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楠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東各市經濟增長動力的差異化分析
——基于廣東5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研究
王海楠
廣西大學商學院
改革開放 30 年來,廣東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經濟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有不斷擴大的態勢。從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入手,揭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成因,就如何在加快各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廣東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并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議。本文利用廣東5個地市2011-2015年的面板數據,運用面板數據模型 ,從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出發,對廣東各市及各市所在區域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在各個城市和區域存在著顯著差異。
廣東經濟;區域差異;面板數據
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之一,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區之間,同時也體現在省區內部各市域之間。廣東地區內部經濟增長的差異問題,更易影響社會穩定和區內經濟的良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得到不斷的提高。廣東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經濟腹地廣闊、人才優勢國內領先、科研實力實出、發展后勁強勁,綜合競爭實力名列全國省市的前茅,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發展基礎等諸多方面原因,廣東在經濟發展過程呈現較為明顯的地域經濟差異,區域空間的經濟差異的形成與資源的配置和產業的空間轉移密切相關,這一差異是轉型時期經濟發展存在的必然現象。
但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城鄉之間的發展水平是否和全國其它省份相似,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協調經濟的發展,在這方面值得研究。經濟增長由最終需求拉動,而最終需求由三部分組成,即出口需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這三部分最終需求通常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 三駕馬車”。只要出口,投資,消費的其中“一駕馬車”動力不足,那么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就難以保證。因此正確認識當前廣東各地區的發展差異、各地帶之間的以及城鄉之間發展差異對指導廣東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面板數據是同時在時間和截面空間上取得的二維數據,集合了時間序列和截面數據的共同優點。本文研究的面板數據模型的形式為:yit=αi+xitβi+uit(i=1,2,…,N; t=1,2,…,T)----(1)
其中:Xit是1×k維解釋變量矩陣,βi為k×1維向量,k為解釋變量的個數,n表示個體截面成員的個數,T表示每個截面成員的觀察時期數。根據截距項α和系數項β的不同,用可以將模型分為三種類型:
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即αi=αj,βi=βj;
含有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即變截距模型,即αi≠αj,βi=βj;
含有個體影響的變系數模型即無約束模型,即αi≠αj,βi≠βj。
面板數據包括橫截面和時間兩維的數據,如果模型設定不正確,將造成較大的偏差,估計結果與實際將相差甚遠,因此研究面板數據的第一步是檢驗所研究的問題屬于上述三種類型的那一種。其次我們從凱恩斯提出的Y=C+I+(X-M)(即總產出=總消費+總投資+(出口-進口))這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恒等式出發,設定本研究的地區生產總值與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GDPit=αi+βi1Cit+βi2Iit+βi3NXit+uit
GDPit是因變量,為第i個市在第t年的地方生產總值(全文數據均為人民幣百萬元為單位),αi為第i個市的截距項,Cit、Iit和NXit是因變量,分別為第i個市在第t年的消費水平、投資水平和凈出口水平。其中,消費水平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指標,投資水平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指標,凈出口水平以出口與進口的差額為指標。βi1,βi2和βi3為自變量系數,t表示不同的年度(即2011-2015年),uit為隨機擾動項。
本文以廣東省2011-2015年的5個城市為研究單元,分析2011年以來廣東省區域經濟空間差異的變化特征。廣東省根據區位分布以及經濟的發展程度劃分為珠三角、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四個經濟區域。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9個市。東翼指汕頭、汕尾、潮州和揭陽4個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陽江3個市。粵北山區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和云浮5市。本文對珠三角選取廣州,深圳為樣本;東翼選擇汕頭為樣本;西翼選取湛江為樣本,粵北山區選取韶關為樣本。因此i取值為1-5并分別表示廣州(GZ)、深圳(SZ)、汕頭(ST)、湛江(ZJ)、韶關(SG) 5個市。
本文數據來自《廣東統計年鑒》(2011-2015年)、《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1-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1-2015年)、和廣東各地級市統計年鑒以及部分市、縣、區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為判斷模型的具體形式,本文所使用的軟件是STATA.13,檢驗結果如下:結論表明,因為F(9,97)=4.75,p=0,U i顯著,即要加入個體效應,因此選擇變截距模型,排除混合OLS模型(見表1)。
至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可以根據所研究問題的特點來決定。如果僅對樣本自身的效應進行分析,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如果是用樣本推斷總體效應,則宜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另外,也可以使用Hausman檢驗進行識別。鑒于下圖檢驗結果,可以看出P=0.0829>0.05,則隨機效應模型較好。但是,考慮到各個時期宏觀環境對廣東各市影響的一致性,所以本文在分析中不考慮各時期的特有影響。本研究的數據包括了廣東5個地市,并且重點是對其自身經濟增長驅動力效應單獨分析,采用固定效應變系數模型,放棄從霍斯曼檢驗中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同時考慮到各個時期宏觀環境對廣東各市影響的一致性,所以本文在分析中不考慮各時期的特有影響。
由于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可能存在橫截面異方差,為了減少由此造成的影響,本文采用截面加權,在回歸分析中選取“最小二乘法”估計的分析軟件為STATA13.

表1 變系數面板數據模型回歸結果圖。
從結果看,固定效應回歸模型總體擬合度達到90%,F值為4.75,通過檢驗。通過分析以上回歸圖表,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在消費驅動力方面,廣東各市差異很大。
湛江市消費需求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拉動力最大,邊際貢獻為2.27,排在其后的依次為深圳市(2.05)、韶關市(0.93)、汕頭(0.05)、廣州(0.3),但是汕頭和廣州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沒有通過z檢驗,存在多重共線性。從區域來看,珠三角(深圳、廣州市)的消費邊際貢獻最高,粵北山區(韶關市)的消費邊際貢獻平均值為0.93,東翼(汕頭市)的消費邊際貢獻0.05最低,西翼湛江市最高。總體上看,珠三角富集區消費對生產總值的拉動力要明顯高于貧困經濟區。
2、在投資驅動力方面,廣東各市差異也很大。
廣州市投資需求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拉動力最大,邊際貢獻為2.619,排在其后的依次為深圳市(2.5)、汕頭市(0.75)、韶關(0.5)、湛江(-0.63),每個城市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z檢驗。從區域來看,珠三角(指深圳、廣州市)的投資需求邊際貢獻最高,粵北山區(指韶關市)的消費邊際貢獻平均值為0.5,東翼汕頭市處于居中水平為0.75,西翼(指湛江市)的投資邊際貢獻-0.63最低。總體上看,珠三角富集區投資對生產總值的拉動力要明顯高于貧困經濟區。
3、在凈出口驅動力方面,各市差異仍很大。
深圳市凈出口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拉動力最大,邊際貢獻為0.559,排在其后的依次為韶關市(0.37)、汕頭市(0.18)、湛江(-0.07)、廣州(-0.18),每個城市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z檢驗。從區域來看,珠三角深圳市的凈出口邊際貢獻最高,粵北山區(韶關市)的消費邊際貢獻平均值為0.37,東翼汕頭市處于居中水平為0.18,西翼(湛江市)的凈出口和廣州市邊際貢獻為負值最低,說明2011年以來,廣州和湛江市出口疲軟,出口總額少于進口,也和近幾年我國總體出口形勢不樂觀相對應。
1、強化對粵東西北地區的政策支持
強力推動政府已出臺的各項政策的落實,繼續深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為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發展動力。加大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構建快速交通運輸體系,有效改善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區位條件。根據區域產業優先發展目錄,制定區域金融支持政策,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差距。
2、優化粵東西北地區資源配置,推動區域錯位發展
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力資源、經濟基礎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不能單純模仿珠三角或其他發達地區的模式,必須要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優勢,在承接珠三角“雙轉移”的同時,與珠三角產業結構形成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差異發展,發揮資源優勢、比較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粵東地區歷來是民營經濟活躍地區,傳統制造業有較好發展基礎,素有對外經商傳統,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強,勞動力的流入流出總體相對基本穩定,其發展應考慮相對強化經濟的區域獨特性。粵西地區擁有良好的港口條件,是我國大西南的出海口,鋼鐵、石化布局突出,與珠三角產業結構差異較大,其發展應充分利用臨港、臨海的優勢條件,做大做強沿港、沿海產業集群。粵北山區是珠三角的重要生態屏障,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必須有嚴格的選擇和控制,承接的產業必須有利于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依據生態和資源環境優勢,吸引要素,聚集產業,發展現代綠色產業體系,走生態工業新路,打造珠三角生態功能區。作為補償,珠三角則通過農產品購買、旅游消費、轉移支付、對口支援、低碳交易等方式,提升粵北山區的收入水平和服務水平。
3、提高粵東西北區域資源聚集能力,培育樞紐城市增長極
從廣州、深圳在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來看,區域內核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巨大,必須解決粵東西北地區核心城市缺位的問題。要通過培育粵東西北區域內核心城市,增強城市對高科技人才、資源、服務的吸納聚集作用,提高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能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粵東西北地區核心城市的建設必須明確城市的功能性,避免區域性、功能性和人口高度集中帶來的城市病。要結合地域特點實施新的核心城市規劃,拓展中心城區發展空間,把核心城市的功能進行分散,打破行政規劃限制,以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區為依托進行城市功能區集聚發展和組團布局,發展培育中小城市功能性平臺和產業平臺,提高核心城市地區輻射力。
[1]陳培陽.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地理學報, 2012
[2]劉冬平.廣東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J].經濟研究導刊,2014
王海楠(1989--),男,漢族,河南孟州市人,國際貿易學碩士。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