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廉 ++張少山 吳者良
摘要: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的有效舉措。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隨著農村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群眾對生活環境越來越關注,對創造清潔、整齊、優美城鄉環境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本文對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解讀,論述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對村民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意義,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農民;生活品質提升
一、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并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要求將其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美麗中國是環境之美、時代之美、生活之美、社會之美、百姓之美的總和[1],環境之美首當其沖。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近年來,隨著農村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群眾對生活環境越來越關注,對創造清潔、整齊、優美城鄉環境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改善發展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順應群眾期盼、踐行群眾路線的民心工程,對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表明,一個地方城鄉環境的優劣,不僅影響群眾的生活品質,還直接影響到招商引資的成效,關乎對外形象。
二、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存在的問題
1.村民環境保護意識差。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伴隨著的是垃圾數量日益增多,由于部分群眾自覺收集垃圾的意識尚未養成,對于生活垃圾的處置,往往是道路沿線村民隨意丟棄在路邊,等著公路養護人員、衛生保潔員上門清理;河、溪沿岸村民將垃圾隨意堆放江邊;住在村中的村民則將垃圾傾倒在房前屋后,等著天長日久自行腐化[2]。群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衛生意識欠缺,導致政府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無法實現,進而影響農村環境。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日益重視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先后建設和購置了一批基礎設施,但是客觀上仍然存在數量不夠、覆蓋面不廣等現象[3]。同時,由于鄉鎮清運力量薄弱,部分偏遠村莊垃圾清運幾乎處于真空狀態。許多垃圾衛生死角由于農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生產垃圾等互相混雜,加上人力、財力和精力等因素制約,造成垃圾無法轉運,影響群眾生活品質。
3.財政支持保障不到位。由于多數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衛生保潔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目前多數主要靠上級撥款。但是考慮到農村地區廣大的面積和人口,考慮物價上漲和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僅靠財政補助的經費,遠遠無法應付衛生保潔開支,垃圾收集清運工作資金壓力很大[4],無法做到全域保潔,客觀上導致了農村環境差。
4.監督管理考核有待增強。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監督管理考核機制是推動農村環境衛生工作的基礎。但是,目前很多鄉鎮一級政府忽視監督管理考核,在督促、激發保潔隊伍方面力度不大;考核中對模式化的常規內容較為重視,在以村為主的保潔模式下,管理和監督力度不夠,往往以集中整治應付突擊檢查,環境衛生管理不夠常態化、精細化。
三、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建議
1.要深化宣傳增強群眾參與意識。農村環境治理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他們的熱情,要通過行政化的推動,充分調動廣大人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治理,要通過宣傳標語、墻體廣告、倡議書、廣播等方式,對環境整治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動態式宣傳,讓廣大群眾知曉整治、關心整治、融入整治,做到全民發動、全民參與。要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模范帶頭作用,不等不靠,攻堅克難。要全面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衛生戶的評選表彰,引導和支持農戶開展“改水、改廚、改廁、改圈”,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組規民約,加強農村環境衛生群眾自治,細分衛生責任區,規范和約束群眾行為,鞏固農村環境治理成效。
2.要在市場化運作上想辦法。每個鄉鎮要制定規劃,科學選址,建設、添置垃圾收集設施,延伸收集終端覆蓋范圍,真正建立起“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置”運行體制,實現增點擴面。要結合各鄉鎮特點因地制宜開展工作,積極探索市場化工作新機制,鼓勵通過政府花錢買服務的形式實現服務外包,使得環境衛生工作業務上更專業,責任上更明確,管理上更有效[5]。
3.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農村環境治理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建議采用縣財政補一點、鄉鎮財政出一點、村出一點、村民自己出一點“四結合”的資金籌集方式,實現運行經費的正常保障[3]。同時,還應激發和提高保潔人員工作熱情,適當提高保潔報酬,結合相關優惠政策,支持更多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眾克服“難為情”思想,積極參與衛生保潔工作。鄉鎮要加大環衛設施投入,為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打實基礎,要集中整合其他項目資金,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家、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愛心人士等通過投資、捐助、認建等方式,參與農村環境治理。
4.要健全制度強化督查。各級政府要明確責任主體,分階段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要強化環境衛生管理機構作用,重視常態化、目標化管理,徹底走出抓一陣好一陣、松一陣壞一陣的怪圈,實現“建一片、成一片,管一片、美一片”的效果;要堅持疏堵并重,引導居民守法經營、規范經營,對亂擺亂賣、占道經營、出店經營等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引攤入市,還路于民[6]。同時,還要加大督查力度,采取日常巡查、專項督查、輿論監督等形式,嚴格按照目標、任務和時限要求,對整治的每一階段、每一項工作進行督促檢查。要建立常態化督查通報機制,定期通報各地進展情況,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嚴格督辦、限期整改,督促工作落實。要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開展情況作為獎補資金、年度綜合考核的重要依據,以此來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張文斌,顏毓潔 《從“美麗中國”的視角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策略》生態經濟(中文版),2013 (4) :184- 188
[2]邱福文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自然科學:文摘版, 2016 (6) :00115-00115
[3]浦江新聞網 《整治農村環境衛生 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2013年5月20日
[4]史小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財政思路與對策》《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13 ,33 (7) :21-24
[5]陳學勇 《韶關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存在問題與對策探討》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6 (5) :188-189
[6]許亞寧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大科技, 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