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紅
摘 要:隨著近兩年微信的興起和廣泛熱用,微信風格的語言也在悄然形成。跟以前的“瓊瑤體、淘寶體、甄嬛體”等等風格的語言形成過程類似,只不過它是在大眾微信交流(或更廣闊的網絡)這個平臺上,生成了大量新鮮語匯,表達形式上也有其自我特點,并逐漸進入約定俗成、自成風格的階段,所以筆者將其稱之為“微信體”。“微信體”語言體現了語言根據時代、根據交流需要常變常新的特點。這些詞句語匯有著鮮明的適應微信交流的特點。該文圍繞著“微信體”語言的生成方式做一個簡單的探索,以期發現人們對語言的需求方向,以期總結一下民眾創造語言的方式方法,以期發現新生語言是如何產生并且推進、充實中華民族漢語言寶庫的。
關鍵詞:微信體 語言 生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c)-0218-02
語言不是一潭死水,從漢語言逐漸形成到發展至今,在越來越寬容的語言環境中,它都是在不斷地演變、充實,然后用進廢退,最后余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人民大眾使之更加新鮮和具有生命力。那么,微信體語言究竟有哪些生成特點呢?本文將對此做一個粗淺的探索。
1 微信體語言突破或改變了傳統的詞語構成形式
微信體語言突破或改變了傳統的詞語構成形式,改造或創造出一些新詞,使之更能有親和力和可愛的特點,利于在微信特定情境下的交流。
如“洗白白”這個詞,意思就是“洗澡”。“洗澡”原為中性動詞,構成為同義連用的并列式詞語。微信配圖當中使用了“洗白白”這個詞,被廣泛使用。“洗白白”的詞語構成為“動詞+形容詞重疊”,結構為新型動補式(常規的構詞法是不可以動詞加形容詞疊詞做補語的),體現出洗的效果為白白的,干干凈凈的,這是“洗澡”一詞所不具有的表達效果;而疊詞形式又體現了口語交流的親近感、即視感、頑皮感,極其適合微信聊天的情境。“洗白白”一詞的口語化語體特點非常濃烈。同類性質的詞還有“秒殺”,名詞直接修飾動詞,這個新詞傳達出“瞬間擊敗對手”的意思。還有一些方言中的詞語在微信中被廣泛使用,突破傳統的語法功能,比如“分分鐘”,AAB式的名詞重疊可以直接修飾動詞了,這是普通名詞“分鐘”所不具有的功能,表現出所用的時間非常短暫,很有趣。
有時微信用語會使用一些奇特的搭配,例如,“刷屏、刷存在感”等詞匯短語。“刷屏”的意思是“在微信聊天窗口連續大量的發同樣的消息,將屏幕充滿,把屏幕上別人的話像刷子一樣都刷看不見了”。“刷”與“屏”搭配產生了新奇而形象的的效果。這里賦予了“刷”這個動詞“充滿”的新意義,意為“充滿屏幕”。簡單的表達避免了表述的啰嗦,也能很清楚生動地表義,被人們喜歡。所以現在“刷屏”已經成為很固定的詞,被廣泛的使用了。
“點贊”也是較新奇的搭配,它的出現完全是因為微信平臺的出現。微信的朋友圈中有互動的設計,即當你認為朋友的朋友圈內容好的時候,可以點擊其下面的豎大拇指的手圖標,表示贊美、贊揚、贊同等,后來就發展成“點贊”,就是“贊”是可以“點”的了。“點贊”這個詞既形象又簡練,現在已廣泛使用,甚至在新聞、媒體、報刊上都已得到廣泛認可和使用。
2 多量使用擬聲詞或者改變語音或者諧趣音譯
微信體語言多量使用擬聲詞或者改變語音或者諧趣音譯,使語言面貌更加可愛和俏皮,營造利于交流的氛圍。
如廣泛使用的“好滴”,把“的”字改變語音,發成“滴”的音,使其減少了嚴肅嚴正的語體色彩,增加了俏皮的成分,而且透露出回答的愉悅和主動,使整個交流對話氛圍十分和諧。再如“買糕的”是對英文句子“my God”的音譯,諧音趣譯,再配上一個捂眼皺眉的表情,那真是達到了表現既接受不了又懊惱又無奈的心情的極好效果,讓人忍俊不禁。
“藍瘦香菇”源自于微信流傳的南寧一小哥失戀后錄制的視頻。小哥因為和他女朋友分手了,很難受也很想哭:“難受,想哭(由于帶有濃厚的南寧口音,‘難受,想哭聽上去成了‘藍瘦,香菇)”。大家并未給他糾正為普通話發音,而是就方言流傳開來。這一諧音既有調侃味又有形象感,立馬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頻頻出現在微信、公眾號中。成為人們很喜歡使用的詞語。原因是它能諧趣地表達自嘲、無奈心情的新詞。現在一些大學的食堂,還跟風推出了“藍瘦香菇”炒菜(合炒西藍花、瘦肉、香菇)。隨后還有人搶注了藍瘦香菇實業有限公司。“藍瘦,香菇”的流行,迎合了年輕人在表達上的游戲化心理。
3 微信體語言出現了很多縮略用語
微信體語言出現了很多縮略用語,在表達上更加簡省但也不乏明確,成為大家約定俗成的表述方式。
比如“發朋友圈”或者“發一個朋友圈”這個短語,實際上是“往朋友圈里發某些內容”的簡省,如果完整表述很是繁瑣,慢慢就公認表述為“發朋友圈”,“發”的賓語被省去了,“向朋友圈”這個狀語直接做了“發”的賓語,至于語法是否正確就被忽略了,簡省以后就特別適合微信輕松快捷的節奏了。
“秒贊”是“一秒之內就點贊”的簡省,實際上這樣的簡省也是在使名詞“秒”活用,使之臨時增加了修飾動詞的功用,然后構成了這樣一個被大家廣泛使用的詞語,生動的表現出朋友圈的內容被快速點贊的那種情景。
4 改變詞語的內涵重新使用
比如“套路”這個詞現在微信和日常交流范圍內廣泛使用。漢語中本有“套路”一詞,指編制成套的武術動作,如少林拳套路;也指成系統的技術、方式、方法等,如改革新套路。2016年網絡流行語中的“套路”舊瓶裝新酒,其“套”不是“成套、成系統”的意思,而是指“圈套、老套”。“套路”泛指經過精心編制的、用來迷惑人的說法或做法,甚至詭計、陷阱等,如“騙子行騙的套路就是恐嚇,讓人心生恐懼,從而聽其擺布”。
綜上所述,微信體語言是基于這個特殊的交流平臺的特殊情境的需要而生成的,便捷、高效、輕松的交流是其首要。微信表達需要字少信息量大,需要在簡省的字面里更多蘊含發信息人的情緒情感,需要能與微信這個新時代產物匹配的新鮮醒目的大量詞匯語句。所以在新事物產生過程中和人們不斷的交流過程中,大量的詞匯被創造出來。有的是不囿于傳統造詞法而出現的,有的是改頭換面之后出現的,有的是來自于方言土語然后因為某種原因被廣泛熟知而推廣使用的。總而言之,語言因表達交流的需要,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在產生新詞新句,這本身就說明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語言也會快速更新,這是必然的,也是人所共知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真理。如果一種語言真的陳腐了,勢必也會消亡。我們也應持寬容的態度,來對待語言的自新過程。
在詞語庫中,人們現在更喜歡看到和使用新鮮的詞匯,并且越來越寬容新生事物。基于微信平臺的大量的新鮮的語匯的出現也是這種特殊交流環境的需要。至于產生的詞語的生命力有多久,就要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結果了。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多創造正能量的蘊含積極意義的詞匯,使我們的語言環境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 于寶娟,張嘉玉.修辭新編[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
[2]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商務印書館,2011.
[3] 現代漢語詞典[M].6版.商務出版社,2102.
[4]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