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洲
夸客金融創始人兼CEO
有一個新詞叫Fintech,是“金融”和“科技”的組合,這種跨界體現了現代經濟的創新與發展。
在經濟活動中,金融和科技是兩個重要的推手。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首先把數據技術應用于資本市場衍生品的定價,到90年代又把數據庫營銷模型、風險模型等應用于商業銀行。在科技的推動下,以信用卡業務為代表的個人消費金融蓬勃發展,反過來又使數據技術更加現代化。
中國人已經普遍認識到,銀行存款是最廉價的資金,但目前中國的金融資產一半以上都是存款,而在美國,存款所占比例只有10%左右。隨著中國個人消費的高速增長,個人金融服務也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中國社會金字塔式的經濟階層分布,也為金融科技創造了機會。金字塔頂是高凈值人群,塔基是低收入人群,越往下,消費群體越大。比如大量的小微企業,就給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中國的互聯網和數字化經濟都已走在世界前列,每天都有大量數據被創造、被記錄、被分析。過去的財富管理方式是以產品為導向,即“有什么賣什么”,現在則越來越傾向于圍繞客戶的喜好——風險偏好、投資偏好、流動性需求等來配置產品。普惠金融的核心價值是服務中低收入人群、小微企業主,在這方面,金融科技已經有了一些實踐,比如夸客金融提出的智能化“信貸工場”的概念。
“信貸工場”是一個風險控制體系,但并不是完全數據化的產品。它有一套流水線,從數據采集、錄入,到初審、終審,到賬戶管理、逾期賬戶管理,都有專業的操作崗位,每一個環節都有軟件模塊。與此同時,它還有一個大數據中心,相當于大腦,接受操作崗位發來的數據、建立模型,進行分析和挖掘,并對操作崗位發出指令。智能化的“信貸工場”是工作流和決策流的交互,形成一個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
當然,雖然數據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但人腦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金融服務中,由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點,各個環節還需要人工干預。這就是“機關槍和匕首的配合”。在有大數據時,你可以用各種分析方法和量化方法,那么沒有數據時怎么辦?因此,金融從業人員必須掌握一些比較簡單的圖表法、經驗判斷法等,在數據量非常小的情況下也能得出結論。
現在,金融科技已經開辟了很多創新領域,帶來了很多創業機會,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虛擬貨幣、智能投顧等。未來,各個細分領域的創業公司還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體系,共同推進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們往往會高估兩年之內技術創新的發展,而低估10年之內技術創新的發展。”總之,技術創新有它自己的節奏,我們要一步一步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