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武
摘要: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學生時,要以身作則,當學生的道德榜樣和行為導師。管理學生要寬嚴相濟,結合適當的獎懲方式。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和期望。
關鍵詞:以身作則;獎懲;寬容管理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承擔著班級日常管理和學生思想教育的重擔,班主任管理、教育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影響著班集體的健康發展。那么在小學階段,班主任怎樣做才能有效地開展班級的管理教育工作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先己后人,以身作則。
小學生思想還未成熟,行為方式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在學校里,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對學生的影響最大。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學生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以良好的形象成為每一個學生的楷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實施潛移默化的教育。首先班主任要用師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與同事和睦相處,以一絲不茍的精神來完成教學工作,這樣才能要求學生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與同學友好相處,作業認真完成。其次在集體活動中,班主任要起帶頭作用,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全班的積極性,比如在大掃除時,班主任不要單純在旁邊指手畫腳,要親自加入到勞動中去,帶領學生一起搞衛生。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現實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逐步提高,單一的說教和批評,已經不能解決當前學生的教育問題。因此班主任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身作則,以良好的行為風范去影響學生,當學生的道德榜樣和行為導師。
二、獎懲結合,弘揚正氣。
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班風去影響、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而良好班風的形成除了班規的約束,更重要的還是離不開獎勵與懲罰。
小學生都比較好強,無論是乖孩子還是問題比較多的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表揚和獎勵。特別是當他們做了一件好事,或取得了一點成績時,內心會非常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班主任應該及時地在全班進行公開褒獎,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該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繼續發揚他的優點;另一方面可以在班中弘揚正氣,因勢利導,為其他同學樹立好的榜樣。小學生比較容易哄,獎勵的方式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小獎品,比如印章蓋出來的圖案,或者一小張貼貼紙,積累到一定數量還可以換學習用品,這些獎品學生都很喜歡,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一份榮譽感。班主任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適當的獎勵,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不斷前進,以獲得更大的成功。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生違反了紀律,如果沒有得到制止,沒有受到懲戒,他就很可能會繼續錯下去,更嚴重的是還會給其他同學樹立反面榜樣,產生不良風氣。適當的懲罰讓學生受到一點挫折,能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懲罰教育其實是一種責任教育,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當前的多數學生從小都在長輩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嚴厲的批評學生不一定能接受;而且教師又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所以懲罰學生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明確懲罰是在關愛學生的前提下對兒童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的措施,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失望和不滿情緒宣泄到學生身上。教師需要采取談心、引導等方式,先羅列學生的不良行為表現,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師都看到眼里,然后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教師——指出其錯誤之處,并陳之以利害、曉之以利弊,希望學生明白自己的行為習慣對班級的風氣以及他自身的危害性。最后懲罰的方式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是寫一篇規定字數的檢討,還是做一件好事來將功補過。
對學生的獎懲應該堅持公平與公正的原則,不能因人而異,這樣老師在學生心中才會有威信。
三、寬嚴相濟,用愛感化。
小學生自制力不強,需要制訂切實可行、易于操作的班級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紀律約束。班規一旦公布,就必須嚴格執行,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班級。班規中的獎懲制度如果不嚴格執行,會讓學生認為老師是在兒戲,從而導致紀律的散漫。只有要求嚴格,才能有效地規范學生的行為,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嚴格要求不等于嚴厲批評。處理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班主任要認真了解事情的經過,采取寬容的態度,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在處理過程中善于從不良事件中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善于幫助學生分析病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就能使他們迷途知返,改正缺點。特別是一些“問題學生”,犯錯的次數多,班主任不能失去耐心,不要動不動就大聲呵斥,諷刺挖苦,這樣挫傷學生身心和人格,容易讓學生自暴自棄,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只要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期望、對他的關愛,再調皮的學生也會有所收斂。
小學生心智未成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犯錯。我們要用博大寬容的胸懷對待學生的行為,實現教育學生積極向上的目標。
四、輕“管”重“理”,理順關系。
班主任肩負著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要管好全班學生的紀律,但不等于班主任就要一本正經地端著老師的架子,時刻告誡學生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我們當老師的,其實也不喜歡整天被人管束,如果有人整天告誡我們應該這樣,不該那樣,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很苛刻、很刻薄。學生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學生喜歡有人“理”他,不喜歡有人“管”他。
班主任要如何“理”學生呢?班主任要先理解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和諧友好的關系。在班中要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聊天,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與學生聊天,看似不著調,實際上聊天會讓學生覺得受到老師的重視,會覺得老師是他的朋友。這樣老師就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不要大事小事一概管,而是要管班干部管不了的事。平時要注意班干部的培養,在教給他們工作方法的同時,大膽放手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鍛煉,提高其實際工作能力。注重培養班干部的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總之,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學生時,要以關愛學生、幫助學生為出發點,深入到學生之中,以身作則,做出表率,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的關愛和期望;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讓學生健康成長,帶動整個班級朝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