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雯雯 黃琪鳳 李佳吉
摘要: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當今社會,以高考為核心的應試教育體制,造成了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急劇下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培養中小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方法。
關鍵詞:中小學生;想象力;創造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當代人才最鮮明的標志是創造力,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本源之一。那么我國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究竟如何呢?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的調查顯示,在21個被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并且,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此外,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象力卻大大缺乏。
一、是什么抹殺了中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呢?
1、思維標準化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曾描述過一幅漫畫:“漫畫中畫了兩個壇子,壇子打破前,一個人蜷縮在壇子中;壇子打破后,那個人依然蜷縮 在壇子中,姿勢一點沒有改變。”。朱清時用這個漫畫來說明現行教育對一個人的塑造:盡管壇子已經打破,但人已經被定了型,沒有了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考試是基礎教育的指南針,考什么,學什么,怎么考,怎么學是當代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國自實施標準化考試以來,考試答案的唯一性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了求同不存異的死胡同。以語文考試為例,只有突出基礎知識,突出閱讀理解,突出表達和發散性思維才能引導同學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表達和創造能力。然而我國的考試使得學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背誦、抄寫、機械的訓練上,使他們沒有課余時間來閱讀、積累和思考。中國傳統式的“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充滿了學生所有的時間和空間,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埋沒了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
2、知識無活力化弱化了學生的激情
知識無活力主要指學生不能主動地、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學以致用的思想與實踐,都是語言上的巨人,但卻是行動上的矮子。許多老師和學生都認為,中小學乃至大學的學習都是基礎學習,學過的知識現在用不上,將來會用上,所以不必強調學用結合,這其實是我們最大的認識誤區!如果知識學習只是為了將來某一天能派上用場,那是否把學習太過功利化了?將所學到的知識主動地、自然地應用到生活中去,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發現學習,感悟學習的樂趣,那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多是灌輸式的學習、背誦式學習,它指望學生多年后才體會到自己的學習收獲,這其實是很可悲的。
3、優秀科普作品匱乏冥滅了學生的靈氣
閱讀是學生了解世界、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科普書籍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思維的渠道,提供想象的典范,促使兒童具有創新的意識。根據調查顯示,科學幻想類書籍是最受學生們喜愛的。但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除了《十萬個為什么》和《小靈通漫游未來》,我國幾乎沒有更受學生喜歡的科普作品了。優秀科普作品的缺乏也導致很難在中小學教材中找到科普作品的影子。反觀國外,《海底兩萬里》、《企鵝的腳為什么不怕凍》、《時間簡史》等等,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更是受到中外讀者的喜愛。據研究發現,科普作品是導致想象力差異的重要因素,美國人經常會給孩子讀一些科普書籍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中國卻寥寥無幾。想象力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而我國優秀科普作品的匱乏導致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后勁不足,冥滅了學生的靈氣。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呢?
首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避免“紙上談兵”。人們不僅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世界,更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都采取“在孩子們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理解科學”的教學模式,即鼓勵青少年參與課外的科學探究學習活動,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的內容,明白學習內容在職業中的應用,為他們未來從事創造性的活動作準備。
其次,提高多元思維與批判意識的培養,擺脫思維標準化的慣性。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習慣于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而忽略了讓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其實孩子并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作為個體他們擁有對事物獨特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給予他們引導式的提問,讓他們在思考問題時進行廣度和維度的延伸,拓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最后,加強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擺脫傳統的窠臼。數學大師希波爾特說過:“為什么在我們這一代惟有愛因斯坦說出了空間和時間的最有卓識、最深刻的東西?這是因為一切有關時間和空間的哲學和數學他都沒有學過。”可見,人們往往會被已知的東西所羈絆,限制了自己創造力的發揮,唯有跳出傳統形成的窠臼,才會不斷出現驚喜的新東西。學生亦是如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提出不同凡響的見解。學生在進行創造思維時,難免會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于犯錯,以“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造之花,促使學生繼續思維,啟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學生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不僅需要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促進青少年想象力培養的機制,為國家人才的培養添磚加瓦。
基金項目:江蘇大學15批大學生科研立項“中小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分析”,編號15C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