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梅娣
未來展望:八大面臨威脅的行業(續)
編輯/梅娣
今年年初,中外記者展望了未來5~10年,推測哪些行業將在新科技的挑戰之下縮水,甚至徹底消失。他們列出八個受到威脅的行業。
過去一年中,科學技術和“分享經濟”初創企業繼續擾亂傳統行業——從優步(以及中國的滴滴等)和其他招車應用沖擊出租車市場,到Airbnb(中文名為空中食宿,它是一家聯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務型網站)提供多種替代傳統酒店住宿的選擇。
但是,哪些行業將面臨下一階段的數字化和自動化挑戰呢?上期本文已經介紹了記者提名的面臨威脅的四個行業及其從業人員,本期介紹另外四個行業及其從業人員。
新興者:電動汽車
受威脅行業:汽車修理公司
原因:越來越多的駕駛者轉而駕駛容易維護的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銷售公司向消費者推銷的主要賣點,往往是它們運行起來比汽油車或柴油車更環保、成本更低。由于電動汽車除車輪以外幾乎沒有活動部件,它們還有一大優點:其發動機罩下幾乎沒有什么部件會發生故障。這對駕駛者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卻給成千上萬依靠保養和修理汽油車或柴油車謀生的汽車修理廠帶來麻煩。
售后服務部門不僅是汽車業一個巨大的就業來源,也是該行業最賺錢的領域之一。
杰富瑞公司汽車分析師菲利普?霍喬斯表示:“汽車銷售業務利潤率很低。但只要我們的汽車里裝的還是內燃機,維修就依舊是經銷商的主要盈利來源。”
瑞信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汽車內燃發動機可能由數千個運動部件組成,而特斯拉電動汽車僅包含18個運動部件。

汽車修理

電動汽車
英國專業機構汽車工業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納什表示:“電動車幾乎不需要任何維護。”該協會估計,僅英國就有4萬家售后服務企業,其中既有Kwik Fit這樣的大型集團,也有眾多規模較小的獨立維修廠。確切數字很難統計,因為許多維修廠從不加入任何行業組織。
分析師們預計,未來幾年銷售的絕大部分電動汽車將采用輕度混合動力技術,發動機和電池都用。但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也在不斷壯大,此類車輛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維護技術,比如電氣專業知識。
大眾公司最近表示,將重新培訓7000名電氣技術工程師,這家德國汽車制造商力爭到2025年把電動車在總產量中的占比提高至1/4。
汽車工業協會的納什表示:“因為它們看起來像汽車,政客們想當然地認為汽車行業的人能適應它。”他強調了專業培訓的必要性,以及擅自修理電動車的高風險。他說,未經充分培訓就擅自修理電動車的風險很高,“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池可以產生300~400伏的電流,其危險可能讓人喪命”。
新興者:汽車所有權模式轉變
受威脅行業:汽車租賃公司
原因:人們已無意擁有汽車的完全所有權。
同時,隨著優步等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可能發生汽車所有權模式的轉變,這對于汽車租賃行業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因為人們已無意擁有汽車的完全所有權,而轉向臨時租車。但是城市運輸服務市場的增長——如優步以及汽車制造商提議的競爭產品——迫使租賃公司反思自己的商業模式。
動作飛快的技術驅動型競爭對手的崛起,意味著傳統汽車租賃集團面臨被超越的風險。
歐洲最大的運營商Europcar已啟動了一些項目,包括汽車共享等服務,以嘗試各種運輸服務方式。該公司最近買斷其愛爾蘭特許經營權,從而得以擁有愛爾蘭最大的汽車共享服務GoCar,其旗下運營著150輛汽車。
但隨著寶馬、雷諾等汽車制造商提出共享所有權計劃,該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用智能手機在線約車的便利性及其相對較低的成本,也將迫使汽車租賃集團加大技術投資以維持競爭力。
新興者:語音通訊和翻譯軟件
受威脅行業:速記、翻譯公司
原因:電腦程序已能高效地完成各種速記、翻譯等工作。
在2016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某報記者看到有人展示了科大訊飛的語音通訊軟件,他對著手機說話,數秒后這段話就直接轉化成一段文字記錄,看著很酷也很實用。據說目前這款軟件的中文語音輸入法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7%,走在世界前端。




這種新技術的完善,直接沖擊一個叫“速記”的傳統工種。目前,北京速記員的時薪大概在200元人民幣左右。等到該應用程序完善之時,“速記”這個工種的消失是完全可能的。實際上,2016年中國開的很多會議已經不用或是很少用速記員了。目前還在快速發展的另一個應用程序是語音翻譯,直接沖擊同聲傳譯的就業機會。
科技對某些行業從業人員的沖擊,2016年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就曾做過類似的預測。他曾“隨便舉了幾個例子”,稱今天很多的工作以后都會消失,其中就有“翻譯”這個職業。因為科技進步更新太快,再過幾年翻譯官們可能很難找到工作。這就更不用提“速記”這個崗位了。
李開復還說,甚至“記者”也將面臨失業,“如今美聯社90%的文章都是用機器來寫的”。他的結論是“幾乎所有思考模式可以被理性推算的工作崗位,在有足夠數據支撐的時候,都會被取代”。
新興者:“分行一體機”
受威脅行業:銀行實體店
原因:“分行一體機”已經能代替銀行實體店完成許多業務。
同樣在2017年的達沃斯,中歐國際商學院副院長丁遠曾就新科技如何改變人類就業說了一個故事。
他到一家國內一流的科技企業參觀,看到一種新研發出的產品,體積比取款機略大,起名“分行一體機”。這個小家伙可以替代一個實體銀行分行99%的功能:通過和理財經理視頻對話,現場辦公申請并領取信用卡,甚至直接申請貸款。
丁遠認為,這么一個“分行一體機”在未來完全有可能取代分行,分行的營業員、前臺和經理都不需要了,所有的理財經理和客服人員都集中在一個呼叫中心,在一體機上可以和全球任何地方的客戶進行視頻對話和處理文件。這與實體店鋪的體驗也基本是一樣的。
丁遠說,這樣的產品一旦在市場鋪開,銀行擴張就會成倍加速,交易成本極低,大量的現有銀行員工會失業。在歐洲,網上銀行已經帶來商業街上大批的銀行店鋪關張。中國的銀行在網銀的技術革新上也毫不遜色。“分行一體機”的出現,不過是為了那些不能掌握電子科技的消費者還有機會和“人”面對面對話并解決問題。
而當有記者向瑞士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創始人Stefan Muehlemann介紹這個神奇的“分行一體機”時,Stefan卻認為這個分行一體機也已經快過時了。原因不是技術不尖端,而是因為想得不夠遠。Stefan認為現在新科技挑戰的并不是某一些工種的數字化程度,而是某些工種本身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