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天下
樂觀=健康!
編輯/天下

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對抑郁癥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F在他們對人類的快樂也有了一些基礎性的認識——好的心態有利于健康,這已成為公認的事實。
被稱為“快樂研究之王”的心理學家戴維森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他的研究論文。他在論文中說,快樂并不是一種模糊的、無法形容的感覺??鞓肥侨祟惔竽X的一種自然狀態。也就是說,你可以隨心所欲地為自己“制造”快樂。
戴維森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和精神治療學教授。他在同事中被公認為“快樂研究之王”。
由于研究者已經了解了“快樂”的自然特征,他們發現,這些特征對人體的其他部分都有著強有力的影響。經過心理測試判定為更快樂的人,他們在接種了流感疫苗后產生的抵抗流感病毒的抗體要比平均水平高出50%。
另外,一些研究者還發現,快樂或者滿懷希望、樂觀和滿足這樣的精神狀態似乎能降低或者限制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荷蘭一份對老年患者的研究報告說,經過他們長達9年的研究發現,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能把患者的死亡危險降低50%。
這些研究看起來都有道理。醫生們早就發現,臨床患者如果感到憂郁,那么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就有可能加重。然而相對于快樂來說,科學家對憂郁的研究要深入得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凱爾特納說,一直到大約10年以前,90%的對人類情感的研究集中在那些消極的情感上面。
不過,人類情緒的狀態究竟是如何影響人體的生化反應的,研究者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拔覀兛梢源竽懲茰y一下這個過程?!泵绹鸫髮W的心理學家庫布贊斯基說。現在他手頭有一條線索:戴維森在實驗中發現,當人感到快樂時,一種叫做皮質醇的化學物質在大腦中的含量就會減少。而當人感受到壓力時,人腦就會相應地產生這種化學物質。科學家們知道,皮質醇會壓抑人體的免疫抗病功能。樂觀的人可能比悲觀的人更不容易感受到壓力,所以他們體內就不大會產生上面提到的這種化學物質。還有一種可能是:樂觀、快樂的人更會照顧自己。人們在生活中掌握的常識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來自美國耶魯、加利福尼亞和伯克利三所知名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了一個幫助老人延年益壽的新方法,那就是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為了了解老人們關于衰老的想法對身體素質的影響,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為期三周的調查。他們給一部分調查對象展示了關于衰老的積極消息,另一部分則沒有,最后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調查對比發現,那些獲得積極暗示的老人不僅在身體素質方面取得進步(說話和身體協調能力明顯提升),在心理素質上也獲得提高(在對待衰老問題時,開始保持積極的心態)。
據此,科學家得出結論:積極向上的心態可以幫助老人們保持身體健康,快樂生活,從而延年益壽。
美國科研人員的研究認為,樂觀心態還能夠增加好膽固醇。

美國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能以樂觀心態處理,可以增加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對716名平均年齡為65歲的男性進行了研究,被調查者在一周前均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在研究中,科研人員讓他們描述自己遇到的最不順利的事情,并讓他們選擇解決問題的26種積極或消極的方法。第二天,對被調查者進行空腹抽血檢查。結果發現,在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凡是采取敵對、抱怨、自我孤立心態的處理問題的人,他們血液中的好膽固醇含量比較低;那些能以冷靜樂觀的心態面對逆境的人,他們血液中的好膽固醇含量則比較高。而好膽固醇有利于健康,能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
所以,專家認為良好的心態對血管的健康非常有好處。
樂觀的情緒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據《印度時報》報道,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50歲以上的人持有樂觀情緒,那么他們心力衰竭的風險會明顯降低。與不樂觀的參與者相比,樂觀程度高的人心力衰竭的風險降低了73%。
研究團隊選取了6808名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他們追蹤隨訪了4年。受訪者向研究人員提供了自己的背景信息、健康史和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數據。研究人員還控制并排除了可能影響到心力衰竭的其他風險因素(包括人口統計學誤差、健康行為、慢性疾病和其他生物因素等)。
分析結果顯示,在追蹤隨訪期內,樂觀程度較高的人心力衰竭風險低。這一發現為醫療保健行業預防和延緩心力衰竭的發病提供了新策略。
另外,據權威心血管雜志《美國心臟病學刊》的一項研究表明,生活中容易滿足、心態樂觀的人,今后患高血壓、突發心臟病的幾率大大降低。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483名家族有心臟病史的健康人進行追蹤,讓他們填寫調查問卷,給自己的樂觀情緒、健康顧慮、精神放松狀態、能量水平和生活滿意度打分。在12年中,研究人員記錄到被調查者共有208次心臟病發作,包括嚴重發作、做心臟搭橋手術和死亡等。
結果發現,心態樂觀的人血壓平穩,心臟病發病的幾率比普通人減少1/3;那些原本被認為心臟病發病幾率高的調查對象,樂觀心態能讓他們的發病幾率減少近50%。即使得了心血管疾病,心態樂觀易滿足的人也會有更好的預后。
研究小組組長麗莎·亞奈克指出,樂觀心態是指人們能保持開心放松的狀態,能感覺充滿活力,而且對生活現狀感到滿足。這種心態能平穩血壓,有利于內分泌系統正常運轉,對身體健康產生積極作用。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樂觀的中年人體內抗氧化物含量高于其他同齡人。換句話說,人到中年,樂觀情緒可能有助增加有益健康的物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朱莉婭·貝姆主持一個研究小組,以982名年齡在25歲至74歲的男女為研究對象,探尋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聯。
研究人員認真研究了被研究對象的“修正生活定向測驗”結果。這一心理測驗用于評估個體的樂觀和悲觀程度。他們同時測量研究對象免疫血清中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等9種抗氧化物質的濃度。結果顯示,樂觀者比相對不樂觀者的類胡蘿卜素濃度高3%~13%,維生素E含量同樣更高。
“換句話說,樂觀程度高的個體所含類胡蘿卜素,如β胡蘿卜素,水平傾向于高一些?!必惸方邮茚t景醫學新聞網站采訪時說。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勞拉卡特森認為,雖然有些疾病不是由負面情緒所引起的,但始終帶有不良情緒會讓病情惡化。研究顯示,隱藏自己身份的男性艾滋病感染者,其病情要比那些公開身份的患者發作得更快,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將被社會拒絕的恐怖感和隔離感轉換為肉體上的壓力,從而削弱了免疫系統的功能。

社會心理學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即態度也能決定人體的老化。耶魯大學和美國國立老齡化研究所的學者聯手進行了一項研究,選取了386名年齡在50歲以下的男女受試者,40年后對他們的健康記錄進行研究后發現:那些對人體老化過程抱有悲觀態度的人與那些抱有積極態度的人相比,前者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可能性明顯增高。
一項關于70000名婦女的研究發現,最樂觀的人總是處于最不可能由于腫瘤、心臟疾病及中風等疾病而死亡的那1/3的人群中。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總是看到生活明亮的那一面可以讓人遠離疾病。研究人員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將和停止吸煙、運動等促進人長壽的方法同等重要。
來自波士頓哈佛T.H.陳公共衛生學院的金炳國博士說道:“盡管目前大多數提高醫療和公共健康的焦點都在降低疾病風險,但是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很重要?!?/p>
“我們的新研究表明我們應該盡力讓自己變得樂觀,這與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密切相關?!?/p>
這項研究還發現健康的行為只能部分解釋樂觀與死亡風險降低之間的關系。金博士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樂觀的心態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理系統。在超過8年的時間里,與最悲觀的那1/4的人群相比,樂觀程度排在前1/4的人由于疾病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30%。同時他們受致死性感染或中風的風險分別降低了52%和39%,得心臟或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也降低了38%,得癌癥死亡的風險也降低了16%。
盡管已有研究表明,樂觀與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降低有聯系,但這是第一項表明樂觀心態還與降低其他主要死因的風險相關的研究。研究人員認為對生活抱有樂觀的態度是一種常見的心態,他們會期待生活中有好事發生。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雜志》上,作者之一凱特琳·哈根博士說:“以前的研究表明樂觀程度可以通過相對簡單和低成本的干預措施來改變——即使是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讓人們考慮并寫下他們生活中各個方面的最佳結果,例如職業或友誼。鼓勵使用這些干預措施在未來可能是一種很有創意的增進健康的方法?!?/p>
以前的研究表明,樂觀的人具有較低的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雖然這些人通??赡芨】?,但科學家認為幸福感可能會降低高血壓和膽固醇等危險因素,同時研究已經表明壓力和抑郁已經與心臟病有關。
通過對超過200項研究的回顧,他們發現樂觀、生活滿意度和幸福似乎與心臟和循環系統疾病的風險降低有關。這與一個人的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吸煙狀況或體重等無關。最樂觀的人的疾病風險可以降低50%。
此外,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積極的思維方式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可使人的壽命延長5年至10年,悲觀者也可以通過訓練建立健康的思維方式。
研究發現,相對于悲觀者,樂觀者被診斷為癌癥后的存活時間更長,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后恢復得更快。此外,樂觀者較少患抑郁癥,并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據介紹,芬蘭600多名百歲老人所具備的共同特征是,除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廣泛的興趣愛好外,更為重要的是樂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人們通常認為,人的樂觀或悲觀是先天注定的,無法改變。但芬蘭研究人員發現,被感知的幸福中僅50%基于遺傳,10%源于外在條件,如健康等,其余40%取決于人們的世界觀,即對世界的看法和態度。
目前,芬蘭已開始嘗試將積極心理學理論付諸實踐,對一部分人進行積極思維方面的訓練。芬蘭醫學會為芬蘭南部城市埃斯波的居民及市政機構工作人員做了一次體檢,不僅檢查傳統項目,還調查了思維方式,并通過調查數據測算受試者的壽命,提出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議,其中就包括培養積極生活態度的方法。

為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訓練積極的思維方式,芬蘭心理學專家建議人們轉換角度看問題,心存感恩,沉浸于美好的事物,擺脫失敗的陰影,分享他人的快樂,并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