的研究完全使用ATMD量表作為其研究的測量工具,這種較不規范的量表測量取向造成的后果就是研究的信效度得不到保證,從而使研究成果不能被有效的認同及推廣。
4 展望
總的來說時間管理的研究致力于顯現人們的時間管理行為中所體現的人格特征,當然更重要的是為了對人們日常的時間管理提出建議,改善人們的生活,在應用研究方面,國外已有較多研究關注時間管理的有效訓練方法,但是在國內的研究卻較為欠缺,這就要求我們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礎上加大解釋性研究與探索性研究的力度。盡量避免單一性、片面性的研究,在做干預方案可以考慮將團體輔導和個體關注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時間管理的改善質量與效果。另外當前大部分的相關性研究都是依賴于向大學生做問卷調查,其實對于局限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調查從而直接得出結論的做法也要進行反思,一方面會限制研究的發展,另一方面因為問卷調查的特性,某些問題可能并不能反映調查者真實的想法而影響結論的科學性。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應更加注重將問卷調查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盡可能的完善研究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J].心理科學,2001,24(5):516-518.
[2] 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1(4):338-343.
[3] 王昕.中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自尊、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 周永康,姚景照,素啟文.時間管理傾向與主觀幸福感、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1):85-87.
[5] 范翠英,孫曉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主觀幸福感[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28(1):99-104.
[6] 古玉,譚小宏.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自信的相關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0(4):51-53.
[7] 堯國靖,黃希庭,羅春明,等.高中生A型人格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5):337.
[8] 黃崗,秦啟文,張永紅.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壓力和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1):170-172.
[9] 仇剛.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體質健康遞增效度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10] 韓會芳,李義安,韋嘉,等.大學生自尊與拖延:時間管理傾向的中介效應[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0):106-110.
[11] 潘運,蔡恒愛,常慧青,等.農村留守初中生學習拖延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11):58-62.
[12] 王婷,袁婕.197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6):429-432.
[13] 秦啟文,張志杰. 時間管理傾向與生活質量關系的調查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22(4):55-59.
[14] 鄧凌.中學優生與后進生時間管理傾向的比較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90-191.
[15] 易利民.河南省普通與聾人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比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
[16] 丁紅燕.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干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17] 張向花.時間管理傾向的運動與心理干預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