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蘊涵了豐富的中華文明,學習文言文是高中生提升語言水平、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樣,文言文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加強誦讀,追求“讀”領風騷的文言教學課堂;挖掘作品生命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最后通過練習文言寫作,激發學生再創作熱情,以此追求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新課標
普通高中語文對文言文教學模塊的要求是非常明確的,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固定一篇課外文言文閱讀考試形式,文言文教學至關重要。新課程標準的教育形式融入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將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其創新自主學習意識,學習知識更為廣泛。
一、培養文言興趣
1.誦讀法。我們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淘洗文質兼美的傳世名作,往往比現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賞價值,因此接觸它們的時候先大可不必忙著去肢解,去條分縷析,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讀、多讀,目視其字,耳聞其音,心悟其情,從字、詞、句到段、篇,從表面到深層含義,進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復誦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誦讀是學生的重要閱讀實踐,教師的任何講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感受。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賦等文學性比較強的文言文如《赤壁賦》《阿房宮賦》更要多讀。有了誦讀,課堂上便少了沉悶,多了熱鬧,多了情趣,多了活力。2、拓展法。開發文言教學資源,開拓文言學習途徑,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言文學習過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養成的過程。教材是一個根據地,但是僅靠這個根據地還是遠為不夠的,應盡力拓展教材空間,就是盡力擴大文言學習的根據地。由此讓學生走向歷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而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探索,開設了《說文解字》《中華成語典故》等課程。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學的空間,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多媒體的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新課改下,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必須經過的道路。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優化教學,實現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自身的優勢,它可以實現圖文并茂,采用圖面、聲音、視頻等有效方式把課堂內容用簡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比傳統的老師講授效果好很多。
二、主體感知,誦讀思考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載體,是古人思想的載體,也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教授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文言文這個載體來認識傳統文化精華、陶冶美好情操,因此不必讓學生過多地受字詞句的牽絆,而應該教會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去思想語言深處的文化內涵,感受作者為文時的心里波瀾,這樣,才能汲取文化營養,受到美的熏陶。把學生引導到對文言文內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學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改變他們認為文言文又舊又難的認識,萌發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想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學習中,要讀懂課文,理解文意,必須反復誦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古人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他們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大聲朗讀也是培養語感、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只有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讀出書中的味道。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文言文的教學不能忽視誦讀,更不能忽視引導學生思考。帶著問題在思考中誦讀,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感悟文言文,進行有效學習。例如,在教讀《赤壁賦》時,將誦讀與思考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解蘇軾曠達的內涵:文章第四段承上文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本段蘇軾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的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之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這些可貴的精神正是學生必需的,也是學習文言文首要的目標,即滋養精神,傳承文化。
三、練習寫作,進行文言再創作
文言文教學還有一個要求就是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語言實踐主要是學生寫語感隨筆,感悟其精妙,洞察其精髓,把握其情趣,從實踐中習得語感。例如,在學習了《陳情表》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對于“孝”這一話題進行思考,收集有關資料,闡發自己的看法,這樣就使文言文的教學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對此也會受益匪淺。再如在教完《指南錄后序》之后,我讓學生寫一些隨想,對于烈士的抉擇這一話題,很多同學有感而發,他們由文天祥想到林則徐、司馬遷、屈原等歷史人物,并由他們的生死抉擇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
“學無邊涯,教無定法”。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教學思想,努力去研究、探索、改進教法,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目標。
【參考文獻】
[1]郭曉青.傳統文言文教學與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探微[J].甘肅科技縱橫,2005(03)
[2]錢國利.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礎調查與教學探討[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01)
[3]張志公.漫談語文教學[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4]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費秀娟,聊城大學文學院2016級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