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力爭經過10年努力,邁入汽車強國行列”的目標。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對《規劃》的解讀,《規劃》要求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行業內外協同創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政研中心主任吳松泉向《汽車觀察》表示,《規劃》以落實2015年5月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為主要背景。新能源、智能網聯正是《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發展重點。但與《中國制造2025》不同的是,《規劃》對2020年和2025年的新能源總銷量目標給出了直接界定。
《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到300瓦時/公斤以上,力爭實現350瓦時/公斤,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瓦時/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產銷20%以上,動力電池系統比能量達到350瓦時/公斤。”
與此同時,《規劃》也對2025年我國的汽車產量做出要求:“我國汽車產量仍將保持平穩增長,預計2020年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2025年將達到3500萬輛左右。”《汽車觀察》根據《規劃》換算得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將突破700萬輛。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50.7萬輛,同比增幅達53%。如果以去年50.7萬輛銷量為基礎,四年后要達到200萬輛,年均增速必須保持41%,考慮到補貼政策的逐漸退坡以及近兩年增幅逐漸回落的市場趨勢,完成銷量目標還是很有難度的。
在今年年初舉辦的“2017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曾明確表態,稱政策支持將保持穩定。她表示,去年底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聯合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提出了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方案,已經發布實施,基本思路包括保持2016年到2020年,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間補貼政策總體穩定的前提下,“支持方向保持不變,支持期限保持不變,支持力度總體保持穩定”。