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李博
摘 要:貧困問題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短板”,脫貧攻堅形勢復雜嚴峻。救濟式扶貧甚至粗放式資源開發模式均難以為繼;文章主要以開發式扶貧為例,在人力資本視閾下分析了開發式扶貧的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消解策略。
關鍵詞:農村貧困;開發式扶貧;困境;消解策略
消除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導致貧困的因素復雜繁多,就我國農村地區來說,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自我發展能力不夠是根本原因。因此,在人力資本視閾下對農村開發式扶貧的困境及其消解策略進行分析和思考,對解決我國農村貧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力資本概述
人力資本的界定暫無統一定論,但綜合來說,它是一種價值形態,是內存于勞動者且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體質等質量因素總和,可稱之為“活資本”。它具有增值和產生利潤的能力,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能有效配置資源和調整戰略布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二、農村開發式扶貧的困境
(一)農村貧困地區人口反貧困主動性缺乏。當前,貧困問題是突出“短板”,脫貧攻堅形勢十分嚴峻,現有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更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傳統的救濟式扶貧觀念影響較大,諸多地區的貧困人口更多地盯著政府的補貼和幫扶者的救濟,“等、靠、要”的思想嚴重,缺乏利用優惠政策和平臺自主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農村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較低。據相關數據顯示,農村貧困地區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7.2年,近70%的農村貧困人口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僅停留在義務教育階段,與全國農村勞動力人均受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與成人教育質量均較差,師資貧乏;農業相關實用培訓等普及率較低,且受限于貧困入口受教育水平,無法深入廣大貧困家庭。
(三)農村貧困地區人口的科技素質較弱。農村貧困地區從傳統的人力加畜力到現代化機械生產的變革力度正在加大,農業機械正經歷從無到有,從半機械化到高度自動化的逐漸過渡。但貧困農戶人均擁有的農業機械數量還遠遠不夠,且受限于貧困地區地形地貌,大型機械化生產根本無法施展;部分農民參加了政府或企業組織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后,很多地區效果很好,但有待進一步深入和普及。
(四)農村貧困地區人口的身體素質較差。2015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1%;大部分農村貧困地區恩格爾系數也逐步低于50%,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已達300元以上,貧困地區農民因病返貧現象明顯減少,患病就醫率顯著上升,但農村大部分貧困地區獲取較好醫療衛生服務仍較難,營養水平和醫療衛生觀念亟待提高,尤其是中部、東北部地區新農合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清理和擴大。
三、人力資本視角下農村開發式扶貧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是關鍵因素。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各個方面都離不開貧困人口的支持與參與,各級黨委政府要采取相應措施鼓勵和引導貧困人口加入其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其轉變思想觀念,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素質、增加家庭收入、挖掘自身潛力,從“等、靠、要”提升到“闖、改、創”,從而為艱苦卓絕的反貧困斗爭奠定群眾基礎,為解決當前的脫貧攻堅難題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撐。
(二)大力發展教育是戰略基礎。農村貧困地區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關系著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教育、優化教育培訓體系對農村開發扶貧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增加農村貧困地區教育經費,吸引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投資主體,鼓勵貧困地區社團、企業興辦教育;建立教育發展基金,適當引導教育消費理念;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完善貧困地區教師優惠政策,增強師資配備;搭建交流城鄉師資平臺,完善支教體系;強化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
(三)推進科技創新是動力之源。科技是“帶頭大哥”,創新是“致富能手”,合理利用本地資源,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是帶領農村貧困人口有效脫貧致富的關鍵步驟。通過科技扶貧資金的合理利用,引導和鼓勵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實用人才的傳承與培養,科技扶貧基地的建設;有針對性的利用農科院所、農業企業和高等院校等平臺和培訓機構,加強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提升農民的科學素養;引進先進、適用和成熟的農業科技,提升當地農業生產的效率。
(四)完善醫衛體制是重要保障。加大農村貧困地區健康和醫療衛生知識的教育宣傳,引導貧困農民改變陋習、更新觀念、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大投入,增強農村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基礎建設;全面推進新農合和農村醫療救助體系,逐步加強農村健康保障體制;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貧困地區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完善新農合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和監管體系。
舒爾茨曾指出,改善窮人福利也就是“扶貧”的過程中,提高生產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素質的提高。要想消解農村地區貧困問題,其關鍵在人力資本,尤其是開發式扶貧,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各階層力量和貧困農戶共同支持和參與。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貧窮經濟學[Z].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演說,1979.
[2]朱治菊.人力資本視角下農村開發式扶貧的困境及消解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